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文稿网!

攻击性行为的相关理论

范文之家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攻击性行为的相关理论

    

    智银利和刘丽(2003)将有关攻击性行为的理论总结为以下五个:

    (一)挫折—攻击说

    心理学家多拉德(2010)认为攻击性行为起因于挫折。当一个人朝着特定目标前进时,一旦受到阻碍,就会产生挫折感,而这种挫折感在行为上就表现出攻击性行为。实践证明,儿童的攻击性行为通常都是在受到各种挫折后产生并加剧的,可见挫折是造成儿童攻击行为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本能说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派的观点认为,攻击是人的两大本能——生的本能与死的本能之一的死的本能,是一种对内的自我破坏倾向。生的本能与死的本能是对立的,人只要活着,死的本能的表现就会受到生的欲望的妨碍,从而将对内的破坏力量转向了外部,以攻击的形式表现出来。儿童的攻击表现就是源于儿童的破坏性本能。

    (三)习性说

    洛伦茨的习性学观点认为,攻击和争斗是一种本能,但不是像弗洛伊德所言的是指向毁灭,而是具有生物保护意义的生的本能的体现。他相信,攻击是动物也是人类生活不可避免的组成部分,人类要想避免战争等不良攻击行为,就需要多开展冒险性的体育活动,以此来耗散攻击本能。儿童的攻击也是源于人的一种生物自我保护本能。习性说指出了人类攻击性的生物遗留性质,提出了减少攻击的代偿法,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它试图用生物本能的观点解释人类的包括战争在内的所有攻击行为,而忽视人类社会自身的规律,显然犯了心理学主义的错误。

    (四)社会学习理论

    社会学习理论认为,攻击是通过观察和强化习得的,也可以通过新的学习过程予以消除,学习是攻击的主要决定因素。心理学家沃尔特斯于1963年做的一项经典研究揭示,通过奖励儿童的攻击行为,可以明显增加儿童对于攻击性行为方式的运用,即发现攻击可以通过强化的方式来培养。班杜拉的实验研究也发现,攻击可以通过观察学习来获得,不仅直接的观察学习可以使儿童学习到攻击行为,而且通过大众媒介实现的间接学习,也可以使儿童受到同样的影响。另外,攻击行为既可以习得,也可以通过新的学习过程得到改变或消除。

    (五)社会认知理论

    社会认知模式理论认为,攻击是因为攻击者对于社会信息的错误理解而引起的。对于攻击行为来说,个体对所面临的社会情境的认知过程是攻击行为产生的基础。Dodge(1980)的研究指出,具有攻击性的儿童倾向于注意并较容易回忆具有威胁性的信息,他们明显地倾向于将情境中不明晰或暧昧不清的信息当成具有挑衅性意义的信息,甚至根本就误解了信息本身的意义。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