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文稿网!

试论我国基尼系数适度界限的设定与保障措施

范文之家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试论我国基尼系数适度界限的设定与保障措施

    试论我国基尼系数适度界限的设定与保障措施

    一、设定基尼系数适度界限的必要性、准则和方法

    基尼系数是国际上通行的表示社会收入分配不均等程度的指标。因由意大利统计学家基尼提出,故名。基尼系数值在0~1之间,如用百分比(%)表示,则为0与100之间,数值越大,收入分配不均等程度越大;反之,则越小。收入差距小,表示社会收入分配公平,或者均等化。实践表明,一定程度的公平(分配的均等化)可以推动经济效率的提高,而效率的提高反过来又有利于促进收入的均等化。但当收入均等化越过某一界限,造成收入分配上的平均主义,就会起到奖懒罚勤的消极作用,从而影响到经济效率的提高。也就是说,达到某一界限之后,分配公平与经济效率之间会发生负效应,分配越均等(公平)经济效率越差。不过,当收入不均等越过某一界限,造成贫富差距悬殊,两极分化,则也会带来多方面的严重后果,导致社会动乱,影响经济发展。因此,必须把收入分配不均等程度——基尼系数控制在一个适度范围之内。

    收入分配差距、基尼系数究竟多大为宜,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课题。迄今为止,国际上尚无先例可援,要靠我们自己探索。我以为,在研究我国收入分配差距、基尼系数的合理界限时,应当首先确立3个基本观念或者说前提:一是必须有利于生产力发展,不能像过去那样片面强调收入分配的“公平”而牺牲“效率”,重犯平均主义的错误;二是必须防止两极分化,不能对个人收入分配不加调节,听任差距扩大;三是必须按经济发展进程对收入分配差距、基尼系数实行动态监控。

    对于上述一、二两点比较容易理解,毋庸赘言。我们之所以还要提出和强调第三点,这是因为实践表明,收入分配差距、基尼系数的变动与经济发展水平高低有密切关系。在西方发展经济学中,就有一个著名的“收入分配的倒U型曲线”理论。它是描述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之间关系的函数曲线,由美国经济学家西蒙·库兹涅茨在大量统计分析的基础上于1953年提出。他认为,在一国经济发展初期,社会各阶层之间收入分配差别会随着经济的增长而扩大;当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后,这种差别会逐步缩小。这种现象正如倒转的英文U字形状,故名“倒U型曲线”。库兹涅茨在分析经济增长和收入分配相互关系时指出,当经济最初开始增长时,资本所发挥的作用较大,因而收入分配有利于资产所有者,导致人均收入虽然提高,但收入分配差别扩大;当人均收入达到中等水平时,收入分配的差别达到最大化。此后,随着劳动力质量和劳动力相对价格的提高,各部门之间生产率差别缩小,劳动收入在国民收入中所占比重趋于上升。收入统计资料的分析结果,证实了库兹涅茨“收入分配倒U型曲线”的存在。(1)

    1996年,我根据世界银行《1995年世界发展报告》发表的71个国家(地区)收入分配统计资料进行国际比较分析的结果同样表明,收入分配的不均等程度(基尼系数)与经济发展水平相对应,呈现出由低到高再降低的变动趋势。如以基尼系数0.400 0为界,则低收入国家(地区)中,基尼系数“低于0.400 0的”比“高于0.400 0的”多,中等收入国家(地区)的相反,而高收入国家(地区)又全部“低于0.400 0”了。十分明显,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收入分配的不均等程度要相应地经历一个先扩大、再缩小的过程。这种变动趋势之所以产生,在私有制条件下,主要取决于资本积累规律的作用。资本家以及其他私有主凭借其掌握的生产资料加强剥削,积累资本,扩大再生产,收入分配的不均等程度随之扩大,两极分化加剧。而当经济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成为经济发达的、高收入国家(地区)后,资产阶级政府为缓和尖锐的阶级矛盾,凭借国家的雄厚财力,实行各种社会保障和福利政策,使收入分配的不均等程度趋向缩小,并稳定在一个较低的水平。当然,稳定不等于固定,反映收入不均等程度的指标——基尼系数仍处于波动状态,只不过振幅较小罢了。(2)

    不言而喻,要切实做到按经济发展进程对收入分配差距、基尼系数实行动态监控,就必须对我国经济发展进程作适当的分段。我以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的进程,或者说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到21世纪中叶(2050年)大体上可以分为3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到20世纪末达到小康社会,即实现邓小平所说的“现代化的最低目标”,其具体的量化指标就是人均国民生产总值800美元。这一阶段现已完成了。

    第二阶段是到2020年实现传统的工业化时代的现代化,即达到美国科学家英格尔斯所说的“现代化国家”。按其提出的“现代化国家十项指标”衡量,其中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标准是3 000美元以上。(3)

    第三阶段是到2050年实现信息化时代的现代化,即达到人们常说的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按照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提出的信息化时代的现代化指标体系衡量,其中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标准是10 000美元以上。(4)

    据此,我国现代化进程中3个阶段的基尼系数的适度界限,一般地说,可以参照其他国家在相应阶段,即达到人均国民生产总值800美元、3 000美元以上、10 000美元以上时的基尼系数数值,并作适当调整来设定。例如,“警戒线”问题,由于我国经济发展的城乡差别、地区差别较大,因此根据我国的国情,基尼系数的警戒线应该比国际通用的0.400 0稍高。

    二、我国现代化进程中三个阶段的基尼系数的适度界限

    (一)对国家统计局设定的达到小康社会时的基尼系数的检验

    20世纪90年代初,国家统计局在拟定我国小康生活标准时,对基尼系数也规定了一个界限:全国0.30~0.35,城镇0.26~0.30,农村0.30~0.40。(5)对此,我在1996年春发表的一篇文章中曾说过:“我不清楚国家统计局规定出这个界限的依据是什么,但把它放在国际范围来考察,大体上是有其合理性的。”同时指出,如把达到小康作为一个过程来考察,那么“基尼系数似可控制在0.30~0.40”。(6)

    现在,邓小平提出的我国现代化的最低目标——到20世纪末达到小康社会——已经成为不容置疑的现实。我国在奔小康过程中的基尼系数的变动情况怎样呢?根据不完全统计,1980年为0.30,(7)1990年为0.336 8,(8)1992年为0.376,(9)1995年为0.415,(10)1998年为0.403,(11)1999年为0.39,(12)2000年据媒体报道是0.458。(13)对此,国家统计局城调队总队长说,这个数字是某些研究报告计算的。根据国家统计局课题研究的资料,我国城乡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数为0.4左右。(14)即使以后一个数字为准,我国收入分配的不均等程度、基尼系数也明显地超过了国家统计局所设定的界限。

    收入差距扩大、基尼系数升高,已经成为当前我国经济和社会生活中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和诸多非议。对此,我以为要进行全面的具体分析。一方面,应当看到这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特别是经济转轨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现象。大家知道,我国现已逐步走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阶段。在所有制结构政策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在分配政策上,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形式并存,并且主张“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这样,不仅拉开了外资、合资、民营、公营等不同所有制企业之间的收入差别,而且拉开了业主与雇员之间,企业主要经营管理人员与一般从业人员之间,学历、技术水平高低之间的收入差距。同时,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也拉开了。我国历史上城乡收入差距很大,由于目前粮食供给的相对过剩,粮价下跌,农民收入增幅有所下降,粮食主产区的农民收入下降更多一些。城市居民中,由于国有企业改革还没有完成,下岗和失业的还很多,因此,在职职工和下岗职工之间收入差距也越来越大。另外,由于在职(含离休)和退休人员收入的调整机制不同,也使他们之间的收入差距拉大了。另一方面,也应承认其中确实存在着一些不合理、不正常的因素。例如某些行业,或者由于历史的原因,或者由于垄断的优势,收入过高。还有那些钻制度空子,靠违法乱纪,通过不正当途径或采取不正当手段,获取巨额收入的行为,也相当严重。从机制和政策层面看,则不仅存在着不完善、不健全的问题,而且还有“无法可依”和“执法不严”的问题。例如,对违法、非法收入监管不严,取缔不力;对虽属合法但过高的收入,缺少相应的调节机制或者调节力度不够;对社会弱势群体、低收入群体缺少健全有力的社会保障制度等等。

    (二)达到传统现代化标准时的基尼系数的适度界限

    前面已经谈到,我国现代化进程第二阶段的目标是到2020年实现传统的工业化时代的现代化,即达到美国科学家英格尔斯所说的“现代化国家”。按其提出的“现代化国家十项指标”衡量,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要达到3 000美元以上。

    据此,我们通过掌握的资料摘录出了一些国家在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3 000美元以上时的收入分配不均等程度——基尼系数,列于表6-1(注:表中国家顺序按达到人均国民生产总值3 000美元以上的年份先后排列)。

    

    表6-1

    img30

    资料来源:《国外经济统计资料1949—1976》,中国财经出版社1979年版;《国际统计年鉴'95》,中国统计出版社1996年版;《世界经济统计简编1997》,中国物价出版社1997年版;世界银行《世界发展报告》1980—2000/2001各年;《当代资本主义分配关系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

    同时,对某些国家在前后两个阶段(即人均GNP达到800美元时和3 000美元以上时)的基尼系数的比较结果表明,大都呈现出上升的趋势。(15)另外,还应看到,这些国家在达到人均GNP 3 000美元以上时,只是完成了传统的工业化时代的现代化,并没有包含信息化时代的现代化内容,而我国则不仅要完成传统的工业化时代的现代化任务,还要叠加信息化时代的现代化内容。根据这些情况,我以为,我国达到人均GNP 3 000美元以上时的基尼系数可能会比达到人均GNP 800美元时的基尼系数高一些。但随着我国调节收入分配机制的日趋完善和社会保障力度的加强,基尼系数上升趋势将会得到一定的遏制。综合考虑这些因素,我国达到传统工业化时代的现代化时的基尼系数似可设定为0.35~0.40。如作为一个过程考察,则预期为0.35~0.45。

    (三)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时的基尼系数的适度界限

    前面已经指出,我国现代化进程第三阶段的目标是到2050年实现信息化时代的现代化,即达到人们常说的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按照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提出的信息化现代化指标体系衡量,其中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标准是10 000美元以上。

    据此,我们通过掌握的资料摘录出一些国家在人均GNP 10 000美元以上时的收入分配不均等程度指标——基尼系数,获得了表6-2所列数据(按人均GNP达到10 000美元以上的年份先后排列)。

    

    表6-2

    img31

    

    (续 表)

    img32

    

    资料来源:《国际统计年鉴'95》,中国统计出版社1996年版;《世界经济统计简编1997》,中国物价出版社1997年版;《世界发展报告》1980—2000/2001各年;《当代资本主义分配关系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

    同时,对某些国家在前后两个阶段(取人均GNP 3 000美元以上和人均GNP 10 000美元以上)的基尼系数的比较结果表明,呈现出下降的趋势。特别是考虑到我国在这一阶段的地区差别、城乡差别、工农差别将大大缩小,收入分配的调节机制将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力度必将进一步加强,因而收入差距可能趋向缩小。鉴于这些情况,我国实现信息化时代的现代化时,即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均国民生产总值10 000美元以上的基尼系数,似可设定为0.25~0.30。如作为一个过程考察,则预期为0.25~0.35。

    三、保障基尼系数适度的政策措施

    设定基尼系数适度界限的目的,概括地说,就是为了正确处理“公平”与“效率”的关系,既防止收入分配的平均主义,又防止收入差距悬殊,两极分化,以有利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就我国目前的情况而言,则主要是为了避免因贫富差距悬殊、两极分化而造成多方面的严重后果。同时必须指出,设定了基尼系数的适度界限,并不等于它就能自然而然地实现。要想达到预期的目标,还得有相应的政策措施来保证。

    为控制收入分配差距,保持基尼系数适度的政策措施,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在收入分配上,要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认真贯彻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鼓励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效益分配。建立健全与经济增长相适应的工资支付制度、最低工资制度和最低工资标准调整机制。不断增加居民收入,特别是低收入者的收入。规范社会分配秩序,坚决取缔非法收入,对侵害公有财产和因偷税漏税、权钱交易等非法手段牟取利益的,坚持依法惩处。整顿不合理收入,对凭借行业垄断和某些特殊条件获得个人额外收入的,必须纠正。调节过高收入,完善个人所得税制,开征遗产税等新税种,使收入差距趋于合理,防止两极分化。

    (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除确保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和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外,要加快形成独立于企业事业单位之外、资金来源多元化、保障制度规范化、管理服务社会化的社会保障体系。完善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健全失业保险制度,逐步实现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和失业保险并轨。加强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关心困难群众的生活。积极推进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医疗机构和药品流通体制改革。鼓励有条件的用人单位为职工建立补充养老和医疗保险,并发挥商业保险的作用。建立可靠、稳定的社会保障资金筹措、有效运营和严格管理机制。发展社会福利、社会救济、优抚安置和社会互助等社会保障事业。

    (三)扩大就业

    居民收入主要来源于就业,靠失业救济只能维持最低生活,因此,扩大就业是增加居民收入的重要保证。我国“十五”期间扩大就业的任务十分繁重。朱镕基总理在关于“十五”计划纲要的报告中强调要“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并且提出了一系列具体措施:在保持较快经济增长的同时,要重视发展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特别是发展就业容量大的服务业,积极发展集体企业和私营、个体企业,努力增加就业岗位,拓宽就业渠道。加强社区建设,扩大社区服务。发展灵活多样的就业形式。引导人们转变就业观点,鼓励创业和自谋职业。加强劳动力市场建设,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发展职业培训,形成市场导向的就业机制。

    (四)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缩小地区差距

    我国居民收入差距扩大,就地区而言,其突出的表现是东部与中、西部三大地带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究其成因,则是由东、中、西部地区的发展速度决定的。要缩小东部居民与中、西部地区的居民收入差距,就必须着力加快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对此,在我国“十五”计划纲要中已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和部署。强调要突出重点、搞好开局、着重加强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力争5~10年内取得突破性进展,同时使科技、教育有较大发展。国务院已颁布重点支持西部大开发的政策措施,国家将增加对西部地区的投入和财政转移支付。西部地区要立足于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发扬艰苦创业精神,做好长期奋斗的准备,加快改革开放步伐,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更多更好地吸引境内外资金、技术和人才参与西部开发。中部地区则要充分发挥“承东启西、纵贯南北”的区位优势和综合资源优势,加快发展步伐。以主要水陆交通干线地区为重点,发挥中心城市作用,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和经济带。巩固和发展农业,继续加快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加大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力度,提高技术水平和竞争能力。

    (五)努力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

    我国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另一重要表现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特别是农民收入增幅下降。因此,要缩小收入差距,就应努力提高农民收入。而要增加农民收入,就必须通过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来提高农业经济效益。为此,应在切实保护耕地、稳定粮食生产能力的同时,以优化品种、提高质量、增加效益为中心,积极调整种植业结构,加快发展畜牧业、林业、水产业。发挥各地农业的比较优势,合理调整农业生产的区域布局,发展特色农业,形成规模化、专业化的生产格局,提高商品率。大力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农产品加工、储运、保鲜等产业,提高农业的后续效益。引导乡镇企业结构调整、技术创新和体制创新。发展小城镇,繁荣小城镇经济,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拓宽农民的就业空间和增收渠道。积极推进农村各项改革,切实保障农民合法权益,减轻农民负担。同时要继续搞好农村扶贫工作,加大扶贫力度,坚持开发式扶贫,多方面增加扶贫资金投入,扩大以工代赈规模,支持贫困地区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太平洋学报》2002年第4期)

    【注释】

    (1)李综主编:《世界经济百科辞典》,经济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580页。

    (2)详见拙著《关于收入分配的国际比较——兼论我国基尼系数的适度界限》,《世界经济研究》1996年第2期。

    (3)王立彦、李心愉著:《官方统计与国际比较统计》,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256页。

    (4)《文汇报》2001年3月2日第4版。

    (5)转引自《当代世界经济实用大全新编》,中国物价出版社1994年版,第190页。

    (6)参见拙著《关于收入分配的国际比较——兼论我国基尼系数的适度界限》,《世界经济研究》1996年第2期。

    (7)世界银行《1996年世界发展报告》,第2页。

    (8)据世界银行《1995年世界发展报告》第220页资料计算。

    (9)世界银行《1996年世界发展报告》,第198页。

    (10)世界银行《1997年世界发展报告》,第222页。

    (11)世界银行《2000/2001年世界发展报告》,第274页。

    (12)朱镕基总理答记者问,《文汇报》2001年3月16日。

    (13)《国际金融报》2001年3月13日。

    (14)《环球时报》2001年3月20日。

    (15)王德发编著:《国际经济比较统计分析》,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205页。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