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文稿网!

京剧叶派小生念白

范文之家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京剧叶派小生念白

    季砚农和他的京剧音韵研究_春华秋实

    季砚农和他的京剧音韵研究

    赵 键

    京剧表演艺术家、姜派小生季砚农先生是家父赵春亮的老同事、老朋友,年长家父,我呼之为世伯。解放前父亲在山东青岛、烟台一带从艺,即与季先生相识,季先生是青岛神光大药店会计。他年轻时即酷爱京剧表演艺术,尤专长青衣行当。1937年开始先后从武喜永、铁瞞甫、朱?山以及何佩华、任志秋学京剧旦角,宗梅派,惟妙惟肖,乃青岛票界名宿,亦有“小梅兰芳”之称。1950年拜尚小云为师。1953年夏天,他正式“下海”,在青岛、潍坊、坊子等地演出。下海前,以票友身份演出过《凤还巢》、《生死恨》、《西施》、《花木兰》、《探母》、《王宝钏》等旦角戏。

    1954年春,季先生遵尚师之命,赴京组建“季砚农京剧团”私人班社,当时受“男不演女,女不演男”之风影响,组班失败。于是接受师姐吴素秋建议,决计改演小生。1955年又拜姜妙香先生为师,成姜派小生之嫡传。此后演出过《射戟》、《白门楼》、《叫关》、《飞虎山》、《孝感天》等小生正工戏及传统和新排剧目中的主要小生。1956年参加天津红枫剧团,后随迁至太原市京剧团;1957年调入石家庄市京剧团;1958年3月调入天津市京剧团。曾先后与赵慧秋、林玉梅、丁至云合作,尤以唱工戏见长。与丁至云、包式先、哈宝山、张文轩以及家父等人合演的《凤还巢》,演艺精绝,可谓京剧中之喜剧名段,令人百看不厌。

    他还改编、导演并演出了《十五贯》、《鲛绡奇缘》、《彩楼记》。在天津市京剧团改编《团圆梦》、《红梨花》、《喜相逢》、《赠书缘》、《文成公主》、《救风尘》等剧本并设计唱腔。1983年改编并协助排出《西施》,受到天津市文化局的奖励。天津电视台两次播放专题片《好一似当年的穆桂英——季砚农舞台今昔》,并播放小生戏《监酒令》和旦角戏《穆桂英挂帅》片段。()季先生不仅演技精绝,且对京剧音韵造诣颇深。在京剧音韵方面进行了较为广泛的研究,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曾将多年学习京剧发音与各类韵书、字典对比,记录注音符号和现在用法的拼音字母,并把京剧传统念法与韵书有出入的字,进行多方面对照,探索其来源,注在字的下面。经多年之努力,编纂成书名曰:《京剧音韵一得》。此书成于1962年,著名戏曲家、收藏家张伯驹先生阅后曾为之作序,云:“季砚农君著京剧音韵正音与习惯音比对一书,罗汇字类,注正念法,而人名、地名之字及俗错念之字不得用习惯音者,亦并列举。适以补予与余先生所著《京剧音韵》之不足,检读对照,一目了然,良用裨益后学。”张伯驹先生与余叔岩先生合编过一本《京剧音韵》,书中只注切音,未有正音与习惯者比对。张先生看过此书后,给予如此之评价。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奚啸伯先生对此书也有一番评价:“砚农同志最近编著之《京剧音韵一得》,与前人所著之韵书对比,有着可喜的不同,在这部书内,京剧韵音与普通读音同时列注,而音序也按普通音的次序排列,这便更能起到便利读者的作用。砚农同志投注了相当的劳动写出这样一部既精细完整而又通俗易懂的讲声韵的专业书,对从事于表演传统戏及现代戏的演员丰富业务知识来说是很有益处的。”由于此书应用范围小,只是在行内传阅,至今未能刊印出版。我曾有幸两度翻阅此书,一为20世纪70年代,是季先生早期用钢笔写在多册练习本上的手稿;一为近期,是季先生离休后,七十多岁时用毛笔小楷抄录的手稿。可惜张伯驹、奚啸伯两位老先生的序言手稿已毁于“文革”之中。只有季先生手抄稿件附在书前,为了能使此书得以保存,遂将手稿刻录成光盘。此书中有《小生韵白管见》一文,抄录于下:

    小生韵白管见

    京剧小生念白,真假嗓交替使用,似无规律而实有规律,下面试谈管见。

    念白不同于唱。唱有乐器伴奏,纵有小疵,有音乐陪衬,可以掩饰。念白只凭演员发音吐字,既需顾全字音,又需富有艺术性,使之符合剧中人物性格和剧情的需要。演员艺术造诣如何,听其念白即可断定八九。前辈所谓“千斤话白四两唱”,虽过甚其辞,但亦可见念白在京剧艺术中所占之重要位置。

    京剧念白可分韵白、京白、苏白、方言白(山西、山东、定兴、天津等地方言),这里只谈小生的韵白。

    韵白是以中州韵,用湖广音,结合北京音(四大徽班皖人中夹有安徽音)形成的独特风格的韵白。它严格区别阴、阳、上、去,分清尖、团字音,不容混淆。

    小生的韵白不同于其他行当,既用本嗓(大嗓),又用假嗓(小嗓)。其规律是:阴平、上声可用小嗓;阳平和去声需用大嗓或混合嗓(大小嗓结合);入声字因为北方基本没有,所以按分入的其他各声念。京剧不太苛求入声字,一般只是一个“不”字,偶尔按“入声短促急收藏”的规律念。

    阴平、上声虽同用小嗓,但亦有区别。如以简谱音符标示,“金”(阴平)为“7”,“紧”(上声)为“5—6”。阳平和去声,只在剧情激昂或哭叫时用小嗓,一般用本嗓或混合嗓,在念出字音的后半上挑时,变小嗓。两个阴平字相连,前小嗓,后本嗓;三个阳平字相连,两个小嗓,一个本嗓。例如“将军”、“苏三”,一般是“将”、“苏”字用小嗓,“军”、“三”字用混合嗓。又如《群英会》中“下江东”三字,“江东”是两个阴平字,程继先先生用本嗓,姜妙香老师用混合嗓,均佳。因为雉尾生以多用本嗓、混合嗓为宜。现在有些人把“江东”二字都念成小嗓,就不大适宜。再如《群英会》中“本帅扬威显战功”的“扬威”二字,“扬”是阳平,有人用小嗓高念,而阴平的“威”字却用大嗓低念,既不好听,也不符合字音规律。姜妙香老师是这样念的:“威”字用混合嗓,并略微降低其高度,“显”字滑上去,与“威”字对比,显得更加高亢挺拔,突出了周瑜自负高傲的语气。至于有的同志,不问剧情的需要和前后字音的配置,把“贤”、“前”、“情”、“言”等一些阳平字,不但用小嗓念,而且念得挺尖挺高,是不妥当的。在小生念白字音的规律范围内,根据词意,为了突出某个字,可以灵活运用。但违背了基本规律,既没有充分内容上的根据,念出来又不好听,就没有必要了。

    小生念上声字,一般按照“上声高呼猛烈强”的向上翻的原则。两个上声字相连,则一大嗓一小嗓。

    小生的引子介乎念、唱之间,前半从念,后半从唱。从唱部分,四声可全用小嗓。雉尾生念白,小嗓宜略少,倾向于刚音;扇子生念白可较多用小嗓,倾向于柔音。穷生念白亦宜少用小嗓,但又不宜多用刚音,另具一格。

    季先生一生淡泊名利,勤奋好学,在戏曲创作、编导方面极具才华。有多部剧目经季先生之手编导公演。然而,“十年动乱”之际亦遭迫害,下放农村,先生坦然处之,乐观豁达,不为宠辱所囿。恢复工作后,重登舞台再焕艺术青春。如今,年届耄期之季先生精神矍铄,思路敏捷,绝无龙钟老态,仍在担任天津市表演艺术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天津分会会员,中国梅兰芳文化艺术研究会、天津市振兴京剧基金会、天津市戏迷票友协会顾问。曾任1957年山西省第二届、太原市第一届文艺代表。

    季砚农先生淡泊名利而热爱艺术,关心京剧事业,为京剧的振兴、繁荣,仍在默默地耕耘,培养了赵澜、单莹等优秀青年演员。说来有趣,一辈子靠小生行当养家糊口的季先生,晚年却以传授青衣为主业,每周与戏剧界朋友、票友聚会,调调嗓子,尽以“梅腔”之技授业学者。每天坚持拉京胡,他说:这是活动手指,锻炼大脑的最好方法。他养生有道,清癯硬朗,我衷心祝愿季世伯健康长寿。并赋一律,以作本文之结尾。

    呈赋季世伯砚农先生

    倚声菊畹舞霓裳,

    厌向岐黄学二黄。

    音韵精搜成典籍,

    奚张属序更褒扬。

    十年豹隐氍毹影,

    三弄龙吟鼙鼓锵。

    授业孜孜犹未晚,

    移宫换羽唱渔阳。

    (发稿编辑 吉朋辉)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