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文稿网!

电子政务和数字政府的区别

范文之家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电子政务和数字政府的区别

    5.1 电子政务现状、发展趋势及对策

    5.1.1 国外电子政务的现状

    1.世界电子政务的主要发展阶段

    电子政务发展的历史并不长,各国尚没有统一的发展模式,在具体的发展阶段上也存在着多种不同的意见。目前,国外对电子政务发展阶段划分从三个阶段到六个阶段都有,而且基本能自成体系。

    可以从政府对内和对外两个方面来看电子政务的发展。从外部看,世界电子政务的发展过程主要经历了四个阶段:①网上发布静态信息;②政府与用户双向互动;③网上事务处理;④全方位数字化。

    从内部看,电子政务建设的第一阶段主要关注实现简单的政府办公电子化和自动化,提高政府办公效率、规范化水平和透明度。在基本实现了政务办公信息化和自动化的基础上,电子政务的内部建设逐步向发展和提升后台信息系统整体能力的方向发展。主要包括:①开发建设针对各个业务部门的应用系统;②建设应用整合以及信息整合的能力(整合平台、信息交换中心、各种网关);③应用信息技术对政府管理模式进行合理改造(流程再造)等。

    在联合国经济和社会事务部所发布《联合国电子政务2008调查——从电子政务到互联治理》调查报告中,对全球电子政务的发展状况作了较为全面的揭示。世界各国政府都在积极推动电子政务的发展,而具体的发展能力和水平呈现出明显的差异,只有少数国家取得了较大的突破,实现了从电子政务应用阶段到更为集成的“互联治理”阶段的转变。在全球5个大区中,电子政务成熟度的差异也较为明显,欧洲以0.6490的得分领先于全球其他区域;美洲以0.4936的得分居于第二位;亚洲紧随其后,得分为0.4470,位居第三;大洋洲地区的得分为0.4338,位居第四;非洲地区的得分为0.2739,位居第五。亚洲和大洋洲地区比全球平均水平(0.4514)略低,非洲地区与其他地区的差距则较为突出。在本次调查中,瑞典超过了美国成为全球电子政务发展的领导者。

    2.发达国家电子政务现状与发展趋势

    目前,电子政务已经成为国外发达国家积极倡导的信息高速公路五个应用领域中的首要应用,而且各国的电子政务建设也从理论阶段进入到探索性的实践阶段。下面对有代表性的国家做简要介绍:

    1)美国电子政务

    在世界范围内,美国的电子政务建设在总体上处于先进行列。美国已建立了跨越洲际、国家和州区的,将各个局域网、ISP以及广域网相连接的数据通信骨干网。美国政府对政府信息的作用和意义有着十分清楚的认识,认为政府信息是一种重要的战略资源,是国家资产。政府信息资源数字化、网络化的目标是使政府信息资源得到充分开发与利用,保证各个政府机构有效履行各自的职责,为全社会服务。

    美国政府机构在IT的应用上,其应用技术与应用深度均居世界领先水平。每年美国各级政府在这方面的投入超过1200亿美元,不仅使政府应用信息技术得到资金保证,而且使本国的信息产业得到充足的资金支持。

    由美国最近出台的《政府纸张消除法案》可知,美国已经在2003年10月以前基本上实现了政府办公的无纸化,美国公民与其政府互动关系的电子化。现在,美国政府的网站能够提供几十种功能,主要是办公室电话、办公地址、在线报刊、在线数据库以及外部信息门户链接、外语翻译、个人隐私政策、广告、安全特性、免费电话、技术服务等。

    美国的电子政务工作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初。在20世纪80年代,由于美国政府预算赤字很大,国会和选民都要求政府削减预算、提高效率。在这种情况下,美国政府成立了一个全国绩效评估委员会(NPR)。NPR开展了大量的调查研究,访问了第一线的联邦雇员,直接收集了多达1200项的具体意见和建议。NPR在1993年提出《创建经济高效的政府》和《运用信息技术改造政府》两份报告。1994年12月,美国政府信息技术服务小组提出了《政府信息技术服务的前景》报告。这些报告旨在彻底重塑政府对民众的服务工作,利用信息技术协助政府与客户之间的互动,建立以客户为导向的电子政府,以便提供更有效率、更易于使用的服务,为民众提供更多获得政府服务的机会与途径。

    近年来,美国政府信息化的目标主要是建立以需求为导向的电子政府。1997年,美国制定了一个名为“走近美国”的计划,要求从1997—2000年,在政府信息技术应用方面完成120余项任务;在21世纪初,政府对每个美国公民的服务都实现电子化。

    2000年6月,时任美国总统克林顿宣布建立第一政府网络,目的是减少“橡皮图章”,并能实现“一站式”解决向政府申请贷款和竞标合同等。目前,美国联邦政府一级机构已全部上网,州一级政府也全部上网,几乎所有的县市都已建有自己的站点。美国的政府网站内容非常丰富。目前,美国政府正在将一个个独立的网络连接起来,做到网网相连,以便更加有效地管理和利用。

    1998年,美国通过了《文书工作缩减法》,要求美国政府在5年内实现无纸化工作,让公民与政府的互动关系电子化。据统计,由于实现政府信息化,1992—1996年,美国政府的员工减少了24万人,关闭了近2000个办公室,减少开支1180亿美元。在对居民和企业的服务方面,政府的200个局确立了3000条服务标准,作废了1.6万多页过时的行政法规,简化了3.1万多页规定。在美国,全国雇主税务管理系统、联邦政府全国采购系统和转账系统等网络的建立,不仅节省了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而且提高了政务透明度,堵住了徇私舞弊的渠道。

    2)英国电子政务

    英国电子政务建设是世界上公认的、走在前列的,其最为突出的特点是通过互联网为公众提供各种服务。

    英国已经有40%的政府服务可以通过互联网提供给公众,这远远超出了预先设定的目标。政府已责成每一个部门和机构制定自己的电子政务策略,并与有能力提供这些技术的公司建立伙伴关系。另外,英国已于2001年1月启动政府的网关,该网关把公民网站、商业和部门网站与政府的办公室系统等安全地连接在一起,提供每年365天和每天24h的“无缝”服务。

    英国政府在全面实施电子政务之前就决定针对政府部门人员的具体需要而全面及时地展开培训,而对于实施电子政务后备力量的储备,则通过教育体系来进行长期培养。

    英国政府的电子政务建设是从2001年开始进入实质性阶段。英国政府于2001年初雄心勃勃地提出,要建设一个最适于知识经济发展的“电子英国”。

    知识经济时代的核心技术是信息技术,因此英国政府大力推动电信业的发展,鼓励竞争,促使电信服务价格下降,力求使普通公众都能享受高质量、低价格的电信服务。英国政府电信办公室发表的年度英国电信市场报告说,在1999—2000年度,英国电信服务的价格继续下降,其中移动通信费用下降了17%,固定电话费用下降了25%。由于价格降低、服务项目增加,电信用户显著增长,其中因特网用户增至700万户,增幅达180%;移动电话用户达到2390万户,增长了84%。电信业年度总收益达到270亿英镑,比上一年度增长了13.4%。

    为使消费者从电信业的繁荣中充分受益,英国政府电信办公室把鼓励竞争、保护消费者权益作为管理工作的重点。电信办公室对电信服务质量进行评估和监督,推动企业间的价格竞争,必要时采取强制手段遏制不利于竞争的企业行为。电信办公室还通过出版物向消费者提供全面的电信服务价格及质量信息,帮助消费者做出最有利的选择。

    英国政府推动信息化的第二项主要措施是,加强信息技术教育和基础设施建设,2005年实现全民上网。

    根据计划,到2002年,英国所有的中、小学和图书馆都要接入互联网,这项耗资10亿英镑以上的工程将有效地使英国的年轻一代都能掌握信息技术。政府还于2001年前在全国设立1000个新的信息技术培训中心,总投入将达2.52亿英镑。为使不同收入水平的人都能便捷地接触到计算机、互联网、电子邮件和其他新兴的信息、通信技术,英国政府计划投入4.5亿英镑建立700个公共上网地点,在酒吧、社区中心、邮局、汽车站和火车站等地提供上网设施。从2001年4月起,信息技术基础课程培训费用降低80%。政府还将向10万个低收入家庭出租计算机或廉价提供整修过的旧计算机。此外,政府还在研究提供特殊的网络服务,以方便残疾人享受信息化生活。

    实现“电子英国”的另一主要步骤是,建设采用全新工作方式的“电子政务”。2001年3月30日,布莱尔在信息时代特别内阁会议上,把全面开通电子政务的时间从原计划的2008年提前到2005年,承诺届时所有公众都将能从电子政务中获得所需的公共服务。

    2001年7月,政府开始试行“电子政务入口”服务。政府各部门提出自身的电子业务发展战略,所有公共服务组织都要进行信息化改革。目前,英国公众已经能从网上获得住房、医疗、出境旅游、政策新闻等方面的政府服务,其他服务,如退税、职业介绍、车辆管理等也将陆续上网。技术和政策完善之后,公众将可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在网上与政府部门进行各种往来与交流。

    3)新加坡电子政务

    新加坡是全球最早开展数字城市建设的国家之一。早在1981年,新加坡政府就已经认识到信息产业的巨大潜力,新加坡政府当时增设了一个新的部门——国家电脑局,并实施了为期5年的“国家电脑化计划”,这同时也是新加坡电子政务之旅的开始。“国家电脑化计划”是一项基础性工程,目标很简单,即通过该计划,实现新加坡政府部门办公的自动化和无纸化,从而提高政府部门在处理民众行政事务上的办事效率和服务水平。随后,新加坡政府在ICT产业的建设和完善上实施了一系列为人称道的战略举措: 1986年提出的为期5年的“国家IT战略计划”、1992年提出的为期8年的“智慧岛计划”、2000年提出的“信息通信21”蓝图以及2003年提出的“全联新加坡”计划。

    经过多年的努力,新加坡建成了全球领先的信息通信基础设施,诞生了一批国际性的信息服务企业,也培养了大量的信息服务业优秀人才。根据最新的数据显示,新加坡的海底线缆的传输能力达到28Tb/s,移动电话普及率超过98%,网络普及率为65%,74%以上的家庭拥有计算机,83%的公司在办公中使用信息技术。世界经济论坛将新加坡评为全球ICT应用最好的国家,电子政务已经连续5年进入全球前3名。新加坡政府以服务民众为宗旨,以“多个部门,一个政府”为导向,力争使普通民众和企业只需通过一个电子政府或电子公民的网站向多个政府部门寻求服务。

    目前,“全联新加坡”计划已接近尾声,新加坡政府已经根据目前的信息化发展需求,准备推出下一个信息通信战略规划——iN2015,即新加坡“智慧国2015”计划,旨在通过计划的实施实现政府所期望的“通过建立全球领先的ICT产业来重组新加坡的经济,从而提高国家经济的竞争力和创新力,提高民众的生活品质”的远大目标,使新加坡成为一个“智慧的国家,一个全球化的城市”。

    4)韩国电子政务

    与我国相同,韩国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大规模进行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但其发展的速度远远超过我们。根据联合国经济与社会理事会2003年2月发表的《电子政务发展的状况和趋势》可知,韩国的电子政务应用能力名列全球第15位,是全球的高电子政务能力国家之一。

    20世纪70年代末期,韩国政府开始大规模的信息化基础建设工作。通过20世纪80年代初期的“国家5大计算机网络计划”、80年代后期的“韩国信息基础全面发展计划”和“国家基础信息系统计划”,韩国政府建立起遍布全国的高速通信网络,并完成电子政务建设所需要的核心基础数据的框架构建。20世纪90年代,通过实施“信息化促进及21世纪电子韩国发展计划”,韩国政府的电子政务建设开始起步。

    韩国电子政务的实施方略主要包括3大目标共11项基本措施。其中,通过对居民登记、社会保险、房地产服务、交通车辆管理、企业登记在内的5大主要政府服务系统进行信息共享,建立起一个以公民为中心,为公民服务的政府服务体系。韩国政府的“唯一视窗电子政府”服务平台能够提供的政府服务项目包括居民注册、房地产交易、交通工具注册管理、个人税收及相关商务事宜,囊括了韩国公民最常用的70%的政府服务功能。

    5.1.2 中国电子政务的现状与问题

    1.中国电子政务的现状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政府信息化大致经历了单机应用阶段的“办公自动化”、“政府上网”及能力建设全面推进和现阶段“应用主导”三大发展阶段。经过几年的建设,中国的电子政务有了一定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下列方面:

    1)网络建设

    网络建设是中国各级政府进行电子政务建设的首要关注点。经过几年的投资建设,国内大多数市县级政府都建成了较先进的网络环境。尤其值得提出的是,目前国内大多数主要城市的网络条件已经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水平。良好的网络条件为发展中国电子政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03年,电子政务建设形成以外网、内部网两个物理或逻辑隔离的信息网络为主要模式,其中内部网为涉密网,外网与互联网相连。绝大部分政府管理部门开始建立了内部局域网,完善内部的政务办公系统,进行信息共享。从纵向来看,从国家职能部门到各地方相对应的职能部门的网络建设已基本完成,运行在其上的应用系统已经开始着手建设。

    2)上网工程

    1999年,我国正式启动“政府上网工程”,对外贸易部通过中国国际电子商务网与国际互联网链接的国际端口,成为我国首家对外的政府站点。截至2000年底,我国共有政府类域名815个,占全部域名的5%。到2005年,在我国国务院所属的76个部委、直属单位、办事机构及部委管理的国家局中,共有73个单位拥有自己的门户网站,普及率达到96.1%; 81.3%的地方政府拥有网站。

    我国中央政府门户网站于2005年10月1日试运行,2006年1月1日正式开通,标志着我国政府门户网站体系基本形成。目前,80%以上的省、市级政府部门建立了自己的门户站点。国内政府的上网工程发展迅速,绝大部分地级市已经拥有电子政务网站,发达地区已经做到区和乡镇级的用户能够登入政务网站。

    3)十二金字工程

    作为中央政府电子政务建设的重点纵向系统建设工程,十二金字工程的大多数系统已经建成或正在建设之中,并发挥着巨大效益。十二金字工程建设的都是国家战略性系统,其中许多系统是贯穿中央到地方部门的纵向业务系统。十二金字工程系统的建成大大提升了国家政务电子化的程度。

    4)电子政务法规建设

    在电子政务法规建设方面,政府做了许多工作。先后出台了信息公开条例、电子签名、电子签章等方面的相关法律与法规。与此同时,围绕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有关电子网络状态的行政程序、流程的调整,也被提到重要议程上。

    5)地方政府电子政务建设

    目前,国内大多数经济发达的大城市已经或正在建设省、市一级的电子政务体系。下面列举一些省、市、区取得的成就。

    北京市政府上网工程已经全面完成,目前全市约90%的政务部门建设了局域网,超过80%的政府部门达到了人均一台计算机,有70%的政务部门实现了50%的业务无纸化办公。

    上海市电子政务建设近年来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在市一级,市政府推动并建设了多个新的政务信息系统并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如“地理信息系统”、“市人大公众信息网”和“上海市征信中心”。在区政府一级,几乎所有的政府都已经建设或正在建设电子政务系统,其中浦东新区政府和徐汇区政府在建设新一代电子政务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广州市在“政府创造环境,人民创造财富”,大力推荐电子政务和政府管理创新,积极打造服务型政府方面成绩显著。“广州市招商引资信息平台”和“广州市外商投资管理平台”影响很大。

    济南市通过城市公用信息平台整合各种信息资源、推动城市网络资源互联、开展综合信息服务。目前,已有30多个部门通过平台统一出口接入了互联网,有9个部门依托平台开展了对外服务。

    云南省电子政务一期工程“互联互通到县”的目标已基本实现,二期和三期电子政务工程已经开始,其目的是实现网上办公和“一站式”服务。

    2.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原因

    1)存在的主要问题

    (1)内部信息门户相对落后。在国内的电子政务建设中,对内部信息门户的重视不够,大多数内部信息门户功能简单,缺少“一站式”办公环境,缺少与门户无缝集成的、丰富的应用系统,缺少后台信息资源的整合能力。

    (2)外部信息门户缺乏服务和互动的能力。第一,目前国内政务外部网站普遍存在重信息、轻服务的问题,多数网站处于政务信息上网阶段,仅是政府的宣传窗口和信息平台。第二,国内政务网站建设受到当地财政的驱动,非常重视招商引资、旅游信息、商业广告、培训信息等能直接带来经济效益的信息服务,在为市民或企业提供服务方面明显偏弱或落后。第三,还没有真正树立“以公众需求为中心、以服务为宗旨”的意识,而是“像建立内部信息系统”一样建立外网,显示出政府在网站建设的宗旨和定位方面还有待转变和成熟。

    (3)缺少信息整合及政务网关的能力。在电子政务体系中,政府部门的资源(如工商、税务、财政、银行等)整合及政务网关的能力是新一代电子政务的一个重要特征。信息整合及政务网关的能力是实现“一站式”服务的基础,也是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做到真正一体化服务的基本条件。

    (4)内部应用系统急需发展。先进的电子政务体系的最突出的特点,是已经有了丰富的、能够满足政府信息化办公所有需求的众多应用系统。当前在国内电子政务建设中,普遍缺少高质量的应用系统。多数电子政务建设中的应用系统大都是一些简单的OA系统,缺少协作办公环境。另外,各应用系统相互独立,互不相连,资源无法共享。

    (5)信息资源共享程度不高。由于政府条块分割的体制造成了各系统的开发平台不同、操作系统不同,特别是数据库系统千差万别,各系统之间“不联不通”,从而形成了一个个“信息孤岛”,在各部门之间形成了一条条的“数字鸿沟”,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跨部门、跨业务的数据交换和共享,使大量数据得不到更好地分析、挖掘、综合、统计和综合利用。

    (6)政府内部没有形成一个横向连接的电子政务网络。政府内部的政务网络已经建成,但是工商、税务、质量技术监督、公安等部门都是进行上下垂直的网络建设,在政府内部没有形成一个横向连接的电子政务网络,使数据共享无法实现。

    (7)缺乏基础信息资源和信息共享。目前,政府和企业相关的许多部门都建立了各自的业务系统,部门之间的数据未能实现实时的信息交换,严重影响到政府行政管理职能的有效实施,并造成了社会隐患和财税流失。由于跨部门的信息难以共享,综合信息应用系统,如领导决策(综合信息查询)、跨垂直系统的串/并联审批等难以实施推广。

    另外还存在的问题有:电子政务理念的认识不到位,存在偏差;缺乏统筹发展规划;立法相对滞后,相应的法规制度不健全;信息安全隐患问题突出,无法保障网络安全;资金投入动力不够,忽视电子政务项目的IT治理,资金运用不透明;电子政务市场发育不成熟;对公众信息需求了解不够,忽视对公众与企业的满意度调查;农村地区、边远地区的电子政务建设与应用水平低下,等等。

    2)主要原因

    (1)理念、定位和推进力度方面存在的问题。许多政府的电子政务建设没有明确、合理的定位,缺少合理可行的近期、中期和长期的发展目标,没有专门的组织机构来负责电子政务的规划和建设。此外,电子政务没有得到“一把手”的重视和大力支持,这些问题是电子政务建设推进中最重要的制约因素。

    (2)缺少统一规划。国外电子政务建设的成功经验表明,从整体出发进行统一规划是成功的要素之一。国内各级地方政府和部门在开展电子政务建设时,常常出现没有统一规划,各自为政、重复建设,“弱、小、散、差”的局面。

    (3)投资不平衡。国际开发中心(IDC)的数据表明,国外信息化建设的投资现状是,硬件、软件和服务的比例基本上是各占1/3。在我国电子政务建设投资中,硬件投资高达80%,在软件、开发服务方面的投资远远落后,显示出国内信息化仍处在初级阶段。信息化建设的投资不合理造成信息体系发展不平衡、整体能力低下、IT投入与产出不成比例,政治和经济效益差。

    (4)缺乏整体性观念。国内的电子政务建设大多是从单个应用系统开发建设的,由此形成了许多“信息孤岛”,在观念上也缺乏对于电子政务的整体性认识。另外,政府部门的“条块分割”管理体制也造成了电子政务统一规划建设的困难。从信息体系角度看,国内电子政务的软件整体能力比较落后,有些方面甚至处于空白状态。

    (5)软件体系整体能力弱。电子政务软件体系通常由下列方面组成:内部信息门户、外部信息门户、接入服务平台、基础软件平台、信息整合及网关平台、业务应用系统等。在国内电子政务建设中,软件的整体性欠缺。

    3.与国外电子政务的差异

    以下主要以美国电子政务为例进行比较,来看一下我国的电子政务与国外电子政务的差异。

    1)政府信息网络方面的差异

    美国政府信息网络,除国防部和军方以外,基本上是在公共电信网络上建立虚拟专网。联邦政府机构对各自分散建设的虚拟专网,正在着手组织统一的联邦政府信息网络。在州政府一级,大部分已经规划或实施了统一的连接州政府各个机构及公立学校、图书馆的网络。

    在我国,统一的政府信息网络还未形成,以此为目标的金桥工程由于种种原因进展缓慢。从目前的情况看,也不太可能达到开始的计划目标。金桥工程的业主单位,已经朝经营性的通信公司方向发展。一些部门,如广播电视、电力、铁路、公安、民航等都拥有一定数量的基础通信资源,但距离建成一个政府信息网络的目标还有一定差距。

    2)应用系统方面的差异

    美国政府机构的应用系统,已经进入办公自动化系统和管理信息系统阶段,正在走向更加复杂的机构内外结合的业务领域,正向真正的电子政务迈进。例如,美国全国各地及在加拿大、墨西哥工作的美国公民,都可以通过财政部的收入和税务报告系统,申报自己的收入、交个人所得税。

    在我国,有相当一部分的政府日常业务,还处在手工处理阶段,政府的办公自动化任务还十分艰巨。政府部门的计算机应用系统,大多数是分散的、小型的,这也是我国绝大多数政府网站只能提供静态的政务信息,不能提供在线服务的原因之一。

    3)政府信息资源方面的差异

    美国数百个联邦政府机构具有信息收集、统计、调查的职能,但收集信息必须报行政管理和预算局批准,由行政管理和预算局进行协调。根据《信息自由法》和《文书工作缩减法》的规定,凡是赋予信息收集代码的信息,除法律规定不能公开的以外,一律向社会发布。许多政府机构设置了信息解密办公室,根据法律规定,及时将原来定为机密的信息解密。

    与此相比,我国在政府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上还存在较大差距。美国政府的信息资源工作有以下特点:第一,为了保证政府各个部门履行其职责的需要,美国每年进行数百种信息的收集,使联邦政府成为美国最大的信息收集者、生产者、发布者,1998年达到了350万人的年工作量。全部的统计调查资料不收成本费,可免费在政府部门内共享,绝大部分向全社会免费提供。第二,将协调部门和统计实施部门分开,保证信息收集的有效性和信息共享的实现。第三,联邦政府机构除有一定的人员从事统计调查外,大部分的信息收集委托信息服务机构进行。

    4)管理体制方面的差异

    美国政府已经形成比较完整的政府信息化的组织体系和工作程序。所有联邦政府机构,都设立了直接面向部门主要领导的信息主管,设有专门的办事机构。各个部门必须制定本部门的《信息资源管理战略规划》,主要包括网络建设规划、信息收集规划、重要信息系统规划等内容,提出每年和5年的目标及对资源(包括资金)的要求。州政府有的设立信息资源管理部或信息主管,在信息主管下设一个或几个管理机构。相比之下,我国还未形成一个有权威的管理部门。

    5)资金投入方面的差异

    据估计,美国联邦政府从1981—1998年,在信息技术应用方面共支付了约4000亿美元。州政府的支出视州的大小而不同。得克萨斯州1998年财政年度的预算为18亿美元。如果以平均10亿美元推算,50个州的总开支约为500亿美元。各种地方政府的开支总额,按照与州政府持平推算,也是500亿美元。以上相加,美国政府部门每年在IT上的开支,约为1200亿美元。

    目前,我国各级政府在电子政务建设上的投资在逐年增加,经济发达的省、市政府对于电子政务的财力投入有了大幅度提高。但是从总体上看,我国政府在电子政务上的投入仍然落后于发达国家。

    5.1.3 未来发展趋势

    在对世界电子政务未来发展趋势方面,兰科研究中心(2008年)的研究成果是:大量的实证和理论分析得出,电子政务的发展主要受来自于外部和内部共10个因素的影响,其中外部因素包括政府改革、经济和社会发展、技术进步和法律法规,内部因素包括领导力、业务需求、技术能力、标准、管理手段和信息安全。上述影响因素共同作用对电子政务的发展趋势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但各影响因素的影响力并非完全相等。未来几年世界电子政务发展将主要呈现五大趋势:

    (1)电子政务建设逐步成为提升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推手。信息社会发展到现阶段,随着信息化建设的逐步深化和成熟,信息化对于提升国家竞争力的重要影响也愈加明显。当前,绝大多数国家都在不同程度上着手推动电子政务的发展,并将其列为国家级的重要事项。事实上,电子政务已经迅速地列入了所有工业化国家的政治日程。

    (2)通过电子政务推动政府创新成为热点。随着电子政务建设的不断深化,电子政务对政府创新的作用和重要性正在进一步增强。事实上,电子政务与政府创新已经构成互为促进的关系。近年来,众多国家政府已经把建设电子政务作为推进政府创新的一项重要国策,许多国家通过开展电子政务,进行了一系列的政府创新和机构重组。例如,韩国政府设定了“体现世界最佳开放型政府”的愿景。

    (3)电子政务将进一步促进民主建设。随着电子政务建设的深入,公众对政府的期望值不仅仅停留在政府办理程序和服务信息了解,还期望能够借助现代通信技术更多地与政府进行交互,在获得服务的同时表达自己的意见及观点。越来越多的国家和组织开始在电子政务建设中增加民意调查,利用在线方式让民众更多地参政议政。2007年,澳大利亚、美国、欧盟等更是纷纷推出政府博客,提高政府行为的透明度,促进公众参与。

    (4)服务整合愈加重要,且朝着新的方向发展。继续大力推进服务整合,仍将是未来几年电子政务公共服务建设领域的重点。具体来讲,将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服务项目的整合,或者说后台业务的整合。对服务内容的建设必然也仍将是公共服务建设的重点之一。二是服务渠道的整合。在这方面有两层含义,首先是对单一渠道本身的整合;其次,多种渠道之间如何实现交互连接,将成为未来几年公共服务整合方面的热点和难点。三是公共部门服务和私人部门服务的整合。这也是公共服务建设的最新突破,虽然难度相当大,但一些国家已经着手这方面的工作。

    (5)信息安全问题仍将是重中之重。信息安全建设是电子政务建设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前几年的实践表明,评估安全形势、出台相关政策或标准、推行政府电子认证以及保护个人信息等是大多数国家的工作重点。预计未来几年,各国在进行信息安全建设上除继续推进上述措施外,将表现出一些新的趋势,如增加安全预算、更新网上认证、出台针对政府的信息安全标准与指南等。

    在对中国电子政务未来发展趋势方面,汪玉凯(2010年)在《顶层设计与“十二五”电子政务的发展趋势》的报告中指出:影响未来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的主要因素是“政策环境、体制环境、社会环境、技术环境”。在顶层设计的大思路下,思考未来电子政务的发展趋势可概括为“整合、互联、共享、重构、效率”十个字。

    “十二五”时期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趋势具体表现在以下十个方面:

    第一,电子政务建设重心下移,在推进城乡一体化战略和省直管县方面将发挥重要作用。

    第二,在促进区域经济增长中发挥重要作用,重点是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依托大城市经济圈,需要电子政务跨行政系统的互联互通。

    第三,以建设服务型政府为目标,重点发展以公众为中心的服务型电子政务,如各种便民服务应用项目。

    第四,基层政府应大力发展基于互联网的电子政务,提升基层政府的公共服务能力,构建基于互联网的集成电子政务,在基本保障安全性的前提下是大有可为的。

    第五,围绕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构建一些全国性的重点应用项目,如医疗、教育、社保、就业、住房等。

    第六,大部制改革的深入,为推进跨部门协同电子政务,促进信息资源共享提供了更大空间。

    第七,加强电子政务的法治环境建设,逐步取消电子、手工双轨制。

    第八,以行政服务中心为重点的电子审批服务、办事服务将提升到一个新水平。

    第九,适应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需要,不断完善电子政务的管理体制机制。

    第十,“低成本、集约化、见实效”的中国电子政务建设道路,将有新的进展。集约化就要体现顶层设计的理念,电子政务的投入产出比以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将进一步显现。

    据中国社会科学院信息化研究中心的调查数据,我国电子政务整体上均处于由初级水平向较高一级提升的阶段,电子政务建设进入阶段转换期。我们在转变公共产品和服务的生产方式过程中,建立的实际上是“双棱柱型”行政模式。其中,第一重棱柱是实现农业组织方式向工业组织方式过渡的模式;第二重棱柱是实现工业组织方式向信息组织方式过渡的模式。下一步的主要发展是适时由点到面地推进到政府流程再造和实现向服务型政府的转变;同时应结合中国国情,有重点地推进电子民主,尤其是电子参与,促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扁平服务型电子政务策略是下一步我国电子政务最主要的可选发展空间。

    5.1.4 中国电子政务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1.信息资源中心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从目前的技术条件和发展需要来看,已具备了建设信息资源中心的条件,为了促进信息资源中心建设的顺利进行,对信息资源中心的建设提出如下建议:

    (1)加快建立信息资源中心建设的组织保证体系。建议成立信息资源中心建设领导小组,由市委市政府领导、各有关部门领导共同组成,研究解决信息资源建设中出现的重大问题。市信息化办公室负责日常协调服务工作,包括系统建设的组织,工作目标的制定、管理和监督。各部门也要建立相应的机构,统筹协调本地区、本部门的政务信息化工作。建议明确信息办作为信息资源中心的建设主体,理顺电子政务的组织管理体制和各单位职责、职能关系,以便于有效整合利用现有资源。在各信息化项目展开前,要成立项目协调组、工程监理组和项目评审组等必要的组织。

    (2)加强系统实施的计划管理和建设管理。在系统建设过程中,要以规划为依据,分年度编制建设计划,明确建设内容、实施单位、投资额度、进度要求以及验收标准等,经过专家审查、领导小组批准后,由规划部门向实施单位下达项目建设计划。项目计划下达后,实施单位要严格贯彻项目法人制、招/投标制、监理制和合同制等工程管理制度。在系统建设中,要加强对外的技术交流和合作,成立专家组,对系统建设实施技术指导;同时,要加强关键技术研究;强化信息标准化、设备及技术文档的管理;建立工程质量管理体系,制定切实可行的质量保障措施。

    (3)加大资金投入,加快系统建设进程。随着政府各部门信息化建设的全面展开,分布在各部门数据库中的数据量越来越大,结构越来越复杂,这些都为信息资源中心的建设带来了越来越多的麻烦。因此,尽早推进系统建设,加快建设进程,对于推动数字城市的整体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信息资源中心建设前期投入大,效益不明显,但建成后,将会产生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建议政府在建设之初要增加财政预算,对预算内资金要实行统一的管理和使用,保证建设资金落实到位;同时,要加大对政务信息化建设的引导,在确保政务安全的前提下,积极探索吸引非政府资金参与政府信息化建设和运营的途径与方法,以减轻政府的预算压力和建设成本。

    (4)加快建立人才培养机制。人才是实施信息化建设的根本。信息资源中心建设是城市信息化建设的核心,对于信息人才的需求更为迫切。当前,信息产业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从业人员必须时刻紧跟技术的发展潮流才能发现和解决信息共享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形成适合信息发展要求的人才培养制度,保持所属人员的知识水平,是维护系统长效运行的根本保证。

    国内、外数字城市建设的实践经验告诉我们,数字城市建设历来就是“一把手”工程。数字城市不是城市信息的简单数字化,而是利用先进的数字化手段,解决城市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高管理水平,更好地挖掘城市发展潜力,提高城市的核心竞争力。在这一过程中,不但要涉及各部门现有信息的整合,还要涉及不同部门之间的资源整合和业务重组,这将不可避免地触动到部门利益,这一点在信息资源中心的建设中表现得尤为突出。这也是数字城市建设不可避免的问题。对此,国务院相关部门已经出台了《我国电子政务建设指导意见》等相关规定,并建立了青岛、威海、南海等一批试点单位,取得了一批先进的经验和成果。在实施信息资源建设的过程中,各级部门要提高认识,要有坚决推动信息共享的决心和信心,以国家相关政策法规为依据,结合本市实际,积极稳妥地推动信息资源中心建设,为全面建设数字城市打好基础。

    2.组织保障措施的对策和建议

    电子政务涉及行政管理体制的创新和部门之间的利益调整,组织协调难度很大。为促进电子政务建设的顺利进行,必须按照信息化领导小组的总体部署,协同各职能部门,推进信息化管理机构改革,调整、充实和完善信息化建设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适当增加人员编制,落实工作经费,明确分工,共同推进,满足工作需要,确保电子政务建设目标和任务的顺利完成。

    (1)组建并加强信息化领导小组对电子政务工作的领导。

    建议以政府各级领导和信息化建设主管单位领导为主要成员,组建信息化领导小组,并进一步明确信息化领导小组在电子政务方面的职责,负责电子政务信息系统建设领导、规划和组织工作。

    建议设立或指定专门的电子政务管理部门,承担信息化领导小组办公室在电子政务方面的具体工作,具体负责指导、推进和组织协调电子政务建设工作,预审批电子政务项目技术方案,制定电子政务建设总体规划和年度电子政务建设项目计划,配合相关部门进行项目论证和资金拨付,负责项目实施中的协调、监督和检查,建立电子政务信息统计制度,对重大的技术、管理、规范等提出决策建议,并向信息化领导小组办公室汇报工作。明确专门的电子政务管理部门的挂靠机构。

    电子政务管理部门下设政务协同推进组织,在信息化领导小组的领导下,负责研究,协调和推动电子政务协同建设,提出协同机制,重要事项报请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组长审定。

    为了加强电子政务技术和政务方面的咨询和领导,设立项目专家工作组。项目专家工作组下设方案研究、政务管理、标准研究和政策法规四个组,具体负责项目总体技术方案,政务流程、系统标准和政策法规的指导和技术审定。

    此外,要加强对各下属部门和机构信息化规划、建设、实施和管理的指导。信息化建设项目实行备案制。制定和完善信息化领导小组及办公室例会制度。加强项目具体实施单位和协作单位的管理。

    (2)组建电子政务网络管理中心和信息资源中心。

    ①组建电子政务网络管理中心,统一管理网络平台。在信息化领导小组的领导下,要克服政务网络平台整合的体制障碍,建设统一的电子政务网络管理中心。电子政务网络管理中心负责规划、设计和整合电子政务网络平台,分配和管理电子政务网络的域名、IP地址和虚拟专网,负责审查各部门上报的电子政务项目技术方案,负责初审内网网络安全保密方案和内网接入单位的技术方案,负责政务内网、外网平台的运行、管理、维护和服务,负责政务内网、外网的网络安全和信息安全工作,并配合相关部门检查各单位的信息网络安全,负责按照秘密级计算机网络管理要求对政务内网和接入的单位计算机或网络进行管理,为各级、各部门电子政务应用提供网络服务、安全服务和技术咨询服务,负责管理各级、各部门的托管服务器和虚拟主机,为各级、各部门使用和维护部门局域网提供技术指导。

    电子政务网络管理中心还负责电子政务传输网络和网络设备的容灾备份工作,确保电子政务信息安全和在灾难性故障发生时无间断服务。

    ②设立电子政务信息资源中心,统一管理政务信息资源。建议整合现有机构,在电子政务网络管理中心设立相应的机构,履行政府信息资源管理部门的职能,建设和管理政府信息资源共享与交换平台,建立基于元信息的统一编码、目录体系和交换体系的相关标准,集中管理基础性、战略性和公共性政务信息,负责提供政务信息资源的数据交换平台和数据目录服务,通过数据交换平台实现与各部门数据库的互联、异构数据采集,通过数据目录服务实现跨部门的数据查询和共享,实现电子政务应用系统在各级层面的整合,运行并维护地理信息系统基础数据平台、全局性和关键电子政务应用系统,完成对政务数据的转换和传送的集中统一控制和规范管理,以满足在不同的通信方式和不同数据格式的政府部门交换数据的需要,解决政府各部门内操作系统、应用平台之间可能存在的差异以及数据存储平台和数据格式的不统一问题。

    根据需要可逐步建立容灾备份中心,应对不可预测的自然灾害和人为事件,以适应政府内部业务处理的实时性和对公众服务时间不间断性的要求。容灾备份中心主要完成数据交换中心的数据的定期备份,在灾难性故障发生的时候提供应急服务的功能。容灾备份中心将根据国际规范和电子政务的实际情况进行设计,其中包括位置选择、设备选型、功能性能设计等。

    ③设立电子政务安全认证和密钥管理部门,统一管理政府数字证书和政务密钥。在电子政务网络管理中心下面设立相应的机构,履行电子政务安全认证和密钥管理的职能,为各级电子政务系统和用户提供统一的政府数字证书,同时也将为电子商务、网上金融、网上证券、网上办公等提供安全可靠的认证和信任服务。负责对用户的电子证书的发放、入网认证、密码管理、密钥管理和可信任时间戳的管理,负责对政务内网应用系统的密钥管理,为政务外网提供在线认证和数据加密服务,实现电子政务的身份认证、数字签名和访问权限控制等服务,保障电子政务的应用安全,完善电子政务公共应用支撑平台。

    ④调整信息化管理编制。为了理顺城市信息网络资源管理体系,建立统一的网络信任安全机制,集中优势资源,满足数据共享和业务协同的需求,满足电子政务工作的需要,避免全局性业务系统和重要信息资源建设中出现分散、无序、重复的局面,需要解决电子政务现行管理体制中存在的不足,加强电子政务管理力量,调整信息化管理编制。

    关于信息化管理编制的调整,建议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适当增加电子政务人员编制,重点增加财政预算管理事业编制人员,明确岗位职责,设置电子政务管理部门,落实挂靠单位,充分考虑现有力量和扩充力量的融合,保障电子政务统一网络管理、政务信息资源管理、安全认证和密钥管理等职能及电子政务规划的落实。鼓励各下属部门设立专门的信息化工作机构,公开招聘专门的计算机维护人员。根据电子政务建设的要求,逐步调整编制,以满足工作需要。

    ⑤推动政事分离,实现工程的代建代运制。在规划与建设期间,加快政府部门和信息中心的分离步伐,将信息中心的行政职能剥离给相关政府部门,加速信息中心的技术咨询服务、网络规划建设运营服务、应用软件开发服务等的社会化进程,规范信息中心的管理体制。

    在电子政务工程建设中,推行工程代建代运制。政务部门负责梳理和提供业务需求与变更需求,工程的建设和运营实行市场化,由专业部门(包括信息中心、企业和其他专业机构)实施电子政务工程的具体建设和运营。

    3.制度保障措施的对策和建议

    依靠行政规定、技术规范和各级标准来建立和健全电子政务规章制度,逐步规范部门自行开发建设应用的电子政务系统,保证电子政务建设顺利进行。

    (1)拟订《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管理规定》。规定部门间信息的交换、共享、整合、应用的机制和规程,明确规范信息资源共享的主要环节和责任部门,解决政府信息共享的人为限制和部门间信息传递不畅等问题,按照部门职能和应用需求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为建成政府信息资源共享与交换平台并发挥其功能作用提供制度保障。

    (2)拟订《政务信息化工程建设管理办法》。明确电子政务项目从论证、立项审批、实施到验收的管理流程以及有关管理部门的职责分工,对部门电子政务建设项目实行统筹规划、分别建设、统而不包,推行建设监理体制。政务信息化工程采用两级管理方式。电子政务总体工程为一级管理,业务应用系统为二级管理。一级管理向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负责,二级管理向电子政务管理部门负责。各级管理都要切实做好经费使用管理、财务审计管理,以保证项目经费的专款专用。

    (3)拟订《政务数字证书使用管理办法》。规范行政机关电子政务认证业务规则、政务数字证书的使用和管理等,促进电子政务信任体系的建设,为建成电子政务安全认证和密钥管理平台并发挥其功能作用提供制度保障。

    (4)拟订《政府门户网站管理办法》。将各级、各部门政府门户网站的建设、功能、管理职责等内容制度化、规范化,为政务门户网站及政府部门网站的建设提供制度保障。

    (5)拟订《网上联合审批管理规定》。对网上联合审批的流程、数据格式、时效、接口等进行规定,为“一站式”网上行政审批系统的有效应用提供制度保障。

    (6)拟订《政府机关归集和公布企业信用信息管理办法》。规定企业信用信息的归集、公布、使用的过程和相关部门职责,为解决企业信用系统信息来源问题和建设企业信用联合征信系统提供制度保障。

    (7)拟订《电子政务项目管理办法》。加强电子政务项目实施与管理,建立重大项目协调制度。明确信息化项目建设的立项审批机构,明确项目的建设规划、监督验收等管理协调职能的机构,实现信息化项目运行服务的规模化、规范化、效能化和经济化。电子政务项目采用总系统、业务应用系统、业务应用系统子系统三级项目负责制。总系统为一级项目,业务应用系统为二级项目,业务应用系统的子系统为三级项目。各级项目负责人均对本级项目及下级项目负有全面责任。上级项目对下级项目实行定期或不定期的督导及协调。下级项目每年均按规定的内容向上级项目负责人提交年度总结报告,项目结束时呈报项目工作总报告及技术报告。

    (8)拟订《电子政务项目绩效评估办法》及相关标准。为加强电子政务项目建设的管理,保证政府投资效益,完善经济调控指标和政绩考核内容,将电子政务发展的规划、推进力度大小、主要经济指标等纳入对各级部门工作考核的主要内容,对电子政务项目实行科学的目标考核责任制度,开展电子政务绩效评估,制定绩效评估办法和相关评估标准。由信息产业主管部门对所有信息化建设项目建成后的使用情况建立检查评估制度,检查评估结果定期向信息化领导小组进行汇报,与各信息化建设单位的年度目标挂钩。不断改进考核和奖惩机制,并以此作为各级领导和干部提拔、任用的考核内容之一。

    (9)制定电子政务规范体系。启动电子政务规范制定工作,指导各业务部门应用系统的开发。信息化领导小组和信息产业主管部门负责电子政务规范体系建设的组织和管理工作,履行国家电子政务相关标准规范的实施和监督、地方标准的制订和标准备案等职能。

    电子政务规范的制定工作要在遵循《电子政务标准化指南》和贯彻落实国家及省相关标准的同时,充分利用政府机关已有的内部网络环境和各级政府及各部门现有资源,考虑技术发展趋势、政务信息量增长的需要,参照国家标准规范,适时制定地方电子政务相关规范,推动数据共享和业务协同。

    根据电子政务的地方特殊需求,在网络通信、数据和系统规范、应用业务、网络安全、安全认证规范等方面有针对性地制订地方性标准、规范和技术体系。根据需要,为保障信息基础设施,数据库和其他重要业务系统的有效应用,可制定其他规范。

    4.安全保障措施的对策和建议

    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加强信息安全保障工作的意见》的精神,采用积极防御和综合防范战略方针,通过信息网络安全工程项目建设和制度建设,逐步建立电子政务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框架。

    (1)加强对网络与信息安全的领导。建立统筹协调、各司其职的电子政务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管理责任制,按照“谁主管谁负责,谁运营谁负责”的原则,逐级建立并认真落实信息安全责任制。

    (2)推行电子政务网络与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制度。根据国家信息系统安全标准规范的要求,贯彻信息安全等级保护要突出重点、兼顾一般的原则,组织有关专家对电子政务建设项目进行技术安全检查和评估,并划分保护等级,提出系统的安全隐患和技术整改措施。重点保护党政机关办公系统、金融、税务、工商、能源、交通运输、社会保障,教育等基础设施的信息系统,国防工业、国家科研等单位的信息系统,公用通信、广播电视传输等基础信息网络中的计算机信息系统,互联网网络管理中心、关键节点、重要网站以及重要应用系统和其他领域的重要信息系统。

    根据国家《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等级划分准则》的要求,对电子政务应用系统中实施五个不同级别的安全等级保护,区别重点进行信息安全建设。电子政务系统主管部门及其建设、使用单位应坚持“突出重点、兼顾一般,效费统一、合理保护”的原则,进行信息安全建设。加强安全风险评估工作,特别是一些重要政务部门对一些关键的计算机系统做风险评估。

    (3)加强信息安全测评体系的建设。根据信息安全产品和系统的测评与评估体系,组织有关专家对重要电子政务应用系统进行测评。

    (4)完善网络安全防护系统。从物理层、链路层、网络层等层次保证政务内、外网物理传输介质的安全,实现政务内网和政务外网的物理隔离;通过配置交换机参数构建虚拟局域网,对不同安全级别的物理和逻辑网段进行有效的分割和隔离;通过子网定义、路由控制、网关控制、网络级别划分与控制等手段来提高网络的安全性能。

    应用防火墙、入侵检测系统、漏洞扫描系统、安全审计系统、病毒防治系统、Web信息防篡改系统等组成网络安全防护系统。建设党政部门计算机病毒防治与服务体系。

    (5)建设信息安全监控体系。逐步建设网络信息内容安全监控体系、网络犯罪监察与防范体系、电子信息保密监管体系、网络侦控与反窃密体系、网络监控、预警与反击体系等,逐步规范网络行为,打击网络犯罪。

    (6)建立信息保护和网络信任体系。基于PKI/PM I数字证书,实现电子身份认证、授权服务、密码管理、密钥管理、可信任时间戳服务等,对重要数据库和业务数据进行加密保护,对公众网络用户实行安全证书发放、入网认证、证书查询验证服务,建立网络信任域,建设信息保护和网络信任体系。

    (7)建设和完善信息安全管理体系。制定容灾与备份、传输、审计、用户角色认证与用户管理、用户权限与应用访问、数据加密等一系列安全策略等,建设信息安全应急响应机制和应急响应队伍,健全信息安全应急处理预案、信息安全第一责任人、信息安全员持证上岗等制度;制定网络安全管理制度、信息发布登记制度、信息内容审核制度、安全教育培训制度等。加强对网络媒体信息内容的安全管理,构建安全健康的网络环境。

    (8)加强电子政务工程的信息网络安全管理。新建或改建的电子政务系统工程项目,要同步规划信息网络安全系统,并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

    5.服务保障措施的对策和建议

    (1)技术服务保障。电子政务的网络技术服务保障由电子政务网络管理中心负责管理,鼓励和支持服务分类外包。服务内容包括政府网络硬件系统维护、网络资源管理、系统安全保证、政府数据库安全、政府局域网规划,以及为职能部门提供技术支援、网络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培训等。适时设立统一的技术服务咨询电话。

    (2)日常服务保障。各政府部门的网络系统产生故障时,依托各职能部门的网络管理员为本部门提供日常维护服务,保证各个职能部门内部网络系统的正常运转。与此同时,电子政务网络管理中心可以为职能部门提供技术支援。

    (3)技术联盟保障。电子政务网络管理中心会同市内、省内、国内著名的IT企业、研究开发机构和高等院校,与其结成电子政务技术服务联盟,成立政府IT援助支持中心,负责各职能部门局域网、传输网络、反黑客、应急响应、业务数据库、应用系统等的技术援助支持及信息技术人员的再培训。

    6.人才保障措施的对策和建议

    (1)培养电子政务专门人才。电子政务建设,实质上是信息技术与政务工作的结合过程。大胆创新,利用政府雇员制、技术岗位和业务岗位轮换、高校进修、联合培养、干部基层挂职、毕业生定向锻炼、研究生实习等方式,培养既懂信息网络技术,又熟悉政府整体工作流程的电子政务专门人才,建立和完善一整套吸引和造就电子政务专门人才的机制。

    坚持以优化人才结构为主线,不断调整各学历、专业、年龄和职务层次人员的结构,保持动态合理平衡。深化电子政务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人事管理制度改革。建立、健全人才聘任制,全面推行“按需设岗,按岗聘任”的岗位聘任制;大胆使用各类人才,敢于破格启用年轻人才。进一步完善人才考核评价机制,实行试用、末位淘汰、待岗转岗或辞退降职等办法,实现人才的合理流动。

    发挥高等院校电子信息技术类专业及科研院所的优势,可组建信息化人才培训中心,实施各类高级、中级、初级信息化人才队伍的梯次培养计划。结合本地电子政务建设,依靠高等院校和相关企业的人力资源,在社会中造就一支电子政务技术研究、开发和应用人才队伍。

    (2)公务员电子政务培训。公务员电子政务培训,是对有关干部、公务员进行现代信息技术和电子政务应用能力的培训,以确保建立一支具有现代理念、掌握信息技术、熟练使用电子政务应用系统的公务员队伍。

    公务员电子政务培训,分为党政部门各级领导、党政机关公务员、党政机关电子政务专业技能部门主管和技术人员三类培训。电子政务培训应纳入公务员政绩考核。充分发挥地区信息技术产业优势,联合国内知名高等院校合建信息技术教育和培训机构,以提高公务员的电子政务技术水平。

    党政部门各级领导的培训内容。主要包括:电子政务的作用与意义;电子政务建设目标与原则;电子政务与政府管理;电子政务政策法律与制度建设;电子政务信息安全;电子政务组织领导与管理,以及信息技术基本使用知识。计算机结构原理;指法;拼音输入法;计算机操作系统的基本操作;查杀病毒;文档打印;通过电子政务信箱收/发电子邮件等。

    党政机关公务员培训内容。主要包括:电子政务概述;电子政务建设的规划和实施;电子政务应用系统操作,以及计算机网络的操作使用知识等。

    党政机关电子政务专业技术部门主管和技术人员的培训内容。主要包括:电子政务建设规划和实施;电子政务工作案例;信息系统安全技术;电子政务计算机网络系统操作;电子政务信息网络系统的主要设备安装及使用维护;数据库管理与备份维护,以及计算机网络建设和系统开发技术等。

    (3)充分利用社会智力资源。鼓励各级、各部门采用各种形式利用专家学者、公司专才的智力资源,为电子政务建设和发展出谋划策。加强业务咨询和代理机构的培育,支持与电子政务专业咨询机构合作,加强电子政务软课题的研究,利用第三方主办的政府门户网站评估和部门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来推动电子政务建设。

    引入第三方咨询公司或专家组作为思想支撑体系,将企业营销的先进思想引入政府政务中,为政府政务进行战略指导和战略咨询,协助政府更好地推动电子政务,利用电子政务促进城市营销,提升本地信息化品牌。充分发挥本地技术资源,尤其是软件产业园、大学科技园的作用,多形式、多渠道地开展信息技术应用、信息化标准体系、信息资源开发、信息化政策、信息化安全体系等方面的研究交流工作。

    7.资金保障措施的对策和建议

    电子政务建设需要大量的财政投入,特别是在起步和发展阶段,还需要逐年增加投资。资金筹措方式主要有政府投资、建设单位和国内企业投资以及引进外资等途径。

    (1)加大政府投资力度。电子政务的现有投资远不能满足建设要求,应每年继续从财政安排专项资金用于政务信息化建设,并保证逐年加大对电子政务投入占本级财政收入的比例,健全部门预算机制,规范资金预算项目,推动各级财政设立信息化专项资金,拓宽资金筹措方式。政府投资主要发挥重要的启动和保障作用。部分项目需要资金通过股份合作等方式由建设单位、企业自行解决,有条件的项目和领域可以积极吸引外资。对基础性、公益性的信息基础设施和基础信息库建设工程,应将其纳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管理范围,逐年投资,分步实施。

    (2)加大申请国家和省专项资金扶持力度。深入研究国家和省信息化、电子政务专项规划,结合城市电子政务重点项目和试点项目规划,精选有可能纳入国家和省市总体框架的项目,充分借助社会力量,提前启动小规模试点,通过软课题研究或委托试点的方式预先开展项目应用理论研究,主动与中央政府相关部委和省、市有关部门进行沟通,配合国家和省市项目规划设计要求完善项目设计方案,加强项目上报力度,采取联合立项和地方试点的形式,主动将其纳入国家和省市相关项目地方试点工程。

    (3)扩大政府内部共享范围。逐步扩大电子政务网络设备、系统软件、数据库在政府系统内部的共享使用范围,规范共享责任和机制。

    (4)发挥和调动企业的积极性。坚持“政府采购”原则,制定对本地化电子政务产品同等优先的采购政策,扶持信息产业的发展。继续推进软件正版化工作,加大政府采购规模,优先采购国产产品和服务。

    拓宽融资渠道。建立以政府资金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金融信贷、社会融资和利用外资等为支撑的多元化的资金支持体系。研究风险投资的特点,制定优惠措施,吸引高新技术企业以及风险资金参与到电子政务建设中来。鼓励市内的企业、民间组织及个人投资电子政务建设,调动、保护和发挥其参与电子政务建设的积极性。

    通过银行专项低息贷款、债券、股票等多种融资方式,多渠道筹集电子政务建设资金。在电子政务立项、建设、管理、运行、维护的过程中,统一理清建设部门、委托部门、使用部门和收益部门之间的关系,明确各部门之间的权责,以网络系统资源存量和统一平台增量建设带动新业务系统,加强与电信运营商、IT厂商和咨询公司的沟通,探索电子政务系统外包,招投议标、托管、合作等的发展方式,充分发挥企业的积极性,创新经费统筹方法和政企合作模式。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