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文稿网!

哮喘艾灸治疗

范文之家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哮喘艾灸治疗

    

    哮喘是一种常见的反复发作性疾病。临床以呼吸急促,喉间哮鸣,甚则张口抬肩,不能平卧为主症。呼吸急促,喉间有哮鸣音为“哮”;呼吸困难,甚则张口抬肩为“喘”。临床所见哮必兼喘,喘未必兼哮。两者每见同时举发,其病因病机也大致相似,故合并叙述。

    西医的支气管哮喘、慢性喘息性支气管炎、肺炎、肺气肿、心源性哮喘等疾病可参照本病治疗。实证哮喘多为风寒外袭或痰热阻肺;虚证哮喘多为肺脾气虚、肺肾两虚或心肾阳虚。治以解表化痰,宣肺平喘;或补益肺肾,止哮平喘。

    【辨证论治】

    (一)实证

    1.辨证分型

    (1)寒饮伏肺(冷哮):遇寒触发,咳嗽喘息,喉中痰鸣,痰白并稀薄多泡沫,咯吐不易,形寒无汗,头痛,口不渴;苔薄白,脉浮紧。

    (2)痰热阻肺(热哮):喘急胸闷,喉中哮呜,声高息涌,头痛,有汗,面红,张口抬肩,不能平卧,痰色黄而胶粘,咯痰不爽,烦燥,口渴,便秘;苔黄腻,脉滑数。

    2.治疗方案

    (1)治法:解表化痰,宣肺平喘。风寒外袭治以温肺散寒,化痰平喘。可以使用隔姜灸、瘢痕灸、艾条温和灸治疗;痰热阻肺治以清热宣肺,化痰平喘。一般不用艾灸,可用针刺泻法(参见《中医针刺疗法教程》)。

    (2)处方:列缺、尺泽、肺俞、定喘。辨证配穴:寒饮伏肺加风门、太渊;痰热阻肺加大椎、丰隆。

    (3)疗程:瘢痕灸1次1个疗程,隔姜灸、艾条温和灸每日1次,10次1个疗程。

    (4)方解:手太阴经列缺宣通肺气,祛邪外出;合穴尺泽,肃肺化痰,降逆平喘;肺之背俞穴,宣肺祛痰;定喘为平喘之经验效穴。冷哮加风门、太渊以祛风散寒;热哮加大椎、丰隆以清热化痰。

    (二)虚证

    1.辨证分型

    (1)肺脾气虚:咳喘气短,动则加剧,咳声低怯,痰液清稀,畏风自汗,神疲倦怠,食少便溏;舌淡、苔薄白,脉濡细。

    (2)肺肾阴虚:短气而喘,咳嗽痰少,头晕耳鸣,腰膝酸软,潮热盗汗;舌红、少苔,脉细数。

    (3)心肾阳虚:喘促短气,呼多吸少,气不得续,畏寒肢冷,尿少浮肿,甚则喘急烦躁,心悸神昧,冷汗淋漓,唇甲发绀;舌质紫黯或有瘀点、瘀斑、苔薄白,脉沉细或微弱而结代。

    2.治疗方案

    (1)治法:补益肺肾,止哮平喘。肺脾气虚治以补肺固卫,健脾化痰;肺肾气虚治以补肺温肾,纳气平喘;心肾阳虚治以扶阳固脱,镇摄肾气。可以使用瘢痕灸、隔姜灸、艾条温和灸治疗。

    (2)处方:列缺、尺泽、肺俞、定喘。辨证配穴:肺脾气虚加脾俞、足三里;肺肾阴虚加肾俞、命门;心肾阳虚加心俞、肾俞、关元、气海。

    (3)疗程:瘢痕灸1次1个疗程,隔姜灸、艾条温和灸每日1次,10次1个疗程。

    (4)方解:手太阴经列缺以宣通肺气,祛邪外出;合穴尺泽,以肃肺化痰,降逆平喘;肺之背俞穴,以宣肺祛痰;定喘为平喘之效穴。肺脾气虚加脾俞、足三里调和脾胃之气,以资生化之源,使水谷精微上归于肺,肺气充则自能卫外。肺肾阴虚加肾俞、命门补肾益肺。心肾阳虚加心俞、肾俞以补心肾之阳、加气海、关元以补益肾气。

    【腧穴定位】(图10-1)

    

    

图10-1 哮喘艾灸穴位

    【操作流程】

    (一)艾条温和灸

    1.根据治疗取穴方便,患者仰卧位或俯卧位。

    2.选用纯艾条,点燃一端。

    3.隔施灸经穴上方2~3cm固定熏烤。

    4.当艾条燃端产生灰烬时,将灰烬弹至医用垃圾盘内,继续施灸。

    5.灸至皮肤红晕即可,一般每穴灸5~10分钟。

    (二)隔姜灸

    1.根据治疗取穴方便,患者仰卧位或俯卧位。

    2.切取生姜片,直径2~3cm,厚约0.3cm(约1元硬币厚),在姜片中心处用毫针穿刺数孔。

    3.将姜片置于腧穴之上,再把中艾炷或大艾炷置于姜片上,线香或打火机点燃艾炷顶端待其燃烧。

    4.当患者灼痛难忍时,医者提起姜片,稍待片刻后放下再灸。

    5.艾炷燃尽,除去艾灰,另换一炷依前法再灸,直到局部皮肤潮红为止,一般每穴灸5~8壮。

    6.灸毕,去除姜片,局部用温水擦拭干净。

    (三)瘢痕灸

    1.点穴 因施治时间较长,疼痛剧烈,要求体位平正、舒适。待体位摆妥后,可用标记笔在穴位上划点标记。

    2.施灸 ①首先制作好中艾炷。②然后在施灸的穴位处涂以少量的葱汁或凡士林,以增强黏附和刺激作用。③艾炷放好后,用线香将之点燃。每灸完一壮。以纱布蘸温开水抹净所灸穴位,复按前法再灸,一般可灸7~9壮。由于此种灸法每壮必须燃尽,故在烧近皮肤时,患者感到灼痛,可在施灸穴位周围用手指轻轻拍打,以减轻痛感。

    3.灸后处理 ①灸治完毕后,应将局部擦拭干净,然后在施灸穴位上敷贴玉红膏或创可贴,可1~2日换贴1次。②数天后,灸穴逐渐出现无菌性化脓反应,如脓液多,膏药亦应勤换,经过30~40天,灸疮结痂脱落,局部留有瘢痕。③在灸疮化脓时,局部应注意清洁,以防感染。同时,可多食一些营养较丰富的食物,促使灸疮的正常透发,有利于提高疗效。

    【重点提示】

    1.风寒性哮喘理论上可以使用温针灸治疗,由于哮喘急性发作使用温针灸容易引发烫伤,故一般不用。

    2.施艾灸温和灸时,手持艾条不要移动,不可距局部皮肤太近,以免烫伤。

    3.瘢痕灸要注意保护灸疮,预防感染,如感染可用外科方法处理。

    4.施隔姜灸过程中,患者灼痛时应及时提起姜片,防止灼伤。

    【技术要领】(图10-2~图10-10)

    

图10-2 大椎、定喘、肺俞、风门:隔姜灸5~8壮

    

图10-3 尺泽:隔姜灸5~8壮

    

图10-4 列缺、太渊:艾条温和灸5~10分钟

    

图10-5 命门、肾俞:隔姜灸5~8壮

    

图10-6 气海、关元:隔姜灸5~8壮

    

图10-7 足三里、丰隆:艾条温和灸5~10分钟

    

图10-8 足三里;瘢痕灸7~9壮

    

图10-9 丰隆;瘢痕灸7~9壮

    

图10-10 心俞、脾俞:隔姜灸5~8壮

    【专家点睛】

    1.灸法治疗哮喘有较好的效果,在急性发作期以控制症状为主;在缓解期以扶助正气、提高抗病能力、控制或延缓急性发作为主。

    2.平时积极锻炼身体,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认真查找过敏源,避免接触而诱发。防寒保暖,力戒烟酒,不吃或少食肥甘厚腻之品及海腥发物。

    3.对发作严重或哮喘持续状态,应配合药物治疗。

    4.缓解期可以使用穴位敷贴疗法,方法如下:①选用麻黄、细辛、白芥子、甘遂等药物研末,用醋或姜汁调成糊状备用:②患者采取适当体位,选定穴位,清洁局部皮肤,然后将钱币大小的药膏置于穴位上,胶布固定,保留4~6小时,10天1次,3次1个疗程。

    参考文献

    [1] 陆寿康主编.刺法灸法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83-87.

    [2] 冯淑兰主编.刺法灸法学技能实训[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1:102-111.

    [3] 王启才主编.针灸治疗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101-103.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