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文稿网!

介之推不言禄(僖公二十四年《左传》)

范文之家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介之推不言禄(僖公二十四年《左传》)

    晋侯赏从亡者〔1〕,介之推不言禄〔2〕,禄亦弗及。

    推曰:“献公之子九人,唯君在矣。惠、怀无亲,外内弃之。天未绝晋,必将有主。主晋祀者,非君而谁?天实置之,而二三子以为己力,不亦诬乎?窃人之财,犹谓之盗,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下义其罪,上赏其奸;上下相蒙,难与处矣。”

    其母曰:“盍亦求之?以死,谁怼〔3〕?”对曰:“尤而效之,罪又甚焉。且出怨言,不食其食〔4〕。”其母曰:“亦使知之,若何!”对曰:“言,身之文也。身将隐,焉用文之?是求显也。”其母曰:“能如是乎?与汝偕隐。”遂隐而死。

    晋侯求之不获,以绵上为之田〔5〕。曰:“以志吾过,且旌善人。”

    【注释】

    〔1〕晋侯:即晋文公。从亡者:随文公出国流亡的人。

    〔2〕介之推:姓介名推,“之”是插在姓名之间的语助词。

    〔3〕怼(duì):怨恨。

    〔4〕不食其食:前一食字为动词,后一食字为名词,指俸禄。

    〔5〕绵上:地名,今山西介山脚下。为之田:做介之推的祭田。

    美文共赏

    这是一个流传很广的故事。介之推跟着晋文公在外流亡十九年,回国协助其成就功业之后,不夸功求赏,晋文公酬劳功臣,独独遗漏了他,他私下说了几句怨言后,再也不去争,反而功成身退和老母隐居深山。介子推的言论一方面反映了他认为君命受之于天,另外一方面也体现了介子推的高尚情操。介之推和贪功受禄的人物形成鲜明的对比。

    文章中的人物对话也写得十分巧妙。既细致入微地剖析了介之推的心理,又不流于枯燥说理:介之推藐视富贵、正气凛然和母亲不动声色、旁敲侧击,都一一跃然纸上。

    “不言禄”使他名垂千古,因为他的死,民间特意命名了城邑山岭、变更了生活习俗、设立了纪念日,这等影响只有屈原可以相比。介之推被烧死后,文公很悲伤,他砍下那棵大树,制成木屐穿上。叹息着说:“悲乎,足下!”据说这又成了“足下”这一典故的出处。

    本篇名句

    “下义其罪,上赏其奸;上下相蒙,难与处矣!”

    下面把这种罪恶说成正义,上面又厚赏这种奸诈的行径,上下互相蒙骗,真叫人难以相处了。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