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文稿网!

从相对数来看改革开放以来三大产业发展

范文之家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从相对数来看改革开放以来三大产业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产业结构演进基本符合产业结构演进的一般规律,即从长期趋势看,第一产业比重呈下降趋势;第二产业比重呈上升趋势,发展到一定程度趋于稳定;第三产业比重在很多年份虽有波动,但总体呈上升趋势。1978—2009年中国三大产业结构比重见表2.2。

    1978年至今,我国产业结构的转换速度加快,三次产业构成发生了显著变化,如图2.3所示,第一产业的比重不断下降,由1978年的28.2%下降为2004年的13.4%,继而下降为2009年的10.3%,;第二产业比重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直在缓慢下降,由1978年的47.9%跌至1990年的低谷41.3%,然后稍稍上升到2004年的46.2%,2009年的46.3%,维持在40%~50%的区间内,基本上在45%左右,占据GDP的半壁江山;第三产业的比重提高较快,由1978年的23.9%增加到2004年的40.4%,之后几年一直徘徊在40%左右,2009年出现新高为43.4%,第三产业与第二产业一起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关键力量。

    总而言之,第二产业比重一直高于第一、三产业。1985年第三产业比重为28.7%,第一产业为28.4%,第三产业比重首次超过第一产业,这种现象一直延续至今,二者的产业结构比重差距呈现明显的扩大趋势。相反,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的产值比重差距呈现出明显的缩小趋势。

表2.2 中国三大产业结构比重(%)

续表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10》之表2-2(国内生产总值构成)。

图2.3 产业结构变动曲线图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10》之表2-2(国内生产总值构成)。

    这种变化趋势基本与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变化规律相吻合。从供给方面来看,决定产业结构变动的主要因素是资本、劳动、自然资源等供给要素的变化及生产率的变动。对第一产业来说,其最主要的生产要素之一是土地。由于土地是不可再生资源,当农业发展到一定规模时,特别是现有耕地面积接近全国的可耕面积之后,耕地面积的增长几乎没有多少余地,农业生产将呈现明显的收益递减规律。此外,由于农业生产所具有的较高的风险和较低的比较收益的特点,难以吸引资本对农业的投入,这也会影响农业增长率的提高。对几乎所有的经济来说,农业增长率的提高缓慢是一个长期规律。因此,第一产业所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呈相对减小的趋势,这也是产业结构演进规律的重要体现。

    第二产业的比重将继续上升。从目前趋势看,第二产业的增长仍将是整个经济增长的主要支柱。首先,由于我国较高的投资率,以及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居民对住宅的大量需求,建筑业将会保持一个较快的增长速度。其次,在工业内部,对于纺织、食品等劳动密集型的轻工业来说,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特别是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会导致对这些行业产品需求的持续增长。而在国际劳动密集产品市场上,虽然竞争日趋激烈,由于中国在今后一段时期内仍可以保持大量低成本劳动力的比较优势,这些行业产品的出口仍可期望获得一定增长。最后,机械、电子、化工等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的重工业将是中国工业高速增长的主体。这是因为: (1)近年来较高的储蓄率和外资流入导致资本供给的增加,因而会在供给方面促进这些产业的发展。(2)中国作为处于工业化过程中的发展中国家,处于生产技术的迅速变革的时期,实证分析表明,机电等行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快于其他行业。大量新技术、新设备的采用,一方面促进了这些行业的快速增长,另一方面又增加了对机电、化工行业等中间投入品和资本品部门产品的需求。(3)中国基础设施方面相对落后的现状,也要求这些行业的快速增长以提高必要的资本品。

    第三产业将以较快的速度增长。在今后若干年内,随着工业化的进程,仍会有大量的劳动力从第一产业转移出来,第三产业吸纳大量劳动力的趋势仍会继续下去。当人均GDP在4000~5000美元时,经济发展内在地对第三产业内部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有很高的要求,我国现在人均GDP超过4000美元,第三产业会有较快的增长速度。

    但不可否认,中国这种产业结构现状与发达国家仍存在较大差距。早在20世纪60年代,发达国家的三次产业结构已经接近工业化完成水平了,第一产业产值比重很小,多数不足10%,只有日本因为农业在国民经济中享受保护导致产值比重在10%以上,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比重比较接近。30多年发展后,发达国家第一产业产值比重进一步下降,第二产业比重明显下降,第三产业则飞速发展。而我国第一产业所占比重严重超标,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则有待进一步发展。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