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文稿网!

低颅压综合征

范文之家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低颅压综合征

    

    正常成人侧卧位腰穿压力低于70mmH2O为颅内压降低。低颅压综合征分继发性和特发性两类。继发者多见于颅脑外伤、颅脑手术、腰穿术后、脱水等。原发者系无明确原因引起者,又称特发性低颅压综合征(spontaneous intracranial hypotension,SIH)。

    【诊断要点】

    1.SIH多见于中年女性,临床特征性表现为剧烈的体位性头痛,头痛多位于额颞枕部,坐位或站立时头痛剧烈,平卧位时头痛减轻或消失。

    2.常合并头晕、恶心、呕吐、全身乏力等症状,也可合并视物模糊、耳鸣、听力减退。

    3.神经系统检查发现少数患者可有颈项强直,但克氏征阴性。

    4.脑脊液检查,压力低于70mmH2O,甚至“干性穿刺”。

    【影像学特征】

    头颅CT可正常或发现脑室、脑池变小,脑沟变窄以及硬膜下积液或出血。在临床症状消失之后,这些征象也是可逆的。

    MRI特征性改变为硬脑膜弥漫性增厚,平扫T1呈等信号,T2呈高信号,增强后呈均匀性增强;硬膜下积液或出血;“脑下垂”(sagging brain)征象:矢状位显示中脑向下移位,低于鞍背水平;脑桥受挤压,紧靠在斜坡上。大脑脚与脑桥夹角变小,小脑扁桃体向下移位,视交叉、下丘脑下降到蝶鞍上方。轴位显示鞍上池拥挤或闭塞,中脑延长,颞叶疝入小脑幕,进入幕切迹。侧脑室因下移而变形、变小(图15-1~15-3)。

    【鉴别诊断】

    1.正常的硬模强化 较薄,断续分布,不如海绵窦明显。

    2.异常的硬膜-蛛网膜强化 厚度≥2mm,显著,连续,光滑或呈结节状。

    3.肥厚性硬脑膜病 见于先天性,如黏多糖增多症;医源性,如外科手术;外伤性,如慢性硬膜下血肿;低颅压综合征;感染性,如结核,假单胞菌,梅毒;炎症、类风湿、结节病、Wegener肉芽肿、肿瘤、脑膜瘤病、淋巴瘤、转移瘤、血液病、单克隆浆细胞增生、髓外造血。

    影像表现:强化的脑膜自顶部形成一连续的线条状,在颞叶下方“拐弯”。沿颅骨内板、大脑镰和小脑幕延伸。可呈线条状或结节状,弥漫性或弥漫性与局限性肿块并存。可以挤压但通常不累及其下的脑脊液池和软脑膜。CT平扫呈等密度、弥漫性硬膜增厚;增强呈一致性、显著强化。MRI显示T1WI信号强度与脑组织相等,T2WI呈高信号,纤维化的假肿瘤可表现为极低的信号强度。FLAIR像表现多样,通常为高信号。

    【临床与影像】

    1.误诊率高,影像学检查有利于正确诊断。其临床和影像学表现与其他原因的头痛或其他神经综合征容易混淆。

    

图15-1 硬脑膜增厚
女性,40岁,头痛20d,卧位减轻,LP压力60mmH2O,MRI示双侧额颞顶颅板下弧形异常信号。A~C.T1像呈低信号;D~F.T2像呈高信号,增强示硬脑膜增厚,轻度强化;H.T1WI矢状面示脑干下坠,颅后窝拥挤,视交叉走行水平

    

图15-2 低颅压致硬膜下血肿
女性,53岁,头痛15d,立位重,卧位轻,MRI显示双侧顶部颅板下方可见弧形异常信号,右侧重。A~C.T1WI均呈高信号;D~F.T2WI呈高、低混杂信号;G~H.冠状面FLAIR示右侧呈高、低混杂信号;I.T1WI矢状面示脑干下坠不明显

    

    

图15-3 低颅压致双硬膜下血肿
女性,35岁,头痛6d,LP压力50mmH2O,A.2003年7月24日CT示双侧额顶颞硬膜下弧形带状高密度影;B、C.增强后无强化;D、E.2d后,2003年7月26日MRI T1WI横断面显示双侧额顶颞幕上颅板下广泛弧形带状高信号;G~I.T2WI呈稍低信号,提示硬膜下出血。侧脑室狭小,脑池变窄;中脑变形,环池、脚间池变窄;F.T1矢状面示上矢状窦扩张,颅后窝拥挤,脑干下坠,视交叉走行水平。桥前池、脚间池和基底池变窄,视交叉变平,与垂体距离缩小,与垂体柄分辨不清。J~L.治疗1个月后,2003年8月24日MRI平扫示左侧硬膜下出血吸收(J),侧脑室较前扩大,脑池增宽(K);中脑恢复常态,环池、脚间池以及侧裂较前增宽;桥前池、脚间池和基底池较前宽,视交叉与垂体距离增加,垂体柄清晰可见(L)

    2.最佳诊断征象为弥漫性硬膜强化和中脑下陷。

    3.脑膜不强化也不能排除低颅压的诊断。

    4.低颅压综合征患者,先行颅脑扫描,寻找有无低颅内压征象,然后可行脊柱扫描,寻找可能的漏出部位和可能的征象,如硬脊膜增厚,硬膜下静脉增粗,脑脊液聚集。

    5.低颅压时,脑脊液量减少,必然会导致颅内血容量增加,代偿性静脉扩张为主,MRI表现为静脉窦扩张,同时由于轻度脑水肿致使脑室狭小,脑沟、脑池变窄。增强扫描时硬脑膜增强也是由于静脉充血扩张所致。如果跨越硬膜下间隙的皮质静脉破裂则发展为硬膜下出血。另外,低颅压时,硬脑膜充血扩张,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血细胞和蛋白可漏至蛛网膜下腔。此时应注意与特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相鉴别(图15-4)。

    6.腰穿是SIH最基本的诊断方法,但是,腰穿放出脑脊液后往往会进一步加重病情,故在腰穿确定为低颅压后应向椎管内注入生理盐水10~20ml。

    

图15-4 低颅压综合征
男性,18岁,头痛3d,腰穿压力180mmH2O,CT未见异常,于第5天再次腰穿“干穿”,A.CT示直窦高密度;B.MRI T1像;C.T2像;D.MRI增强检查和E~F.MRV均提示直窦增宽,支持低颅压,再次腰穿测压力为70mmH2O;G、H.1年后又头痛,复查CT正常

    参 考 文 献

    [1]张会霞,程敬亮,杜彦,等.低颅压综合征的MRI表现(附5例报告).临床放射学杂志,2008,27(11):1589-1592.

    [2]顾太富,肖新兰,涂江龙,等.低颅压综合征的MRI诊断.临床放射学杂志,2008,27(3):307-310.

    [3]黄德晖,徐全刚,石强,等.貌似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自发性低颅压综合征.中华神经医学杂志,2007,6(1):55-57.

    [4]张志宏,肖湘生,高欣,等.自发性低颅压的MRI诊断价值.实用放射学杂志,2009,25(3):312-325.

    [5]钱进,张炳蔚.自发性低颅压综合征31例临床特征和影像学分析.卒中与神经疾病,2007,14(2):102-104.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