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文稿网!

关于“君子谋道不谋食”

范文之家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关于“君子谋道不谋食”

    

    毛泽东早在青年时代对孔子“君子谋道不谋食”这句话就有自己的理解和认知。1913年12月,毛泽东在课堂笔记《讲堂录》中记道:

    君子谋道不谋食,系对孳孳为利者而言,非谓凡士人均不贵夫谋食也。

    志不在温饱,对立志而言,若言作用,则王道之极亦只衣帛食粟不饥不寒而已,安见温饱之不可以谋也。(《毛泽东早期文稿》,湖南出版社1995年第2版,第597页)

    1917年暑假,仍在“湖南一师”读书的毛泽东和同学萧瑜(已毕业当教师)以“游学”的方式到乡村做调查,途中二人边走边争论,毛泽东说了这样一段话:

    一个人快要饿死的时候他不会想到道德修养问题的。至于我自己比较信管仲的话:“衣食足而后知荣辱。”这正好与孔子的说法相反,他说:“君子谋道不谋食”。(萧瑜:《我和毛泽东的一段曲折经历》,昆仑出版社1989年版,第127页)

    孔子“君子谋道不谋食”这句话,毛泽东在课堂笔记《讲堂录》中即有记录,并解释为:“系对孳孳为利者而言,非谓凡士人均不贵夫谋食也。”

    “孳孳为利者”,语见《孟子·尽心上》:原句是“孳孳利者,跖之徒也。”孳孳:同“孜孜”。意思是,孜孜不倦地求利的人,是盗跖一类的人物。明白了孟子的原话,也就基本弄懂了青年时代毛泽东对孔子这句话的理解了。是说“君子谋道不谋食”,是对孜孜不倦地求利的人而说的,并不是说凡夫俗子(普通老百姓)都不需要谋食。

    接下来毛泽东对孔子这句话作了进一步阐述,“君子谋道不谋食”,其志虽不在温饱,志在“谋道”,然王道的最终目的不过是让老百姓过上“不饥不寒”的生活。“耕也,馁在其中矣”,意思耕田,也免不了饿肚子。毛泽东反问:安见温饱之不可以谋也?

    1917年暑假,毛泽东与萧瑜在“游学”路上,俩人就如何看待权力、金钱等问题展开讨论,边走边争议。

    萧瑜对一切权力持否定态度,认为权力是个很坏的东西。毛泽东则认为,权力本身无所谓好坏,完全在于如何运用,并强调政治权力要比金钱权力好。资本家的金钱权力就是靠榨取劳动人民的血汗而得来。

    萧瑜不同意毛泽东的观点,他将政治权力视为集各种邪恶权势之大成。毛泽东依然是鄙视金钱权力。毛认为是这样:如果你有钱,如果你身居高位,那么所有的人会对你笑脸相迎,打躬作揖;然而,如果你没有钱,也不是官老爷,那么人们就不会理睬你。像县衙门那个门房对待我们那样,那是司空见惯的事。

    萧瑜说:势利小人是句古话,与之相对的是道义君子。凡是小人,都崇拜权力,但这从来为圣贤所耻笑。三四千年以来,中国的学者信奉这一真理。孔子说:“君子忧道不忧贫。”孟子也说:“饱乎仁义也,所以不愿人之膏粱之味也。”汉朝的董仲舒说:“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人类的行为准则正是建立在这些圣贤遗训上。但金钱与政治势力太大,以致破坏了这些准则。

    听了萧瑜的一番议论后,毛泽东反驳说:“听起来是这么回事,但在现实生活中很难坚持这种准则。一个人快要饿死的时候他不会想到道德修养问题的。至于我自己比较信管仲的话:‘衣食足而后知荣辱。’这正好与孔子的‘君子谋道不谋食’说法相反。”毛泽东认为,“所有这些道德说教在原则上都是冠冕堂皇的,但却无法拯救濒于饿死的人类!”

    两人最后争论的是道德问题与人类社会进步的关系。萧认为物质进步远比道德进步快;毛认为道德不能解决饥饿问题。

    “衣食足而后知荣辱”,是管仲的话,对大多数人来说是正确的,吃饱喝足了才会去探讨礼义。管仲的话与“民以食为天”(《汉书·郦食其传》)意思相似。是说有饭吃,对老百姓来说是“天大的事”。都是说明衣食的重要。

    从毛泽东与萧瑜二人争论看,青年时代毛泽东更看重物质基础,强调物质是第一位的。这与孔子“君子谋道不谋食”的观点很不一致,甚至是对立的。他在《讲堂录》中更强调的是“王道之极亦只衣帛食粟不饥不寒而已,安见温饱之不可以谋也”。对“王道”的解释更注重民生问题的解决,是对孔子“谋道不谋食”的背离和抨击。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