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文稿网!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范文之家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故事背景

    周王朝是中国的第三个奴隶制国家,实行分封制度,但还保留着大量氏族时代的民主习惯,按照周初所制定的礼仪制度,人们享有各自的权利。周厉王是西周第十个王。周厉王即位后,实行高度的专治,对人民的压迫日重。周厉王宠信一个名叫荣夷公的大臣,他们霸占了一切山川、湖泊、河流,不准人民利用这些天然资源谋生。

    召(邵)公,周朝官名,始于召(shào)公姬奭(shì),世代有召公后人继承,一直是周朝掌管国家政事的官。周灭商前,始封地在召(shào)(今陕西歧山西南)。周公东征,征服了叛乱的殷商属国和淮夷后,被封于北燕,都城在蓟(今北京),是后来燕国的始祖,但他派长子姬克去治理,自己仍留在镐京辅政。周成王时,他出任太保,与周公旦分陕(今河南陕县)而治,陕以东的地方归周公旦管理,陕以西的地方归他管理。他支持周公旦摄政当国,支持周公平定叛乱。当政期间召公将其辖区治理得政通人和,贵族和平民都各得其所,史称“自侯伯至庶人各得其所,无失职者”。因此倍受辖区及周境内百姓爱戴。

    ●故事梗概

    那时候,住在野外的农夫叫“野人”,住在都城里的平民叫“国人”。周都镐京的国人不满厉王的暴虐措施,怨声载道。大臣召公虎听到国人的议论越来越多,进宫告诉厉王说:“百姓忍受不了啦,大王如果不趁早改变做法,出了乱子就不好收拾了。”厉王满不在乎地说:“你不用急,我自有办法对付。”于是,他下了一道命令,禁止国人批评朝政。还找来卫国的巫师,要他们专门刺探批评朝政的人,如果发现有人在背后诽谤我,你就立即报告。被卫巫报告的人,周厉王就把他们杀掉。于是,国人真的不敢在公开场合里议论了。人们在路上碰到熟人,也不敢交谈招呼,只用眼色示意一下就什么都明白了,然后匆匆地走开。

    厉王见卫巫报告批评朝政的人没有了,十分满意。兴冲冲告诉召公:我有能力制止人们的非议,他们再也不敢胡说了!

    召公听了弭谤的经过,大惊曰:这是用强制的手段来堵住民众的嘴啊!他怕周厉王不明白,他进一步解释说:“防民之口,甚于防川”,也就是说堵住民众的嘴巴,其结果比堵塞急流直下的川水还要严重。河川被堵就会决口泛滥,即便有再多的人抢险救灾,也肯定会伤害很多人啊,对于国民的议论难道不是如此吗?正因为如此,治水的人便要排除淤塞,使其畅通,统治人民的人便要引导民众,让他们广泛的发表议论。

    执政者在处理政务的时候,要让文武百官献上来自民间的民谣歌曲,讽刺文章;让乐师演奏民风民俗的音乐;让智囊们进献可以借鉴的历史来警诫自己。这样百姓的意思就可以间接的表达给执政者,执政者反复权衡利弊得失,再做出符合民心,顺应历史的正确决策,不是和治理山川的意思一样吗?让人们开口发表议论,国事的好坏便由此反映出来,人民认为好的就去实行,不好的就加以防范。这就是执政者的财富、衣食能够不断增加的道理。人们心里考虑的事情总是要从嘴里说出来,思考成熟以后就要四下去说,怎么能够堵得住呢?

    召公委婉而严肃的告诫厉王:如果不让民众说话,那么没有几个人帮助你也是明显得很了!

    厉王不去理他,召公虎只好退出。

    厉王和荣夷公的暴政越来越厉害,过了三年,也就是公元前841年,国人忍无可忍,终于举行了一次大规模的暴动。起义的国人围攻王宫,要杀厉王。厉王得知风声,慌慌忙忙带了一批人逃命,一直逃过黄河,逃到彘。太子姬静避乱祸于召穆公(召公)家里。国人得知,围住召公府,欲诛太子。忠君的召公劝阻不得,遂将自己的儿子交给国人,从而保全了太子的性命。

    厉王出走后,朝廷里没有国王,怎么办呢。经大臣们商议,朝政由周定公、召穆公共同执掌,史称“周召共和”或“共和行政”。从共和元年,也就是公元前841年起,中国历史才有了确切的纪年。共和行政持续了十四年后,将国家大权重新归还给了周宣王。

    ●智慧之窗

    召公的劝谏,足见其对国家的赤诚,对人民的怜悯,对治国的韬略。召公“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论断,是站在奴隶主统治的立场上说的。其思想根源不外乎“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民本思想,民本思想用好了,专制统治者的地位就稳固,用得不好,就遭颠覆。召公的劝谏,其实是专制统治的底限,这个底限不能保证,人民就会离心离德,即便是做奴才,在奴才的生活方式下也活不下去,活不痛快,活得不顺心的时候,也是会愤怒的。可怜的周厉王连一点民本思想也没有,那么他最后遭驱逐,遭流放的可悲下场,也就是一种必然了。自己遭罪不说,国家受损,还连累了忠心召公的儿子冤死。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