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文稿网!

识得娄谅学做圣贤

范文之家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识得娄谅学做圣贤

    

    十八岁时,王阳明路过广信,即如今的上饶,想到当时的儒学大师娄谅在此讲学,便特地登门拜访。

    娄谅何许人也?总体来说,他跟王氏一族还是挺像的,或许大体圣人、贤才都会走差不多的路子。娄谅不仅像王阳明一样年轻时候就想要成圣,而且还像王阳明的祖宗一样,是个擅长算命的神人。

    据说早年娄谅去京城参加会试,走到半路突然返回不去了,别人很奇怪问他为什么,他说:“此行不但不能中举,而且还会遇到灾难。”别人都不相信,唯独他颠颠儿地回家了。事情妙就妙在这里,没出几天,会试的贡院果然起火烧死了很多举人,应了娄谅的说辞。后来黄宗羲在其《明儒学案》中评论说这是因为娄谅“静久而明”,所以有了预测未来的“神术”。

    不过显然,娄谅对于做半仙是没有兴趣的,他最大的志向,还是成圣。为了成圣,娄谅游走四方,遍访名师,结果却让他失望了。这些名师都在教导他要考科举,要做大官,但是没有人告诉他要如何沉下心来修身养性,所以一直失望,一直奔走的娄谅,终于在多年后遇到了吴与弼。

    吴与弼是当时著名的理学大家,但是现在很少有人提及,不过我们可以从熟悉的王阳明开始推。明朝历史上的哲学家,我们知道王阳明,排在王阳明前面的是陈白沙,而陈白沙的师父就是吴与弼。

    吴与弼是个非常有意思的人,号称儒家,行事作风却像墨家。每天天一亮就招呼着所有徒弟去开荒种地,如果遇到学生偷懒就会开始喊:“如今偷懒不用功,他日怎么好意思说自己是孔孟传人。”所以在他的悉心教导和督促下,徒弟个个出类拔萃,一出仕就能名动天下。同时吴与弼本人的名声也越来越大,不过当朝廷慕名而来找他出仕的时候,吴与弼却非常直白地拒绝道:“不除宦官、佛学却妄想天下太平,那是不可能的,找我也没用。”娄谅就是拜入吴与弼的门下学习了多年,在认为自己学到了理学的精髓之后才跑到广信广招门徒,开办学校的。

    同样想成圣的王阳明来拜访,娄谅自然十分高兴。不过娄谅并没有陈白沙那样的本事,能够举一反三,对于理学的研究,可能也是半瓶子醋,所以在跟王阳明探讨的时候,发现王阳明什么都懂一些,他说理学老一套的时候王阳明根本就没注意,所以就说出了一句:“圣人可以学而至”。就是这句话,恰恰说到了王阳明的心坎儿里。如果说王阳明少时遇到的道士说王阳明以后注定成圣人带着迷信色彩,那么现在娄谅说“圣人可以学而至”就是将迷信提升到了理论高度,更加坚定了王阳明成圣的决心。

    穿越古今

    王阳明认识娄谅,知道圣贤可以学而至之后,就开始朝着这个目标奋勇前进,无论其间遇到多少困难,都不曾阻挡他坚定不移的脚步。

    从对理想的坚持这一点上,我们可以看出古人和今人有很大的不同。古人立志都是些“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居庙堂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之类的;到了近代,一般都是“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以身报国”之类的;一直到了现代,绝大多数人的理想都变成了赚钱。

    虽然因为时代的不同而造就了理想的不同,但是拿现在赚钱的理想去跟以前救国的理想相比,感觉真的差了不是一点半点,不仅仅从高度上,也是从思想上。

    也难怪我国近代著名的哲学家熊十力先生痛心疾首:“今日中国人之生活最贫乏,其生活内容至空虚,故遇事多表现为虚诳、诈伪、自私、自利、卑怯、无耻、下贱、屈辱、贪小利而无远计”。而熊十力先生认为之所以造成这一切,就是因为国人“无志”。

    其实,钱固然重要,但是把钱看为最重要的就太夸张了,也太扭曲了。因为我们的志向应该是多种多样的,这样生活才能更加多姿多彩,社会才能更加和谐健康。换而言之,在如今这样物质的社会,更应该关注信仰和心灵的健康。

    正能量小贴士

    如果朝着理想前行的路上遇到困难,遇到坎坷,那就向人请教,然后自己再消化吸收,有的时候人的改变只在一瞬之间。思想更是如此,打破了那个瓶颈,会瞬间醍醐灌顶,然后打开另一番天地,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