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文稿网!

“昔蘧伯玉……”

范文之家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昔蘧伯玉……”

    

    【原典】

    昔蘧伯玉,当二十岁时,已觉前日之非,而尽改之矣。至二十一岁,乃知前之所改,未尽也。及二十二岁,回视二十一岁,犹在梦中。岁复一岁,递递改之,行年五十,而犹知四十九年之非。古人改过之学如此。吾辈身为凡流,过恶猬集,而回思往事,常若不见其有过者,心粗而眼翳也。

    【注释】

    ①回视:回顾,回头看。

    ②递递:连续。

    ③行年:指当时的年龄。

    ④猬集:事情繁多,像刺猜的硬刺那样丛聚,比喻众多。

    【译文】

    从前卫国贤大夫蘧伯玉刚二十岁时,就已经能够察觉出以往所犯的过错,并且全部改正。到了二十一岁,才知道以前的过错未完全改掉。到他二十二岁,回头查看二十一岁时自己所做的事,感觉好像还在梦中一样,年复一年,连续不断地改正过失。等他到了五十岁的时候,仍然还清楚自己四十九岁那年尚未改正的过失。古人改过的态度就是如此。像我们这种凡夫俗子,做过的恶事太多,当我们回想往事的时候,却常常看不见自己做过的错事,粗心大意,就像得了眼病一样看不清楚自己的过失。

    ☞主题阅读链接

    了凡先生以古代的一个圣贤之人、卫国的大夫蘧伯玉改过的事情为例子,来说明古代的人十分重视修行和改正自身所犯的错误,也说明古代人对于改过那种坚定的信念,同时也是用这个例子来勉励他的儿子,教育他的儿子应该持之以恒地改正自身的错误。

    蘧伯玉,名缓,伯玉是他的字。蘧伯玉是春秋时期卫国的大夫,共经历了卫献公、卫襄公和卫灵公三朝,在当时是以贤德之名闻名于诸侯的。同时,他还是孔子的弟子,据说他品德高尚,做人光明磊落。蘧伯玉死后谥号成子。关于蘧伯玉品德高尚这件事情,孔子就曾经称赞过蘧伯玉是真正的君子。据说孔子在周游列国走投无路的时候,曾经数次投奔过蘧伯玉,他称赞蘧伯玉是真正的君子:“君王有道,则出仕辅政治国;君王无道,则心怀正气,归隐山林。”

    关于蘧伯玉善于改过并且拥有很高的自我改正精神这件事情,在《论语》中就有记载:

    “蘧伯玉使人于孔子,孔子与之坐而问焉,曰:‘夫子何为?’对曰:‘夫子欲寡其过而未能也。’使者出,子曰:‘使乎!使乎!’。”这句话是说有一天,蘧伯玉派人来拜望孔子,孔子向来人询问蘧伯玉的近况,来人回答说:“他正设法减少自己的缺点,可却苦于做不到。”来人走后,孔子对弟子说:“这是了解蘧伯玉的人啊。”其实这句话就已经充分表明了蘧伯玉的自我反省精神。

    在这段中,了凡先生举出了蘧伯玉改正自身错误的几个具体例子:蘧伯玉刚二十岁时,就已经能够察觉到以往所犯的过错,并且全部改正。到了二十一岁,才知道以前的过错未完全改掉。到他二十二岁,回头查看二十一岁时自己所做的事,感觉好像还在梦中一样,年复一年,连续不断地改正过失。等他到了五十岁的时候,仍然还清楚地记得自己四十九岁那年尚未改正的过失。

    在这段中,我们应该发现了,蘧伯玉先生最开始改正自身所犯错误的时候,他的年龄只有二十岁。一个人在二十岁的时候就能够察觉到自己所犯的错误,并且能够改正自身所犯的错误,确实非常难得。

    蘧伯玉每天都改过,坚持了几十年,一直到去世,每一年下来,他都觉得自己以前所改不如意,不彻底,天天在用功。了凡先生讲述蘧伯玉的事情,也是为了让他的儿子向蘧伯玉学习改正过错的方法和坚持不懈的精神。

    讲完了古代圣贤之人改正自身过错的方法和精神,了凡先生又用凡夫俗子和圣贤之人做了一个对比。首先要说明的一点是凡夫俗子和圣贤之人在出生的时候情况都是一样的,人人都可以成为尧舜,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有的人成为了尧舜、孔孟那样的圣贤之人,更多的人却变成了凡夫俗子。这是由多个方面的原因所造成的,其中也包括有没有改过的精神、能不能改正自身的过错这个原因。

    前面了凡先生讲述了圣贤之人能够改正自身所犯的错误,但是凡夫俗子呢?凡夫俗子身上的过错可能像刺猬身上的刺一样,到处都是,但是自己却根本就发现不了,即使是静下心来自我反省,也由于心粗的原因而对自身的错误视而不见。所以说,凡夫俗子想要改正自身的错误就必须要有很高的智慧、长远的目光,同时也要细心,不能粗心大意,否则不要说改正自身的过错,即使是想发现自身所犯的错误也是不可能的。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