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文稿网!

营丘人折难

范文之家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营丘人折难

195.营丘人折难

    【故事今编】

    营丘地方有一个读书人,平日好多事,特别是喜欢跟人家辩论不休,要把无理变成有理。他跑到艾子那里,向他提出问题:“大车下面和骆驼颈项上,总要挂着铃铛,那是为什么?”艾子说:“车子和骆驼的体积都很大,车子经常夜间行驶,骆驼经常夜间走路,怕狭路相逢,一时难以回避,所以挂上铃铛,双方一听铃声,就好准备让路了。”营丘人说:“宝塔上也挂着铃铛,难道也因为夜间走路要互相回避吗?”艾子说:“你这个人太不懂事理!许多鸟雀喜欢在高处做巢,鸟粪弄脏了地面,所以塔上挂铃,风吹铃铛一响,就会把鸟雀赶开,为什么要拿它来跟车子和骆驼比呢?”营丘人又问:“鹰鹞的尾巴上也挂着铃铛,哪有鸟雀会到鹰鹞的尾巴上去做巢的呢?”艾子大笑说:“真奇怪,你这个不通事理的人!鹰鹞出去捉鸟雀,或飞往林中,缚在脚上的绳子容易被树枝绊住;只要它一拍翅膀,铃铛就会叮铃响起来,人们就可以照着铃声去寻觅。怎么可以说是为了防鸟雀做巢呢?”营丘人还要继续问:“我看过大出丧,前面有人手摇着铃铛,嘴里唱着歌。从前总不懂这是什么道理,现在才知道是为了怕给树枝绊住脚跟。但不知缚在那人脚上的绳子是皮绳还是麻绳呢?”艾子实在有些不耐烦了,就说:“那是给死人开路的,就因为死人在生前专爱和人家瞎争,所以摇摇铃铛也让他开开心!”

    【原文精读】

    营丘士,性不通慧;每多事,好折难而不中理。一日,造艾子问曰:“凡大车之下与橐駞之项,多缀铃铎,其故何也?”艾子曰:“车、駞之为物,甚大且多。夜行,忽狭路相逢,则难于回避,以藉鸣声相闻,使预得回避尔。”营丘士曰:“佛塔之上,亦设铃铎,岂谓塔亦夜行而使相避邪?”艾子曰:“君不通事理,乃至于此!凡鸟鹊多托高以巢,粪秽狼藉,故塔之有铃,所以警鸟鹊也,岂以车驼比耶?”营丘士曰:“鹰鹞之尾,亦设小铃,安有鸟鹊巢于鹰鹞之尾乎?”艾子大笑曰:“怪哉,君之不通也!夫鹰隼击物,或入林中,而绊足纟舀线偶为木之所绾,则振羽之际,铃声可寻而索也。岂谓防鸟鹊之巢乎?”营丘之士曰:“吾尝见挽郎秉铎而歌,虽不究其理,今乃知恐为木枝所绾,而便于寻找也。抑不知绾郎之足者,用皮乎?用线乎?”艾子愠而答曰:“挽郎乃死者之导也,为死人生前好诘难,故鼓铎以乐其尸耳!”(《艾子杂说》)

    【字词注释】①营丘:地名②折难:好与人辩论③橐(tuó)駞:骆驼。駞,古“驼”字④铎:一种大铃,本为古乐器⑤鹰鹞:猛禽,食鸟雀,驯化可以打猎⑥安:哪里⑦纟舀:同“绦”,丝带⑧绾(wǎn):牵,拉住,系结,盘结⑨挽郎:送葬时唱挽歌的人。

    【再读品味】

    铃铛有各种不同的种类,更有各种不同的用途。营丘人提出来问的铃铛是大车和骆驼颈下所挂的铃铛,经过艾子一解答,问题本就明确了。但他偏要节外生枝,扯到宝塔、鹰鹞、出丧开路等所用铃铛的用途上去,这就偷换了原有的论题,越出了问题的范围,而流于诡辩。照这样诡辩下去,世界上没有一件事情可以作出肯定的解答,因为你都可以拿某些表面上相似的东西穿凿附会,偷换概念,搅乱问题,否定任何既成的答案,像这位营丘人所做的一样。因此,如果说辩论的目的,在于辨是非,使真理愈辩愈明,那么诡辩的目的就在于淆乱是非,蒙蔽真理,使人越辩越糊涂。好辩论并不是坏事,流于诡辩就坏了。故事尖刻地嘲讽了巧言诡辩、无理取闹的空谈家。营丘人的“抬扛”,有如僵化了的僵尸,所以艾子才在最后以“挽郎乃死者之导也,为死人生前好诘难,故鼓铎以乐其尸耳”的答语,痛骂了他。故事痛快淋漓地揭示了世上那些好折难而不中理者的讨厌嘴脸。故事还给我们一个启示:对于那些胡搅蛮缠,强词夺理,巧言令色的人,就应该以柔克刚,以静制动,要落落大方,明知道他的行为是错的,就不能跟他犯同样一个错误。

    从艺术上看,故事以营丘人的步步追诘,层层深入地揭示出“不通事理”者的个性形象;文章节奏也随之步步推向了高潮,给人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营丘人的诡辩方法是不断转换概念,引领对方的思路跟着他走,慢慢把对方难住。他先问为什么拉大车的骆驼脖子下挂着铃铛。再转移到佛塔上的铃铛,再推出塔在夜里也行走相避吗?继而转移到鹰鹞尾巴上的铃铛,再转移到送葬挽郎手中拿的铃铛。我们辩论问题时,必须针对概念或问题有一个准确的定位,比如在某时、某地、某一概念或问题上,离开某时、某地的同一个概念,就是偷换了概念。

    【居要片言识记与书写】

    艾子愠而答曰:“挽郎乃死者之导也,为死人生前好诘难,故鼓铎以乐其尸耳!”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