欢迎访问文稿网!

舆论制造的“拟态环境”

范文之家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舆论制造的“拟态环境”

    11.2 舆论制造的“拟态环境”

    在上一节里有关“泰坦尼克号事件”的叙述中,我们提到了20世纪初期由于电信技术的发展,全球信息网络的建立取得了一定的规模。这个变化给习惯通过信息来认识周遭现实世界的人们带来了不小的冲击。关于这一点,李普曼从一名当时工作在第一线的媒体人的敏锐视角给予了精辟的评论。他在著作《舆论》(Public Opinion)[2]一书中提到,人们在认识现实社会的时候,在大脑意识中往往存在一个“拟态环境(pseudo-environment)”,是独立于真实的、客观的现实环境之外的,这个理论被后世视为传播学经典。并且值得一提的是,李普曼将这种拟态环境形成的原因,归结于当时通过电信技术实现的信息传达方式。首先,李普曼指出随着电信技术发展,逐步完善的信息网络将人们至今无法想象的世界(即现实社会)瞬间扩展到了全世界的平台。在此基础之上,李普曼认为电信技术将信息如单纯的符号般搜集起来,然后在对速度的执迷追求中把这些符号传送出去,如此这样的信息处理方式自身存在着严重的问题。例如:

    “Washington,D.C.June 1—The United States regards the question of German shipping seized in this country at the outbreak of hostilities as a closed incident.”(华盛顿DC,6月1日发——美国已经解决了战时在本国逮获的德国船只的问题。)

    这一信息在作为电报发送时,当时的工作人员,需要将文章改写成如下的记号:

    “Washn 1.The Uni Stas rgds tq of Ger spg seized in ts cou at t outbk o hox as a clod incident”

    而这种形式的“翻译”,需要一个专门人员平均每天工作8个小时,换算成字数大约为1万5千字的工作量。李普曼认为,如此将信息的过度单纯化处理以及效率过低的传达方式,可能无法表现出现实社会原本具有的复杂模样,由此他提出了关于“成见(stereotype)”的著名理论。

    “我们在绝大多数时候,不是经过观察以后给出评论,而是先给出评论之后再去看待事物。在当今世界如此博大、繁盛,但是充满喧嚣的混沌状态中,我们的文化早已将特意为我们准备的东西筛选陈列出来。而这些经过选择的东西,在我们的文化环境里被披上了成见的外衣,但是大众往往在毫无察觉的情况下完全接受。”(Public Opinion)

    这里所提到的“文化”,当时建立在电信基础上的大众媒体便是其一。其后布尔斯廷将这个理论继续发展,提出了“伪事件(pseudo-events)”的概念。布尔斯廷人为,20世纪50年代之后,在大众媒体的大规模信息流通过程中,媒体自身创造出“经过拼凑的、新奇的事件”,即“伪事件”,人为地将现实社会复杂化,而人们对现实社会的认识却通常受到“伪事件”的左右。

    至于“大众媒体创造的事件”,很多人自然会联想到媒体制造虚假事实的问题,但是问题其实不仅仅在于故意捏造。我们需要从大众媒体获取信息,也就是说,需要依赖于电信技术,如此一来,这种媒体技术的社会存在方式就必然会影响到我们对信息内容的理解。因此,如果将“世界上有人知道的事情”看做是“世间人所共知的事情”、即“舆论”,那么理所当然,舆论就是媒体通过它在社会的某种存在形式创造出来的“现实”。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