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文稿网!

教育研究的一般过程

范文之家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教育研究的一般过程

    一、教育研究的一般过程

    从研究者的角度看,教育研究从根本上说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或过程。它既不同于日常生活中的认识活动,也不同于教学过程中的认识活动,而是一种预先规划好步骤、内容与方法,以发现新知识、解决新问题或寻求新方法为主要目标的认识活动。尽管教育研究有许多不同的种类,但可以根据其活动进程和认识路径,概括出教育研究的一般过程,即由准备、实施和总结三个阶段构成,每个阶段都有一些具体的活动或工作安排。

    (一)准备阶段

    准备是否充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教育研究的效率和成败,并且准备的重要性会随着研究对象或课题的复杂性而增加。在教育研究的准备阶段,主要做好如下事情。

    1.发现问题

    发现问题是进行任何科学研究的前提。没有问题就谈不上研究。问题的发现并非瞎摸乱撞可以做到的,也要讲究方法和策略。下面就简单介绍几种主要的发现新问题的思维策略。

    (1)怀疑。怀疑是重新审度已有结论、常规、习惯、行为方式等,对它们的合理性不作绝对肯定或否定的判断。怀疑不是胡乱猜测,而是有依据的。作为怀疑的依据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事实与经验;二是逻辑。当发现自己的经验或者看到的事实与现有结论和常规不一致时,不能简单地否认自己的判断,或者尽量用迁就理论的方式调和理论与事实之间的矛盾,而是要去思考和分析矛盾存在的原因,拷问和审视理论的逻辑合理性,从中可以发现一些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问题。通过怀疑提出的问题,经过研究后,有两种可能的结果。一种结果是部分或完全证实了研究者的怀疑,这是令人兴奋和满意的结果。另一种与此相反,研究的结果证明研究者的怀疑错了,这自然令人扫兴和遗憾。但研究者不必为此而沮丧,甚至丧失怀疑的勇气,要坚信即使是一次失败的科研,只要研究者认真对待,也不会一无所获。

    (2)变换思考角度。与怀疑不同,变换思考角度不是把思维指向原有的结论,否定原有结论,而是摆脱原来的思维定势和已有知识,从与原有结论不同的角度或不同层次来认识原有的研究对象,以形成关于对象的新认识。思考角度的转换有多种类型:一是在同一层次的转换,从思考问题的一个方面转向另一个方面;二是在不同层次上的转换,既可以是从较抽象层次的研究转化到较具体层次的研究,也可以是从较具体层次的研究转向较抽象的层次;三是把研究的重点放到事物与事物之间,同一事物不同发展阶段之间的结合部,如幼儿园与小学阶段的教育如何衔接问题就属此类;四是通过比较来发现新问题。虽然变换思考角度有不同类型,但它们都是在转向研究较少、较薄弱的方面。

    (3)类比与移植。这是通过与其他学科研究对象类比和借用其他学科的思维方式,来发现本学科研究的新问题,关键是要发现不同学科研究对象与思维方法之间的关系。

    (4)深入探究现象。前三种策略都与对事物的已有认识有关。深入探究现象的思维策略则要求直接面向现象,从对现象本身的思考中提出新问题。世界是丰富多变的,只要善于多问几个为什么,就会发现许多值得研究的新课题。对于一些司空见惯的现象,要探寻其背后的实质;对于现实中一直未能解决、反复出现的不良现象,可以深究其产生的原因;对于新形势下出现的新现象,要善于捕捉与深入分析;对于生活、工作中遇到一些特殊的、偶然出现的或非常反常的现象,也不要轻易放过,在教育科学研究中则更应重视。

    2.选择课题

    只要乐于探索、勤于思考,就能发现许多值得研究的问题。但由于种种原因,并非所有的问题都能成为研究者的研究课题,研究者必须按一定的标准或条件对可供挑选的课题进行评价、比较,确定自己的研究主题。研究者选择课题时需要思考研究的必要性和可行性。①分析课题价值,确认研究的必要性。在着手研究某一问题之前,要考虑该课题研究有什么样的价值及其价值的大小。这主要从学术价值、应用价值、发展价值和社会价值等方面予以分析。分析课题的学术价值,主要是看课题研究对教育科学理论体系及其相关概念、范畴、原理、原则等会有多少丰富和多大的突破,对学科体系或分支学科的建设和发展有多大的贡献。分析课题的应用价值,主要是看课题研究会对教育实践产生何种性质的影响,对现实问题的解决和教育实践的改善会起多大的促进作用。分析课题的发展价值,主要是看课题研究能否导引出一系列对于研究者来说可以继续研究的课题。分析课题的社会价值,主要是看课题研究会产生什么样的社会反映,对政府决策、社会观念、学术界同行等有何影响。当然,每个课题本身的价值和性质会有所侧重,不可能完全具有上述四个方面的价值。这就需要研究者认真分析、合理取舍。②考察研究条件,确认研究的可行性。首先要客观评估自身的知识结构、研究能力和兴趣。其次,要分析资料信息来源、设备工具状况、经费以及可借助的力量。最后,还要考虑本职工作的性质和环境。

    3.文献检索

    在发现并初步确认了自己的研究主题之后,研究者应该进行文献检索以充分占有材料,了解本领域内他人已经做了哪些工作。既要了解他人关于该课题的主要研究成果,达到的研究水平,及其研究的重点、方法、经验和问题,还要了解哪些问题已基本解决,哪些问题有待于进一步修正和补充,在此问题上争论的焦点是什么,从而进一步明确研究课题的价值,找准自己研究的真正起点。通过文献检索,研究者既可以避免无效的重复研究,又可以确定研究课题及其假设,确定合理的研究思路和方法,把握研究中可能出现的差错,还可以为解释研究结果提供背景资料。

    4.进行研究设计

    研究设计是教育研究到达预期目标的重要保证。首先,事先严密的研究设计,一方面有助于研究工作的顺利开展,使研究集中于必要的组成部分,不偏离主题,能迅速准确地完成,另一更重要的方面是为了使研究具有内在的效度和信度。效度是指研究结果在回答课题提出的问题方面的正确程度,研究结果反映事物间存在的因果关系或特征的真实程度。信度是指研究所得结果的可靠、精确与稳定程度。效度与信度的高低是研究科学性高低的直接体现,也是研究是否具有生命之所在。

    在设计一项具有可操作性的教育研究计划中必须包含如下内容:①指明研究主题、研究问题、待答问题和(或)假设;②简述相关文献资料的收集;③确认所需资料及其可能来源;④列出研究采取的步骤;⑤详细说明收集资料的程序和工具;⑥预料如何最有效地分析和解释资料;⑦预见报告这项研究的恰当形式。这里只是粗略地说明了研究者在进行研究设计时必须考虑的问题,关于教育研究设计的具体过程和完整方案,可参阅《教育研究导论》[6]一书的“第六章 设计研究计划”。

    (二)实施阶段

    实施阶段就是把准备阶段形成的研究计划付诸行动,最终变为现实的过程。这一阶段的主要工作是搜集、整理、分析资料,科学把握教育事实,形成观点与理论,并以研究报告或论文的形式予以表述。

    1.搜集与整理研究资料

    研究资料是研究者预先设想的可能蕴含着有关研究对象的属性特征的信息载体。关于事物的正确认识首先来自对事实的了解和对证据的掌握,这就离不开高质量的研究资料。所以,任何教育研究都必须从研究目的出发,运用有效的研究方法,获得尽可能全面、完整、客观、准确和有效的研究资料。不管它们的形式如何,研究者只能从这些资料的分析中,得出关于事实、关系、属性、趋势、结构等方面的观点。

    搜集资料主要是按预定的计划和目的,运用一定的方法和手段如阅览、观察、问卷、访谈等,获取有关研究对象的存在状态、产生与发展过程等方面的信息,同时对关于研究对象的已有相关研究成果进行收集汇总,进而获得关于研究对象的过去资料与现在资料。

    整理资料主要是对运用各种方法得到的大量而杂乱的研究资料,进行认真的审查、甄别、分组、归类、登录、汇总、表达,使多种不同来源的复杂资料条理化、系统化、精练化,变为易于理解、易于解释、使用性强的资料,并以突显的方式展示出来,为下一步资料分析做好准备。

    2.分析资料,形成科学的观点和理论

    一切科学研究的主体工作是研究资料的搜集、整理与分析。资料的搜集是基础,资料的整理是中介,资料的分析是关键。前一阶段资料的整理与初步分析,只对资料进行了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加工,获得的仅是感性认识,但科学研究的目的是要透过现象看本质,获得理性认识。分析资料就是要对收集到的并经过初步整理后的研究资料予以进一步的加工,把资料中蕴含的关于研究对象的本质信息识别、提取出来,发现它们之间的联系,并进而运用各种思维方法,形成自己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思路,最后得出科学的结论。

    这一阶段是对研究资料进行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认识过程,研究者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思维方法,创造性地实现认识上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从而获得科学的发现,形成科学的观点和理论。通过资料分析获得的科学发现分为两类:事实发现与理论发现。前者是研究对象的客观事实的发现,后者是提出新的概念、原理、假设、命题、理论等。

    形成科学的观点和理论是在教育研究中相对独立的过程,需要研究者进行艰苦的脑力劳动。建立科学概念,作出科学判断,进而建构理论体系,是形成科学理论的三个必经阶段。这项工作的成效,除了与研究资料的质量有关之外,主要取决于研究者的理论修养、抽象思维能力与思想方法水平。

    3.撰写研究报告或论文

    教育研究实施阶段的最后一项工作是研究成果的表述,即撰写研究报告或论文。科学研究成果只有转化为脱离主体的物化或符号化的形式,才能产生社会价值,成为人类精神财富的组成部分。研究报告或论文使研究结果以文字、图表、公式等符号形式保存下来,供他人学习、借鉴和探讨。值得注意的是,不要把研究报告或论文与随感录、心得体会、工作总结混同起来。关于研究报告和论文的规范和要求,将在本节第二部分里作详细论述。

    (三)总结阶段

    虽然研究工作总结并不直接产生和构成研究成果,但研究者对自己已经完成的整个研究实践活动予以全面回顾和反思,无疑对于提升今后的研究质量,发现新的研究课题,增强研究意识,提高运用研究方法的能力和水平,都是十分有益的。它是科研人员自我提高的重要手段。

    研究工作总结不仅要回顾和反思前面的研究过程,还要有展望,提出下一步研究的设想或推广研究成果的建议。研究工作总结不仅要在课题研究结束时进行,最好是能贯穿于整个研究过程中。这样,有助于研究者及时修正研究过程中出现的偏差与失误。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