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文稿网!

纷然杂陈的后现代理论思潮

范文之家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纷然杂陈的后现代理论思潮

    

在后现代主义的文化大旗下,汇集了众多的理论思潮,主要包括后结构主义、后殖民主义、新实用主义和女权主义等。

后结构主义亦被称为解构主义,于20世纪60年代以来风靡西方思想文化界。“结构”一词源于拉丁文,本意是“部分构成整体的方法”。结构主义的学术观点和研究方法来源于语言学,著名语言学家索绪尔、雅各布尔等在语言研究中最早就提出了“结构”理论。结构主义不是一门独立的哲学,也不仅是一种主义,而是具有多重性,这种多重性以及它在不同领域表现出的形式多样性,使其从一开始就是一个复杂性的事物。

后结构主义(解构主义)是对结构主义的颠覆和超越,它反对传统结构主义把研究重点放在理性和客观性等问题上的主张,试图恢复非理性倾向,侧重于追求从逻辑出发得出非逻辑的结论,主张消解一切传统、等级、权威、秩序、规范,崇尚非中心、非整体、非确定性。它反对二元对抗的狭隘思维,认为既然差异无处不在,就应该以多元的心态去容纳。后结构主义对西方主流意识形态,包括习以为常的认知范式、传统的知识储备等都持怀疑和否定的态度,习惯于向既定的秩序挑战,力图颠覆权威地位和统治。

后结构主义

后结构主义的代表人物有雅克·德里达、米歇尔·福柯、雅克·拉康等。

德里达(1930-2004年)出生于阿尔及利亚,有犹太血统。青年时代求学于有“思想家摇篮”之称的巴黎高等师范学校,他的思想成为后现代文化思潮重要的理论源泉,其核心概念“解构”流传甚广。德里达否定任何意义上“中心”的存在,只有“活动”存在,存在不断被否定,中心就不断转移,其空缺由不在场的共存填补。德里达还反对传统的二元对立逻辑,他认为对立的两极总是处于不断的交互作用中,呈现出动态的平衡。他用“分延”来特指对立双方的无中心、无等级和无确定性,从而主张取消主体/客体、本质/形式、感性/理性等概念间的不平等模式。在人的问题上,德里达提出“人的终结”的观点,提出人的自律性、社会性、历史性;提出对假定的意识的批判;反对传统人本主义的自由史观,驳斥知识和历史的进步;揭露了将哲学建立为“真正科学”幻想的破灭,哲学与人将一起走向终结。

福柯(1926-1984年)的思想和德里达很相近,他宣称,要“尝试进行一种去中心化,不让任何中心享有优先地位”。在《知识考古学》中,福柯试图颠覆传统的历史学和历史观,反对历史客观性和延续性准则。他认为历史是非延续的,间断的。福柯更主张淡化主体意识,甚至“人纯粹是一个外形”,人等同于物,“将像画在海滩上的画一样被抹掉”。此外,他对知识形成过程中所遵循的规则、标准、惯用方法、信念等进行了系统批驳和否定,指出它们的非纯粹性和非合理性,从而根本解构了西方传统文化的根基。福柯积极致力于社会实践活动,用自己的声望积极支持旨在改善人权状况的运动,并亲自发起“监狱情报组”以收集整理监狱制度日常运作的详细流程;他在维护移民和难民权益的请愿书上签名;与萨特一起出席声援监狱暴动犯人的抗议游行;冒着危险前往西班牙抗议独裁者佛朗哥对政治犯的死刑判决等。所有这一切都促使他深入思考权力的深层结构及由此而来的监禁、惩戒过程的运作问题。

后殖民主义

后殖民主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落后民族和地区实行的文化渗透和文化侵略政策。作为一种新型的、隐性的、不平等的文化交流现象,它主要表现在意识形态和学术领域,后殖民主义者在对待落后地区或民族的精神文化产品时往往有一种霸权主义意识和居高临下的视角,认为只有西方发达国家的文化才是优秀的。

后殖民主义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代表人物有爱德华·赛义德、霍米·巴巴等。后殖民主义思潮本质上是一种文化批评理论,是当代思想理论家对发达国家文化霸权的回击,是对西方文化传统意识形态中种种偏见和野蛮的揭露。它提倡从新的政治视角考虑当代西方文明,对其主流文化进行改写和重新解读。

后殖民主义关注的焦点是资本主义和殖民主义的文化问题。他们希冀从文化批判的角度重建新社会结构的可能性,这被普遍称之为后殖民主义批评的乌托邦色彩,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①后殖民主义批评基本放弃了社会政治活动的实践,把现实社会的所有问题直接简化成文化问题。②忽略了欧美发达国家经济全球性渗透及其市场体系对欠发达国家所造成的经济压力。

总之,后殖民主义文化批评依然是西方文化内部的自我扬弃和调整。后殖民主义文化批评是西方文化培养出来的一部分来自殖民地国家的知识分子,对他们置身其中的学术堡垒的反戈一击,他们所关注的是西方文化内部的矛盾和症结,并非第三世界国家和民族的本土文化受西方制约与反制约的问题。

新实用主义

自20世纪60、70年代以来,美国社会,尤其是学术界受到后现代文化中哲学思潮的影响很深,被复兴的实用主义哲学因为吸收了后现代主义的新思想而区别于由杜威等人建立起来的实用主义哲学,因而被人们称为新实用主义。新实用主义不仅使得实用主义思想重新获得生机,而且促进了美国知识阶层的革命性转变:一种有别于古典实用主义认识论,更不同于欧洲传统知识观的新的认识论被确立了起来,其代表人物有罗蒂和利奥塔等。

新实用主义继承了古典实用主义的人本主义传统,主张把人类幸福当作终极追求的目标,以政治问题替代传统哲学的认识论问题,以政治民主的多样性替代以往的哲学问题。前实用主义认为,人正无限接近真理,接近一个对物理和道德实在的正确解答;实用主义觉得人类仅仅在获得越来越多的自由,亦即越来越多的幸福;新实用主义认为,思想的开阔、自由,政治的民主宽容、豁达开放,正在合理地成为人类幸福的终极途径。

新实用主义的鲜明特征在于反实在论、反表象主义、反本质主义。罗蒂反对传统的“镜喻哲学”,即去除差异求同一的整体性观念,主张摒弃那种将万事万物归结为第一原理,寻求自然等级秩序的模式,怀疑一切合法性根基,摧毁一切中心和终极价值观。利奥塔认为,后现代文化失去了传统的价值与功能,已然成为一种话语游戏,知识操作程序化、商品化、非道德化明显,传统的以单一标准去衡量差异以统一所有话语的“元叙述”逐渐被瓦解,以前的原则必须改变。

新实用主义尽管从实际生活的需要出发来研究问题,但由于自身多元主义的限制,其结果常常自相矛盾。任何问题既然有多元的解决办法,必然产生多元的结果,因而很难得到一元化的评价。

女权主义

女权主义是后现代文化思潮的重要组成部分。女权主义在后现代思潮中广泛汲取营养,借鉴了其颠覆与反叛的主体精神,从西方马克思主义那里获得了“否定意识”和“批判性”话语,从后结构主义那里获得了消解男女性二元对立和颠覆传统等级秩序的策略,从解释学那里得到了“重写文学史”的视野和对历史重新阐释的绝佳视角。这样,女权主义带着全新的理论武装进入后现代文化家庭,与其原有的颠覆传统价值观,反叛父权统治和男性主导观念结合在一起,逐渐由边缘文化走向中心舞台,成为20世纪后半叶以来的热门文化思潮。

受后现代主义的影响,后现代女权主义者尝试设计出一套完全背离传统哲学的新批判模式。它对传统女权主义提出的男女平等概念持怀疑和否定态度,承认女性本源的性别差异。后现代女权主义认为女性应该拥有自主的权力以及和男性同等的各项权力,实现女性社会的、自我的回归,实现从历史和社会的缺席者到主体角色的转变。后现代女权主义主张女性解放的根本是“思想解放”,认为女权主义应该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变迁而不断相应变化,寻求适合女性问题普遍规律的科学体系。后现代女权主义也看到了女性解放运动将会遇到的各种阻碍,不无担忧地对“男性政治”和“权力陷阱”表示出了抵触的情绪。女权主义虽未能彻底改变“男性中心话语”的状况,但也使过去那种以倾斜方式论述真理的模式成为不可能,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思维维度和向度。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