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文稿网!

风引汤加减

范文之家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风引汤加减

    

    【组成】 寒水石10g,石膏12g,滑石9g,紫石英12g,龙骨10g,牡蛎15g,大黄(制)4.5g,桂枝2g,白芍15g,地黄15g,茯苓12g,陈皮6g,木瓜9g,炙甘草4g。

    【功用】 釜底抽薪,清热泻火,增钙止搐。

    【适应证】 钙代谢紊乱所致抽搐。

    【潘氏临证心得】 病例:池某,女性,43岁。1982年2月15日初诊。“甲亢”术后8个月,由于术中伤及甲状旁腺以致钙代谢紊乱,反复发生全身肌肉痉挛抽搐,且有周期性。依靠钙剂控制。刻下症见:形体消瘦,头晕目眩,时有烘热,脸红口渴,舌颤,脉细数,苔中剥边薄(发作时全身肌肉痉挛抽搐)。拟《金匮要略》风引汤加减治疗。服药半月后肌肉痉挛抽搐发作间隔时间延长,3个月后痉挛抽搐得以控制。肌肉痉挛抽搐属中医“风动”所致,其病因病证各不相同,临床上有不同的分类和证型。

    本例起因特殊,用风引汤治疗之所以能取效,是患者的症状、脉象、舌苔与风引汤合拍,表现为一派热象,热甚则生风。方中寒水石、石膏、滑石清三焦之燥热,以大黄泻火,为釜底抽薪。白芍、木瓜、甘草、地黄甘酸缓急以舒筋;佐少量桂枝在大量的寒凉药中以温通经络且解肌;陈皮、茯神和胃安神;龙骨、牡蛎、紫石英重镇使诸脏百脉之气不受外风牵引。另本方用大量的矿石类药物,矿石类药中含有大量的钙、铁、镁等物质,有增钙镇风之妙。

    【解读赏析】 风引汤来源于《金匮要略》卷上。《备急千金要方》卷十四为紫石煮散、《普济方》卷三七八名为癫汤。组成为:大黄、干姜、龙骨各56g,桂枝42g,甘草、牡蛎各28g,寒水石、滑石、赤石脂、白石脂、紫石英、石膏各84g,上12味,杵末粗筛,以囊盛之。每服6~9g,用井花水300ml,煮3沸,温服100ml。

    功用清热息风,镇惊安神。主治癫、风瘫。突然仆卧倒地,筋脉拘急,两目上视,喉中痰鸣,神志不清,舌红苔黄腻,脉滑者。

    《千金方》还有一同名方,组成为:麻黄、石膏、独活、茯苓各6g,吴茱萸、秦艽、细辛、肉桂、人参、防风、川芎、防己、甘草各3g,干姜4.5g,白术9g,苦杏仁6枚,附子3g,主治两足痛痹,肿或不仁,拘急,屈不得行。

    明·赵以德说本方:“风者,外司厥阴,内属肝木,上隶手经,下隶足经,中见少阳相火,所以风自内发者,由火热而生也。风生必害中土,土主四肢,土病则四末不用,聚液成痰。瘫痪者,以风邪挟痰于四肢故也;痫者,以风热急其筋脉,内应于心主故也。由是二者,尽可用此汤治之。首用大黄之寒、走而不止者泻之,俾火退风息,凝痰扫去矣。复用干姜之热、止而不走者何哉?

    前哲有云:大黄之推陈致新,如将军之戡定祸乱,然使将无监军,兵无向导,能独成其功乎?夫一阴一阳之为道,故寒与热相济,行与止相须,然后寒者不惨,热者不酷,行者不疾,止者不停。所以大黄逐热行滞,以通营卫而利关节,则必以干姜安之,桂枝导之,佐大黄之达四肢脏腑而不肆其峻快;不然,将从诸药石而下走矣。

    桂枝又散风木,干姜又能治血,祛风湿痹,去风毒痹,二者因得以相制为使。犹虑干姜之热中,更以石膏、滑石制之,禀清肃之金性,以制木救土,泻阳明肺热,解肌肉风痹也。阴水不足,火因妄动而生风,满招损,自役其心,精神不守,非镇重之剂则不能安其神、益其水,故以寒水石补阴水,紫石英、白石脂、赤石脂、牡蛎、龙骨敛精神、定魂魄、固根本也。”(《金匮玉函经二注》)

    明代另一位医家徐彬说:“风邪内并,则火热内生,五脏亢甚,迸归入心,故以桂、甘、龙、牡通阳气、安心肾为君;然厥阴风木与少阳相火同居,火发必风生,风生必夹木势侮其脾土,故脾气不行,聚液成痰,流注四末,因成瘫痪,故用大黄以荡涤风火湿热之邪为臣;随用干姜之止而不行者以补之为反佐;又取滑石、石膏清金以伐其木,赤、白石脂厚土以除其湿,寒水石以助肾水之阴,紫石英以补心神之虚为使。故大人、小儿风引惊痫皆主之。巢氏用治脚气,以石性下达可胜湿热,不使攻心也。”(《金匮要略论注》)

    但是,“此下热、清热之剂,孙奇以为中风多从热起,故特附于此欤?中有姜、桂、石、脂、龙、蛎者,盖以涩驭泄,以热监寒也。然亦猛剂,用者审之!”尤在泾《金匮要略心典》提出的这个观点,临床应用时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