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文稿网!

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

范文之家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

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_会展活动对主办城市的社会影响研究

    第七节 研究案例: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

    一、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简介

    (一)广交会的历史

    “‘文化大革命’中,只有两件事没有停下来,一是原子弹,二是广交会。”这句话,讲出了广交会在中国历史上的特殊地位(王攀、张朝祥,2006)。

    1956年11月10日至1957年1月9日,在周恩来总理的直接过问下,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在广州举办了新中国第一次大型的国际贸易盛会——中国出口商品展览会。

    林瀚(2007)概述了广交会的发展历程:艰辛中跋涉(1957~1977年);探索中前进(1978~1991年);跨越式发展(1992~2006年)。

    (二)广交会的发展

    1.广交会的今昔对比

    从1957年4月15日起,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便每年两届定期在广州举行。第1届广交会只有纺织品和土特产两座展馆,展馆面积18000m2,参展交易团13个,参展商品12000余种,来自19个国家和地区的客商共1223人次到会洽谈,成交1754万美元。据广交会官方网站介绍: 2008年,第104届广交会的展览总面积达到1115000m2,展位55620个,有超过200个国家和地区的客商共363575人次(含春交会和秋交会)到会洽谈,成交6978000万美元(含春交会和秋交会)。

    2.广交会的四次场馆变迁

    1957年,首届广交会在广州北郊的原中苏友好大厦举行,展馆面积为18000m2; 1958年春,第3届广交会会址迁至海珠广场——侨光路2号; 1959年秋,第6届广交会迁址至新建成的陈列馆——起义路1号,展馆面积为49000m2; 1974年春,第35届广交会迁址至流花路117号,展馆面积为115000m2; 2004年4月,第95届广交会琶洲展馆一期工程全面使用,展馆总面积576000m2,展览净面积259000m2(谈佳隆,2006)。

    二、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的相关研究

    (一)多学科视角中的广交会研究

    1979~2009年,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数据库和中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数据库中搜索到以“广交会”为题或为关键词的10篇硕士学位论文。这10篇学位论文分别从旅游管理、企业管理、国际贸易、行政管理等不同学科视角,对广交会进行了多视角、多层次的研究。

    唐文林(2007)、詹伟芳(2007)以及张巍(2008)以广交会为例,从旅游管理视角分别研究了会展旅游产品开发、会展旅游的运作模式与管理机制以及会展产业链中的酒店结构演化。

    吴江(2002)和周素芬(2003)从企业管理视角分别研究了广交会的发展战略以及中国对外贸易中心(集团)核心能力与多元化发展。

    邓凤娇(2006)和曾衍文(2007)从国际贸易视角分别研究了会展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和在线广交会电子商务交易平台构建。

    在对区域会展中心城市相关理论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广州会展业发展的现状特点和条件机制,唐浩(2006)从政治经济学视角分析了广州会展中心城市建设的战略定位和模式选择。

    林瀚(2007)以广州会展史为研究对象,以广交会为重点,从专门史视角,对广州会展的兴起和发展过程进行总体的研究与分析。

    颜爱妮(2007)从行政管理视角探讨了会展经济发展中政府角色定位。

    另外,刘松萍(2008)从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历史学等角度对广交会的发展模式、广交会对中国外贸出口的特殊贡献、广交会与广州城市发展对互动关系以及广交会对中国产业结构的影响等进行了综合研究。

    (二)广交会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研究者认为广交会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展期过长;费用高;成交价低(孙立明、高挺,1998)。宏观环境变化对广交会功能和目的的质疑;出口模式多元化发展对广交会的挑战;广交会自身规模的制约;管理能力和服务能力的制约;广州市接纳能力的局限(何元贵,2008)。

    不少研究者(毛帆,1996;王来武,1996;杨柳,2004;何元贵,2008;徐印州,2008)提出了广交会改革的建议。例如,何元贵(2008)认为广交会未来改革方向:专业化、服务化、市场化、国内化。李重芬(2002)和周建平(2003)认为要保持广交会中国第一展的地位,必须进行制度创新。徐印州和屈韬(2008)提出,广交会应以改名为契机,建立会展品牌、扩大广州在全国和世界的影响力、联动发展现代化批发市场和新型的会展服务业、组建大型会展组织、市场化和合作化模式办展等,加强政府的引导和支持作用。

    另外,唐文林(2009)分析了广交会的旅游开发对策。郭鹏(2009)报道了第105届广交会应对金融危机的对策:保持展览规模;降低展位费用;扩大采购商邀请;完善展览服务。

    (三)广交会对酒店业影响研究

    在广交会的相关研究中,广交会对酒店业影响方面的研究得到了不少学者的关注。

    以广交会为例,有学者研究了会展与酒店效益及配置关系(罗秋菊和李晓莉,2005)。其研究结果表明:广交会对广州酒店业意义深远,不仅在广交会展馆附近形成了广州星级酒店的空间聚集带,而且提升了广州酒店业整体经济效益。研究还显示,酒店受益幅度遵从距离衰减规律;参展人员对高中档酒店需求旺,其中五星级和三星级酒店更受青睐;国内外参展商的住宿需求偏好各异;高档酒店集聚了主要的利润等。另外,还有研究(赵莹雪和邹双娣,2007)探讨了广交会对广州酒店布局的影响。

    此外,还有一些研究(刘伟,2006;熊伟和吴必虎,2008)专题研究了广交会期间酒店房价问题。

    三、选择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为例的理由

    (一)广交会在中国会展业的地位

    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简称广交会)是名副其实的中国第一展。它是中国目前历史最长、层次最高、规模最大、商品种类最全、到会客商最多、成交效果最好的综合性国际贸易盛会。广交会是中国会展中最具有代表意义和标杆意义的会展活动之一。广交会是进行会展实证研究的第一选择。

    (二)广交会的特点

    广交会办展历史较长,影响力大,绝大多数广州居民对广交会及其影响是有所了解的,部分居民对广交会是有较深的体会和感情的。因此,进行会展社会影响研究——这样一个跨学科的课题研究,主要通过居民的广交会的社会影响感知来实现研究目的,以广交会为实证案例是适合的。

    (三)广交会作为实证研究案例的理论意义

    目前,国内的会展影响研究,特别是社会影响的实证研究尚不多见。以广交会为实证研究案例,深入探索广州居民对广交会的社会影响感知,并且量化这种社会影响感知,在理论上指导广交会的可持续发展。这对于旅游影响研究、会展影响研究理论体系都是一种有益的补充。

    (四)广交会作为实证研究案例的现实意义

    尽管对广交会不断地进行了深入的改革,并且取得了不少成绩。但是,作为中国第一展,广交会的运营与管理仍然有较大的改进空间。广交会的改革牵涉面很广,利益相关者很多。本书试图从其中一个重要的利益相关者——广州居民的社会影响感知视角,探讨广交会对主办城市以及居民产生的社会影响,并以此为依据,提出一些相应的对策。因此,将广交会选作课题实证研究案例,对于广交会的健康发展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