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文稿网!

工程建设的必要性及重要性

范文之家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工程建设的必要性及重要性

    三、工程建设的必要性及重要性

    (一)是提高林木成活率和保存率的需要

    隆德县属半湿润向半干旱过渡地带。干旱少雨、水资源短缺是限制造林成活和林木保存率的主要因素,在工程实施期间,虽然我们积极采取了高标准整地、截干造林、地膜覆盖、使用生根剂、保水剂等抗旱造林技术,但是造林成活和保存难度仍然很大,需要多年补植补造才能达到国家规定的验收标准。另外,随着退耕还林工程的深入,林地面积增大,林木病虫鼠害发生也呈上升趋势。鼢鼠、叶蜂、山杏蚜虫、沙棘木蠹蛾、天牛、桃蚜、落叶松枯梢病等病虫害频繁发生,对林木成活率和保存率有极大影响,也严重影响了工程质量和效益。因此,只有充分利用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资金,加大补植补造力度,才能进一步提高林木成活率和保存率。

    (二)是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的需要

    退耕还林工程实施7年来,隆德县生态环境有了明显改善,但由于退耕造林全部为生态林,经济效益低下。在耕地总量以及对退耕户补助减少的情况下,如何稳定解决群众的长远生计并实现农民增收是社会各方关注的焦点问题,也是巩固退耕还林建设成果的现实问题。只有充分利用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资金,加大投入,采取补植补造、加大病虫鼠害防治、加强抚育管护、大力培育后续产业等措施,加快成林年限,提高林地产出,增加农民收入,退耕还林成果才能得到巩固。

    (三)是改善生态环境的需要

    自工程实施以来,隆德县坚持以小流域为单元,实行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在土石山区以扩大六盘山水源涵养基地建设为重点,在黄土丘陵区以治理水土流失为重点。截至目前,全县已累计新增退耕还林面积61.5万亩,全县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明显改善,有效地控制了水土流失。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明显改善了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恢复。但是,从目前情况看,隆德县生态环境建设还不稳定,林业的生态效益还不明显,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因此,为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充分发挥林业的三大效益,规划工程的实施是非常必要的。

    (四)是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

    在退耕还林工程实施期间,我们把生态建设同后续产业的发展与推进农业产业化、基本农田建设、小流域综合治理、扶贫开发等相结合,通过整合项目、资金,对山、水、田、林、路进行综合治理,在改善生态环境的同时,也改变了农民以种粮为主的生产方式,初步转变了农民长期以来广种薄收靠天吃饭的传统观念。但是,由于人们的思想受传统思维的束缚,加之资金的缺乏和市场意识的淡漠,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缓慢。因此,通过规划建设项目的实施,开发绿色食品,培育绿色产业,发展特色经济,使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生产向畜牧业、劳务业、林果业、特色种植业以及二、三产业过渡,进一步优化和调整农村产业结构。

    (五)是培育完善的林业生态体系的需要

    由传统林业向现代林业转变是今后林业工作的重点。完善的林业生态体系是现代林业建设的目标之一,要着力保护和建设好森林生态系统,努力构建布局科学、结构合理、功能协调、效益显著的林业生态体系。目前,隆德县的生态建设有数量优势,但是整体建设质量不高。突出表现在每年的退耕还林补植量居高不下,平均每年补植面积都在近40万亩左右;突出表现在全县的退耕还林面积仍然受到比较严重的病虫鼠兔危害;突出表现在隆德县林木抚育管护还处在较低层次,林木管护队伍亟待加强,防火设施和设备还很落后,森林效益监测体系尚未建立等方面。导致生态建设成效不是十分明显,成林年限周期长,森林覆盖率低。因此,只有加大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资金的投入,切实将各项抚育管护措施落实到位,1.5万亩退耕还林转化为林地和成林后,全县森林覆盖率将提高41.6个百分点,从而形成比较完善的林业生态体系。

    (六)是培育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的需要

    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是现代林业建设的另一目标。要切实加强第一产业,全面提升第二产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不断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积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努力构建门类齐全、优质高效、竞争有序、充满活力的林业产业体系。目前,隆德县的林业产业由于缺乏龙头企业的带动,总量、规模偏小,产量偏低,效益不高,没有形成区域化、规模化的发展格局。为增加农民的林业收入,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必须加大林业产业的资金投入,壮大林业产业。根据隆德县实际情况,在退耕还林林业产业体系建设中,要特别加大设施林业建设,要特别加大山杏、山桃基地建设,要特别加大沙棘基地建设,要特别加大低产山杏的高接改良。林业产业体系全面形成后,农民收入将会明显增加。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