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文稿网!

基因超家族

范文之家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基因超家族

    

    免疫球蛋白基因的研究近年来获得重大突破。日本学者利根川进(Tonegawa)因在免疫球蛋白基因结构研究有突出贡献而获得1987年诺贝尔医学和生理学奖。应用X结晶衍射分析、DNA序列分析和圆双色等技术研究表明,许多细胞膜表面分子和机体某些蛋白分子多肽折叠方式与Ig相似,在氨基酸组成上与免疫球蛋白可变区(V区)和(或)恒定区(C区)有较高的同源性,它们可能从同一祖先基因(primordial ancestral gene)进化而来。编码这些多肽链的基因称为免疫球蛋白基因超家族(immunoglobulin gene superfamily),这一基因超家族所编码的产物称为免疫球蛋白超家族(immunoglobulin superfamily,IGSF)。IgSF包括抗原特异性受体(如TCR与BCR)、非抗原特异性受体及其配体(如CD2与LFA-3)、IgFc受体及MHCⅠ、Ⅱ类分子等。IgSF成员识别的配体多为IgSF分子或整合素分子。

    (一)结构特点

    Ig超家族成员均含有1~7个Ig样结构域,每个Ig样结构域含70~110个氨基酸残基。其二级结构是两个各含3~5个反平行β折叠股所形成的β片层(anti-parallelβ-pleated sheet)平面,每个反平行β折叠股由5~10个氨基酸残基组成,β片层内侧的疏水性氨基酸起到稳定Ig折叠的作用。大多类结构域内有一个垂直连接两个β片层的二硫键,组成二硫键的两个半胱氨酸之间含55~75个氨基酸。少数Ig结构域如CD2、LFA-3第1个结构域,PDGFR第4个结构域,CD4第3个结构域等缺乏二硫键。肽链这种球形结构的折叠方式称为免疫球蛋白折叠(Ig fold)。

    (二)功能特点

    IgSF主要介导T细胞-APC/靶细胞、T细胞-B细胞间的相互识别与作用。IgSF黏附分子及其识别的配体。Ig超家族的功能是以识别为基础,因此又称为识别球蛋白超家族(cognoglobulin superfamily)。Ig折叠形成一个紧密的球状结构,提供了与不同球状结构多肽或化学基团黏附的部位,使之获得不同的生物学功能。IgSF识别的基本方式有以下几种。

    1.IgSF和IgSF相互识别 IgSF分子相互识别中有嗜同种的相互作用和异嗜性相互作用两种形式。

    (1)嗜同种的相互作用(homophilic interaction):如相同神经细胞黏附分子(NCAM)之间的相互识别,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分子-1(PECAM-1,CD31)的相互识别。

    (2)异嗜性相互作用(heterophilic interaction):如CD2与LFA-3,CD4与MHCⅡ类分子的单态部分(α2和β2),CD8与MHCⅠ类分子的单态部分(α3),Poly IgR与多聚Ig,FcγRⅠ(CD64)、FcγRⅡ(CD32)、FcγRⅢ(CD16)与Ig Fc段,FcεRⅠ与IgE Fc段,FcαR(CD89)与IgA Fc段,CD28与B7/BB1(CD80)等之间的相互识别。

    2.IgSF和integrin相互识别 如ICAM-1(CD54)、ICAM-2(CD102)、ICAM-3(CD50)与LFA-1(CD11a/CD18),VCAM-1(CD106)与VLA-4(CD49d/CD29)之间的相互作用。

    3.IgSF和其他分子的相互识别 包括TCR识别MHCⅠ类或Ⅱ类分子与抗原复合物,细胞因子受体识别细胞因子等。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