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文稿网!

京剧的“四功五法”

范文之家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京剧的“四功五法”

    

    “四功五法”是戏曲界经常说的一句术语,也是京剧演员的基本修养。四功,就是唱、念、做、打这四项基本功,五法通常有几种不同说法,一般是指手、眼、身、法、步。而“四功五法”这一命名则是来源于京剧大师程砚秋。

    唱念做打是京剧表演的四种艺术手段和四项基本功。唱功是京剧中首当其冲的表现手法,是交代故事情节、抒发人物情感和戏剧冲突尖锐的时候,演员来表现性格和表达情感最重要的方式。演唱最基本的要求是字清腔纯,节奏准确,以字生腔,以情带腔。梅(兰芳)、尚(小云)、程(砚秋)、荀(慧生)、马(连良)、谭(鑫培)、张(君秋)、裘(盛戎)无不以独具个性的唱迷倒观众而自成一家。至今内行也好,外行也好,总会问一个演员是“哪派”或“学什么派的”,指的就是以唱腔的独特风格为代表的艺术流派,可见唱之重要。

    念是具有音乐性的念白,是与唱同样重要的表演手段,梨园行一向有“千斤话白四两唱”的说法。念功上演员一要注意字音的准确,如京剧的尖团字、上口字、平仄音的念法;二要掌握吐字发音的正确方法,要使每个字完整地送到观众的耳朵里。三要念出白口的抑扬顿挫,要有音乐感和节奏感,和唱腔一样,要有轻重高低,疾徐长短;四要念出人物个性,情感意境。

    做功,即身段动作的表演。京剧中的一举一动,开门关门,上下楼梯,都要有规范,有章法,都要有舞蹈的韵律,都要有深厚的基本功,要讲究以腰为中枢,从动作规律出发来达到自然和谐。在这个基础上还要注意把技巧动作与人物的身份、动作目的、情感意境结合起来,给人以真实的感觉。

    打功,也就是武功,包括翻跟头,打荡子、各种舞蹈和高难技巧,如起霸、走边、对枪、下场等。京剧的“打”严格要求腰、腿、把子等各种基本功。把子,即京剧表演中使用的兵器道具,也称刀枪把子,持把子武打、交战因此被称作“打把子”。所以把子亦引申为武打的同义词,训练武打技术的基本功则称把子功。因为京剧是一种舞台艺术,现场演出时没有丝毫遮掩,所以对演员的基本功要求极高,“一天不练自己知道,两天不练同行知道,三天不练观众知道”,这句俗语形象地表述了京剧演员常练功、苦练功的重要性。

    五法与以上的四功是密切相连的,例如唱功,就要口、手、眼、身、步同时并用,缺一不可。因为戏中的唱,不能“傻唱”或干唱,眼神要与唱词所表现的情感统一,身、手、步也要有机地配合唱词所表达的情绪。也就是说,唱、念是表现情感的,就要有动作,有动作也就要有章法。例如口,要讲四声五呼;眼,要练出眼神,要讲喜、怒、悲、哀、惧、恐、惊,动作时要眼随手走,才身心相合,总之,要让眼睛成为心灵的窗户;身体四肢的动作要讲未左先右,欲进先退,未高先低,未快先慢,要“梢节起,中节随,根节追”,还要达到“六合”,即眼与心合、心与气合、气与身合、身与手合、手与脚合、脚与胯合,才能使口、手、眼、身、步的表演达到自如和谐的境界。

    链 接

    京剧表演特技

    起 霸

    相传起霸因首先用于明代传奇《千金记·起霸》一折而得名,是表现古代将士出征上阵前整盔束甲的情境。起霸是戏曲演员必练的一项基本功,有男霸、女霸之分。男霸由提甲出场式亮相、云手、踢腿、弓箭步、骑马蹲裆式、跨腿、整袖、正冠、紧甲等基本动作连贯组成;女霸由出场式亮相、云手、塌步、鹞子翻身、整袖、正冠、掏翎、紧甲等基本动作连贯组成。

    单人表演的起霸,全套的称“整霸”或“全霸”,大多用于剧中主要角色。双人表演的起霸,各从两边分上,同时起霸的叫“双起霸”,从上场门出场的起“正霸”,从下场门出场的起“反霸”。反霸用完全相反的动作,与正霸形成对称,如《战长沙》的魏延与黄忠。单人先起一遍正霸,念词后,归到下场门再起一遍反霸的,称“蝴蝶霸”,如《九龙山》的杨再兴。

    亮 相

    亮相指的是剧中人在上、下场或一段舞蹈动作结束时的暂短停顿,通过形体造型,表现人物的精神状态。

    亮相有单人、双人、多人的不同形式,根据不同的人物和剧情以及人物在剧中所处的或主或从、或胜或败、或褒或贬的地位,又有高矮、正偏、快慢之分。如《牡丹亭》中杜丽娘多亮高相、丫环多亮矮相;《华容道》中的关羽多居中亮正相,周仓、关平分立两侧多亮侧相;起霸各组动作之间的停顿则属慢亮相;对打中时有停顿,每一停顿为快亮相。亮相要求姿势稳健、优美,恰当地表现人物情绪,大多伴以节奏强烈的打击乐器,要求做到静中有动,气韵连贯,画面美观。

    走 边

    走边是京剧武功表演程式之一,多用于夜行、巡营、秘密侦查等行动。走边的特点是要求身手轻捷矫健,突出在曲折小径上疾走、夜行时脚下崎岖不平以及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严密注意周围环境的感觉。

    走边主要由正、反云手,各种踢腿和飞脚、旋子、蹦子、扫堂腿、飞天十响以及快三步等动作组合而成。分单人、双人、多人等多种形式。演员手持或身带兵器砌末的走边比较复杂,常伴以全堂锣鼓。如间以曲牌,演员连唱带舞的称响边;只用轻轻的堂鼓声称鼓边或哑边;表现水上行舟,用小锣突出水声效果,又称水边。

    趟 马

    趟马是指表现策马疾行的表演程式,一称“马趟子”,主要由圆场、转身、勒马、挥鞭、高低亮相和三打马等动作组合而成;女性人物有时还有鹞子翻身、卧鱼、掏翎等动作。

    趟马分为:单人趟马,如《花蝴蝶》中的姜永志;双人趟马,如《打孟良》的杨排风和孟良;多人趟马,如京剧《溪皇庄》中蔡金花等四个旦角。趟马时通用全堂锣鼓伴奏。为便于动作,在扎扮上常有特殊的配备:如着短装时,男角色大多外罩敞开的褶子,以右手执马鞭、左手提衣襟;女角色大多披斗篷等。也有穿蟒袍趟马的,如《马踏青苗》中的曹操,以左手抱宝剑、令旗,右手执马鞭,两者互相配合,以各种身段、造型反映出马踏青苗时的动作与心情,是著名的选段。

    毯子功

    毯子功的内容包括翻、腾、扑、跌、滚、摔等各项基本功。由于这些强度高、难度大、技术条件复杂的训练,均需在毯子上进行,以保护练习者不受伤害,故而称之为“毯子功”。

    京剧演员通过长年累月对毯子功的练习,形体动作可以更为协调,还能增强身体的柔韧性以及对各种动作的控制能力,从而在表现特定情节,如翻腾跳跃、腾云驾雾、凌空跌扑等场景时,可以自如地运用形体进行艺术创作。

    水袖功

    “水袖”是指戏曲人物服装中袖子前面装饰的两块白绸子。水袖功为京剧表演特技之一,水袖是手势的延长和放大。很多思想感情,单纯用手势来表达,不够充分或不够鲜明强烈,因此演员利用水袖做出丰富的动作,夸张地表达人物的复杂感情和变化多端的心理活动。运用水袖的具体姿势多达数百种。水袖技巧的基本要领,在于肩、臂、肘、腕、指等各个部位的协调配合,演员必须经过专门训练,熟练地掌握水袖的性能和动作要领,运用时才能得心应手。程砚秋曾将水袖的基本动作归纳成勾、挑、撑、冲、拨、扬、掸、甩、打、抖十种。

    甩发功

    京剧中生、净、丑等角色有的会在头顶上扎束一绺长发,称“甩发”;旦角在“大头”右边分出一绺头发,叫做“发绺”。演员可以通过舞动甩发或发绺来表现人物的激动心情,这种表演技术叫甩发功。男角色的甩发又叫“梢子”,故又称“梢子功”。

    《野猪林》的林冲表现激愤,《打棍出箱》的范仲禹表现疯癫,《滑油山》的刘青提表现恐惧,《铁笼山》的姜维表现焦虑,《一箭仇》的史文恭表现张皇,《刺汤》的汤勤表现挣扎,《煤山恨》的崇祯帝表现绝望,等等,都用甩发功。甩发功一般包括甩、扬、带、闪、盘、旋、冲等多种甩法,方向又有左、右、前、后和绕圆圈的不同。如《煤山恨》崇祯帝的甩发,先在左右盘绕,然后直冲顶上,披落下来散为伞状,遮住面部,属特技。《芦花河》“哭尸”一场的樊梨花,《战宛城》“刺婶”一场的邹氏等,也都有复杂的甩发技巧。

    髯口功

    髯口,即京剧人物(多为老生)所戴的假须。京剧舞台上,常借助舞弄髯口的动作来展示人物的心情,俗称“耍髯口”。耍髯口的技巧,有搂、撩、挑、推、托、摊、捋、抄、撕、捻、甩、绕、抖、吹等多种。其中有些是单项动作,有些可以组合起来连贯使用,必须与舞蹈身段密切配合,才能表达人物的思想情绪,如:搂髯多用于昂首高望或低头俯视;撩髯多表现思忖、自叹;挑髯多表现观看;推髯多表现沉思、观望;托髯、摊髯多表现深思、感叹;捋髯多表现安闲、自得;抄髯、撕髯多表现气愤、喜悦或观看;捻髯多表现思考;甩髯多表现愤慨、激怒;绕髯多表现喜悦、得意;抖髯多表现惊怕、畏惧或气恼、病弱;吹髯多表现生气,等等。

    扇子功

    京剧中的扇子并不是扇凉工具,而是特殊的舞蹈道具。扇子功是指演员借助手中的扇子做出种种动作,用以表现人物的感情。生、旦、净、丑各行皆有此功,但以小生、花旦、闺门旦等使用最多,技巧更为丰富,也须经专门训练,运用时方能得心应手。

    戏曲舞台上使用的扇子,有大折扇、小折扇、团扇(宫扇)、羽扇、蒲扇、竹扇、鹅毛扇、芭蕉扇等多种。基本动作大体有挥、转、托、夹、合、遮、扑、抖、抛等。通过这些动作的组合,配合身段,可以衍化出各种舞姿,以表现人物情绪,刻画人物性格。《牡丹亭》中的杜丽娘、春香,《贵妃醉酒》中的杨玉环,《西厢记》中的张生等许多人物都有运用扇子的技巧,各具特色。为避免纯技术的卖弄,传统表演中又有“有扇如无扇,用扇不见扇”的要求。

    翎子功

    翎子,是插在盔头上的两根约五六尺长的雉鸡翎,除起装饰作用外,还通过舞动翎子,做出许多优美的身段动作,借以表现人物的心情、神态。翎子功,即舞动翎子的技巧、功夫,俗称“耍翎子”。

    生、旦、净、丑各行都运用翎子功,其中以小生用得最多,故有“雉尾生”(“翎子生”)一行。京剧舞台上插戴翎子人物的多为英武(如周瑜、穆桂英)、勇猛(如杨七郎)、剽悍(如典韦)或暴戾(如屠岸贾)的人物。按旧例,草莽英雄如《九龙山》的杨再兴、《盗御马》的窦尔墩,旧时的外邦君主将帅如《挑滑车》的金兀术、《苏武牧羊》中的单于王等都戴翎子,同时加戴狐尾。神怪妖魔如《青石山》中的周仓、《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中的白骨精等也多插翎子和加戴狐尾。耍翎子的技巧有单掏翎、双掏翎、单衔翎、双衔翎,以及绕翎、涮翎、抖翎、摆翎等多种,可以表达喜悦、得意、气急、惊恐、沉思、忧虑等各种感情。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