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文稿网!

最著名的摹声诗

范文之家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最著名的摹声诗

    

    中国最著名的摹声诗,是中唐诗人韩愈的杂言古诗《听颖师弹琴》。见《昌黎先生集》。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州)人。自谓郡望昌黎(治所在今辽宁义县),世称韩昌黎。德宗贞元八年(792)进士。任职期间因直言敢谏曾屡遭贬谪或降职。后官至吏部侍郎。卒谥文。倡导古文运动,其散文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其诗力求新奇,有时流于险怪,且好以文为诗,对宋诗影响颇大。有《昌黎先生集》。诗集注本以今人钱仲联《韩昌黎诗系年集释》尤能集前人注本之大成。

    颖师是来自天竺的僧人,于宪宗元和(806—820)年间,以善弹琴享誉长安。韩愈这首诗,大约作于元和十一年(816)因受谗言由中书舍人降职为右庶子之后,是写自己听颖师弹琴并由此产生的感受。诗云:

    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划然变轩昂,勇士赴敌场。

    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风扬。喧啾百鸟群

    忽见孤凤凰。跻攀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强。

    嗟余有两耳,未省听丝篁。自闻颖师弹,起坐在一旁。

    推手遽止之,湿衣泪滂滂。颖乎尔诚能,无以冰炭置我肠。

    诗分两大段,第一大段前十句正面摹写琴音。前两句写琴声细柔宛转,仿佛小儿女窃窃私语,互诉衷肠。三、四句写琴声骤然激越昂扬,有如勇士冲锋陷阵,杀声震宇。五、六句写琴声又由刚转柔是那般悠扬,恰似白云浮动,柳絮摇曳,使人难以捉摸,有极目遥天悠悠不尽之感。七、八句写琴声在一片和声泛音中主调高扬,恰似百鸟喧啾声中忽有凤凰引吭长鸣,声音嘹亮。九、十句写琴声由高滑低,突然戛然而止,就像这只不甘与凡鸟为伍的孤傲的凤凰,一心向上,在再也无法升高分寸的时候一落千丈,直跌到谷底。此处琴声的起伏抑扬,似乎还另有寄托。联系后面的“湿衣泪滂滂”等句,它很可能包含着诗人对自己境遇的慨叹。这一大段,诗人运用“通感”修辞手法,以一连串新颖贴切的比喻,巧妙地把诉诸听觉感受的琴音转化为具体可感的视觉形象,生动地表现了乐曲蕴含的情境,强化了摹声传情的效果。因而清人方世举赞之为“摹写声音至文”(《李长吉诗集批注》)。

    后八句为第二大段,是写自己听琴的感受和反应。“嗟余”二句是自谦之词,申明自己不懂音乐,未能深谙其中的奥妙。尽管如此,还是深为琴声所感动,先是忽起忽坐,激动不已,继而泪雨滂沱,浸湿衣襟。面对这样强烈的感情刺激,只好推手制止,请颖师不要再弹下去。末二句进一步渲染颖师琴艺的高超。冰、炭原不可同炉,但颖师的琴声一会儿使人极喜,一会儿使人大悲,就好比同时把冰、炭置入自己胸中,实在经受不了这种感情上的剧烈波动。这一大段既表明诗人感受之深,同时也衬托出颖师琴艺之精。

    著名学者钱钟书先生在《通感》一文中,曾将白居易《琵琶行》与本诗相比,作过精辟的阐述。指出“白居易只是从听觉联系到听觉,并非把听觉沟通于视觉”;而韩愈在《听颖师弹琴》中,则将诉诸听觉的无形的琴声,转化为可睹可辨的随风飞扬的“浮云”和“柳絮”,使人“听声类形”,“心想形状如此”,从听觉里获得视觉形象的感受,增强了艺术的审美韵味。因此,可以说没有通感手法的运用,就没有《听颖师弹琴》这篇“摹写声音至文”的问世。

    【注释】

    ①颖师:名颖,师是僧的通称。

    ②天竺:古印度别称。

    ③昵昵:象声词,形容言辞亲切。

    ④尔汝:至友间不讲客套,互称你我,表示关系亲密。

    ⑤划然:突然。

    ⑥喧啾:喧,声音大而嘈杂;啾,声音众多。

    ⑦跻:登;上升。

    ⑧未省:不懂得;丝篁:弹拨乐器,此指琴。

    ⑨遽:急忙。

    ⑩通感:又叫“移觉”,就是把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沟通起来,借联想引起感觉挪移。此一修辞手法的运用,能突破语言的局限,丰富表情达意的审美情趣,收到增强文采的艺术效果。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