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文稿网!

皮样囊肿(

范文之家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皮样囊肿(

    

    【病史摘要】

    男,52岁,头痛1月余。

    【影像所见】

    图3-40A、B,横轴面T1WI可见右侧中颅窝不规则短T1信号,其内信号不均匀,环池、小脑上池、双侧脑表面及侧裂池等部位可见多发散在点状短T1信号。图3-40C、D,脂肪抑制T1WI可见上述短T1信号全部消失。

    【诊断和分析】

    本病例诊断为皮样囊肿。

    影像学诊断要点:①CT表现为中线旁脂肪密度影,形态不规则,肿块无强化;②典型MRI表现为T1WI高信号,T2WI稍高信号;③皮样囊肿易破裂,破裂后脂肪滴沿蛛网膜下隙和脑室内播散,可见多发短T1和等T2信号;④脂肪抑制后短T1信号消失。

    【鉴别诊断和误区防范】

    本病需与畸胎瘤、黑色素瘤(混合型)、脂肪瘤等鉴别。

    1.畸胎瘤

    (1)内容为三胚层组织,包含骨、脂肪、牙齿、毛发和皮肤。

    (2)最常见于松果体区,其次为鞍上。

    (3)CT平扫描肿瘤有脂肪密度、高密度和钙化影,病变多有强化。

    (4)MRI表现T1WI高、低信号,T2WI低、等信号,肿瘤可不规则强化。

    2.黑色素瘤(混合型)

    (1)脑实质和脑膜受累,病灶偏中线。

    (2)CT平扫病变呈略高密度影,病变周围有低密度水肿。

    

图3-40 皮样囊肿MRI检查

    (3)MRI病变为短T1短T2信号,脂肪抑制后高信号仍存在,增强扫描病变和脑膜明显强化。

    3.脂肪瘤

    (1)病变常位于中线,如胼胝体压部附近、四叠体池和小脑上池,常伴有胼胝体发育不良。

    (2)CT为均匀低密度。

    (3)MRI为均匀短T1长T2信号,T1WI脂肪抑制后为低信号。

    【检查方法及选择】

    主要影像学检查方法为CT及MRI。CT可以判断病灶内是否含有钙化以便鉴别诊断。MRI可清楚显示病变的短T1信号特征,对播散的脂肪滴检出很敏感,是首选的检查方法。T1WI脂肪抑制序列是必须的检查序列。

    【临床病理和随访】

    皮样囊肿是胚胎残余组织形成的颅内胚胎类肿瘤样病变。颅内皮样囊肿常见于中线旁。组织病理:镜下可见囊壁由两层构成,外层由纤维组织构成,内层则由皮肤构成。囊腔内容包含有复层鳞状上皮、毛发、毛囊、皮脂腺和汗腺等。

    【评述】

    MRI T1WI平扫及脂肪抑制序列可确诊本病。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