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文稿网!

择业观的含义与特征

范文之家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择业观的含义与特征

    第一节 择业观的含义与特征

    择业观是职业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大学生的择业行为有着重要的影响。在大学生就业压力有增无减的今天,很多人认为大学生的择业观也是影响其就业的原因之一。因此,对每一个毕业生来讲,树立正确的择业观至关重要。

    一、择业观的含义

    所谓择业观是人们对选择职业的根本态度和看法。它是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择业问题上的综合反映,是人们对于择业目的、意义比较稳定的看法和态度,是职业认识、择业意向和就业观念的总和。因此我们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也就为实现人生的最大价值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择业观的特征

    毕业生择业观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一个社会的历史范畴,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变化,是人们的人生价值观在择业活动中的深层反映。一般来讲,择业观具有以下三个主要的特征:

    (一)时代性

    学生择业观的形成和发展与时代的变化紧密相连。不同发展时期的社会有着不同的阶段目标,不同时代的大学生有着不同的择业目标,可以说大学生择业观的变化是时代变化的晴雨表,在不同时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大学生开始有了自己选择职业的意识,但毕业时必须服从国家分配。他们在就业时最看重的是“社会地位”,追求的理想职业是“科学家”和“工程师”。20世纪80年代的大学生择业标准,第一位是社会地位,第二位是社会意义,第三位是发挥个人才能和报酬。到了80年代末,“符合个人特长”成为他们择业的首要标准。90年代前期,大学生就业时追求“第一职业求稳定,第二职业求发财”。90年代中期以后,曾流行的“待遇决定职位选择”的模式已基本过时,“能否发挥专长”又成为大学生择业的首要标准,许多大学生认为要在个人和社会两个价值之间寻找最佳结合点。由此可见,大学生择业观表现出强烈的时代气息。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这一点,后面我们将对这个问题进行专门的分析。

    (二)主体性

    从横向比较来看,学生择业群体有自己鲜明的特征。有学者研究认为:当代大学毕业生具有“五高峰、四最、三敢、两缺乏、一中心”的特点,即体力高峰、智力高峰、社会需求高峰、特殊行为高峰、成就高峰;最积极、最富有生气、最肯学习、最少保守思想;敢说、敢想、敢干;缺乏社会生活经验、缺乏政治斗争经验;常常以崇尚自我为中心。这些特征制约着大学生的择业观,在职业选择过程中,他们崇尚自我、以个人为中心、注重个人奋斗、强调自我价值的体现;在职业活动中只愿当主角,不愿当配角,总担心自己被埋没、被大材小用等。

    (三)差异性

    大学生择业观因大学生分布的地域不同、学历层次不同、所学专业不同、男女性别不同、需求重点不同而呈现出明显的差异性。从地域分布来看,大学生就业去向有东部与西部、沿海与内地、本地与外地等差异;从学科专业来看,大学生学习有文、理、工、农、医、经、管、艺等众多领域的差异。这些差异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升学与职业的选择上;二是选择职业的出发点上。比如大学生在设计自己的成才之路时是多角度、全方位的,或考研专攻学业,或考“托福”以向国外谋求发展空间,或从政以争取社会声望和社会地位,或经商以充实经济基础,或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为国为民奉献热血青春等。

    三、毕业生择业观分析

    (一)三大择业亮点

    1.专长比专业更关键

    专业知识掌握不牢固,缺乏实际操作能力,这是当前大学毕业生在求职中遇到的一个普遍问题。现在企业选人不能只看专业,更主要的是要考查其能力,看有没有培养和开发的潜能,所学专业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看他的专长是否符合公司的需要。如果明天就让你上班,你能立刻为公司产生效益吗?

    2.就业比择业更重要

    严峻的就业形势不允许大学生追求一步到位,比较聪明、实际的做法还是先找个工作,再寻找机会分步到位。如果斤斤计较眼前的职业岗位是否理想就会失去许多就业起步的机会。因为大学毕业生的第一次就业只是职业生涯的开始,并不表示你将终生在这个岗位上就业。

    3.发展比高薪更要紧

    随着就业竞争的加剧和收入的普遍提高,个人的发展空间和潜力已成为求职者关注的焦点。择业时,薪酬已不再是求职者考虑的首要因素,取而代之的是个人发展和企业前景。作为初出茅庐的大学生,对此趋势不可不知,这样才能更好地调整自己的择业心态。

    (二)六种落后的择业观

    1.攀比心理

    应届大学毕业生寻找就业单位时,往往拿自己身边同学的择业标准来定位自己的就业标准。在这种攀比心理作用下,即使某单位非常适合自身发展,但因某个方面比不上同学选择的就业单位,就彷徨放弃,事后却后悔不已。

    2.盲目求高心理

    部分大学生单向考虑自己的就业理想,要求用人单位十全十美,工资、福利、住房、地理位置、工作环境无不在其考虑之中,却忽视了如此完美的单位能否接纳自己。不掂量自己的才学、不给自己合理定位而盲目求高最终导致不少大学生与适合自己的用人单位失之交臂。

    3.不平衡心理

    部分大学生或因自身综合素质和能力不足,或因时机把握不准而找不到理想的工作单位,但这些大学生往往不正确归因,反而怨天尤人,从而产生不平衡心理。这种不平衡心理往往导致少数大学毕业生对社会、对人生产生偏颇看法。

    4.自卑心理

    在竞争激烈的求职场上,部分大学生因所学专业不景气,或因自己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及综合素质不如其他同学,求职屡次受挫,渐渐产生强烈的自卑感,并进而转化为自卑心理。有这种心理的大学生往往没有信心和勇气面对用人单位,不能适当地向用人单位展示自身的长处,从而严重影响了就业与择业。

    5.自负心理

    与自卑心理相反,部分应届大学毕业生因所学专业紧俏,或因就读学校为名牌学府,或因自己无论专业知识还是综合素质都高人一筹,或因为被不少用人单位垂青,而产生一种睥睨一切、高人一等的极端自负心理。在这种心理支配下,往往是“这山望着那山高”,这个单位不顺眼,那个单位也不如意,从而错过不少适合自己发展的用人单位。

    6.依赖心理

    有部分应届大学毕业生,虽然接受了几年大学教育,但在很多事情上还是缺乏应有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决策能力。在择业就业时,对一个单位是否适合自己往往不是凭自身思考来决断,而是根据父母师长之意、师兄师姐之言进行取舍,表现出较强的依赖心理。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