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文稿网!

柞蚕的习性

范文之家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柞蚕的习性

    (一)柞蚕的习性

    1.食性

    柞蚕对柞叶的叶质具有主动选食活动。如蚁蚕喜聚集枝梢部位选食嫩叶,当嫩叶食尽后再逐渐下移取食,如果叶量不足或叶质不好,柞蚕为选食良叶会频频窜枝,3眠前后尤为明显,更以春蚕为甚,故有“春蚕好动,秋蚕好静”及“三眠的腿,老眠的嘴”的说法。

    2.眠性

    柞蚕幼虫从孵化到老熟结茧,一般要眠4次。现行柞蚕品种属4眠性,即4眠5龄。但在实际养蚕中,由于环境条件的影响,如干旱、柞叶老硬等,也有5眠6龄蚕发生。每次眠期又受温度、湿度等制约,温度偏高眠期短,偏低则相反。

    3.趋性

    (1)趋光性。柞蚕小蚕期呈正趋光性,这有利于蚁蚕上树、取食嫩叶;大蚕期为负趋光性,则有利于防高温和烈日直射。

    (2)趋密性。趋密性又称群集性。小蚕趋密性强,大蚕则分散。因此,在柞蚕饲养中,小蚕可以密放,大蚕必须稀放。

    (3)趋温性。当温度低于适温时,呈正趋温性,如春季蚁蚕;当温度高于适温时,呈负趋温性,如春蚕5龄期。因此,在选用蚕场时,春蚕应先用阳坡后用阴坡,撒(破)蚁时选用柞墩的向阳处;秋蚕则相反。

    (4)趋湿性,当干旱或叶中水分低于蚕体生理要求时,柞蚕移向叶面饮露水或雨水;当低温多湿时,柞蚕不喜食雨露多的叶子。

    (5)趋化性。柞蚕有趋向喜食树种及适熟叶的习性。在散卵收蚁时,采用的引枝(引棵)应选用既能诱集蚁蚕又不取食的植物叶棵。这样,将引枝上的蚁蚕撒放柞树上,便会迅速转移到新枝叶上。匀蚕、移蚕也应将蚕放到适宜枝龄处。

    (6)向上性。春蚕收蚁和移蚕时,应撒在柞墩的坡下半墩枝条上,撒蚕时枝条要斜放或横放,利用蚕的向上习性,使蚕在树上分布均匀。

    4.抗逆性

    (1)警觉和自卫性。柞蚕突遇风吹枝动、虫碰、手触等刺激便立即停止吃叶或爬行,进而抓着力增强、体躯收缩、头胸昂起作警戒状。当外来刺激加强时,蚕还头胸左右摇击自卫,有时吐出消化液(碱性)以驱逐袭击者。这种警觉自卫能力是选蚕的依据之一,但频频受此刺激对蚕不利。

    (2)知雨性。在降雨之前,蚕能从叶面转向叶背隐藏起来,以防大雨危害。为减少雨害,应在降雨之前一段时间移蚕,以留给柞蚕隐蔽的空间。降雨时不应移蚕、匀蚕。

    (3)抗寒性。柞蚕幼虫在-2~-3℃时,短时间内不会冻死。虽然会因受冻而落地,但经过5~6小时的太阳照射,当温度升到16℃以后,幼虫又会恢复活动,并能上树继续取食。蛹期(秋蛹)抗寒性最强,但这种抗寒性并不是在任何条件下越冬都不会产生不良影响。因此,柞蚕种茧越冬的最适保护温度应在-2~2℃之间为宜。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