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文稿网!

制造业内涵与分类

范文之家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制造业内涵与分类

    2.2.1 制造业内涵与分类

    一般来说,制造业是对采掘的自然物质和工农业生产的原材料进行加工和再加工,为国民经济其他部门提供生产资料,为全社会提供日用消费品的生产部门。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直接体现一个国家的生产力水平,是区别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重要因素。特别是装备制造业,为其他各行各业,如农业、工业、服务业和国防等提供一切所需的产品和装备。制造业企业的生产运作活动,是一个“投入—变换—产出”的过程,即投入一定的资源(如物料、设备、资金、信息、技术、能源等),经过一系列或多种形式的变换(如机械等行业的物理变换、化工等行业的化学变换)使其增值,最后以某种形式(有形产品或无形产品)提供给社会。

    从专业化分工角度看[3],部门间的专业化导致了马克思所说的一般分工,如农业、手工业、商业之间的分工;产品的专业化导致了以完整的最终产品为对象的分工,如汽车、机械、电器产品的生产;零部件的专业化使一个生产单位仅仅生产某个最终产品的一个部分,如一个企业生产汽车发动机但不生产整车;工艺专业化带来的是一个生产单位专门进行产品或零部件生产的一个工艺过程,如专门进行铸造、锻造、热处理、电镀等工业过程;生产服务的专业化是在直接生产过程之外为生产过程服务的职能的专业化,如专门进行工具及其他中间产品的物流配送、设备维修等服务活动。制造业的发展过程也是其内部分工日趋多元、复杂、完善的过程。

    与上述专业化分工发展过程相对应,制造业内部的部门之间、企业之间的关系也日趋复杂和多元,要求对制造业的研究,包括整体性的研究,也要围绕具体研究目的,选择若干合适的分类方法,从不同侧面加以考察,进而实现对制造业某一局部或整体的恰当把握。

    (一)按国民经济行业分类

    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与代码(GB/T 4754—2002)的C门类为制造业,具体包括30个大类,即[4]

    13 农副食品加工业

    14 食品制造业

    15 饮料制造业

    16 烟草制品业

    17 纺织业

    18 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

    19 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

    20 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

    21 家具制造业

    22 造纸及纸制品业

    23 印刷业和记录媒介的复制

    24 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

    25 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

    26 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

    27 医药制造业

    28 化学纤维制造业

    29 橡胶制品业

    30 塑料制品业

    31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32 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33 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34 金属制品业

    35 通用设备制造业

    36 专用设备制造业

    37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

    39 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

    40 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

    41 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

    42 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

    43 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加工业

    其中,34、35、36、37、39、40、41大类剔除电视接收机、自行车等“一般加工制造业”,可以被界定为“装备制造业”[5],涉及7个大类、56个中类和202个小类。

    从制造业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结果看,能够将从投入到产出转换过程中的物理变换和化学变换作出区别,也能够区别同属某一类变换的不同产品,但无法区别某一类产品从研发设计到生产制造再到销售和服务全过程的不同环节,也就是说无法解释一类产品的价值增值过程,所以,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对运用产品内国际分工和价值链视角的制造业研究作用有限。

    (二)按生产类型分类

    离散生产:产品制造过程中具有明显离散特点的生产类型[6]。物料的基本单位通常为件,产品通常由不再拆分的单件通过组装形成的,零件可进一步组装成更大的部件,直至最终产品,零件、部件、产品可以单独存储,且只能按件/套生产和销售。离散生产类型下的产品形成一般是通过物理变化,产品结构通常为A型,产品、部件、零件间具有层次及装配关系。在过程组织上,通常以工艺或产品为中心,如装备制造业。

    流程生产:相对离散生产而言。通常是在各种专用生产装置中的连续化学反应过程,用各种自动化控制设施来控制,通常通过管道输送各类制品,一直到形成最终产品。流程生产所用的原始物料大都是粉末、液体或气体,甚至其中间产品或终产品也是这种形态。流程型物料会随时间的变化而产生变化,它可能会变坏、变好或完全变成另外一种物料。

    准离散/流程生产:通常针对特定企业的某些生产环节而言,这些生产环节很难简单归为流程型或离散型,而是同时兼具两者的某些特点,如纺织行业的制造过程。生产物料的计量单位通常是重量、体积、长度的任意量。但是如果最终产品有包装,可以是不同计量单位的瓶、袋、桶等,虽有“件”的性质,但不能取整数,或改变包装容器的容量。物料的形成主要是化学性质的变化。流程生产的产品往往是V形产品结构,有联产品和副产品,以及回收品、废料等,物料和成本都有特殊的处理流程。

    这种分类揭示了制造业生产过程的差异性,而生产过程的差异性决定了某一类产品生产制造过程可分程度的高低。就产品内国际分工和全球价值链而言,生产工序的可分性是国际分工格局形成的重要前提,完全意义上的流程生产类型的制造过程,如乙烯等化工原料的生产过程,是无法实现空间上的跨区域分布的。由此,在产品内分工和全球价值链视角下研究制造业,一般与离散生产型的行业,如装备制造业联系在一起。

    (三)按技术密集性分类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有关研究[7]指出,为了分析技术对产业效益的影响,有必要鉴别出那些最具技术密集性的产业和产品。OECD认为至少满足下面的两个条件才可以被称为高技术产业,或者被称作知识密集型产业:高水平的创新活动(包括正在研发);通过中间投入或资本投资,在生产过程中高强度利用已有技术和创新;劳动力的高知识密集型特征。

    按照R&D强度标准[8],OECD结合对12个国家的国际标准行业分类(ISIC)第三版各产业1991—1999年总体R&D强度指标平均值的排序[9],将制造业划分为四个组:高技术产业、中高技术产业、中低技术产业和低技术产业。其中:

    高技术产业组(1991—1999年总体R&D强度平均值=9.3)包含航空航天器制造,制药,办公、会计和计算机设备,广播、电视和通信设备,医疗、精密和光学仪器;

    中高技术产业组(1991—1999年总体R&D强度平均值=3.0)包含电气机械和设备,汽车、挂车及半挂车,化学制品(不含制药),铁路机车及其他交通设备和其他机械设备;

    中低技术产业组(1991—1999年总体R&D强度平均值=0.8)包括船舶制造和修理,橡胶和塑料制品,焦炭、炼油产品及核燃料,其他非金属矿物制品,基本金属和金属制品;

    低技术产业组(1991—1999年总体R&D强度平均值=0.3)包含其他制造业、再生产品,木材、纸浆、纸张、纸制品、印刷和出版,食品、饮料和烟草,纺织、纺织品、皮革及鞋类制品。

    上述分类是对OECD总体而言的,对于单个国家技术分类可能不同。不同技术层次的产业分组也并非一成不变,如OECD基于ISIC第2版的最初分类与上述分类基本一致,一个重要的特例是ISIC第3版第33项“医学、精密和光学仪器”,由于这个部门R&D强度指标上升,已在上述分类中被列为高技术产业。

    用R&D强度标准进行分类也有局限性,主要包括:分类标准选择虽然考虑了“研究”这一高技术的重要特征,但忽略了科技人员、包含在专利中的技术、许可和诀窍、公司间的战略技术合作、知识的快速过时性特征、设备的快速更替等其他重要因素;R&D强度的计算基于流量数据,容易受到产出波动的影响;每个部门的研究归因于该部门企业的首要活动,R&D强度可能被歪曲,如航空航天等制造业部门的R&D活动大多关于电子,即航空电子、汽车电子等,用R&D强度指标进行评估时将高估航空航天等制造业部门的技术密集度,而低估电子部门。但是,这种分类的确能在一定程度上作为不同产业技术水平的参考依据。

    我国也有高技术产业统计分类。通过将我国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 4754—1994)与国际产业分类第三版(ISIC-3)相对应,并参照OECD高技术产业范围确定初步分类目录,经采用专家评判法进行筛选修正,得到比较符合我国发展实际的高技术产业分类。表2-1所示的我国分类已结合2002版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作了调整,在制造业部门涉及7大类的57个小类,除了信息化学品制造与核燃料加工两项,与OECD分类的高技术产业组基本对应。

    表2-1 OECD高技术产业组和中国高技术制造业分类对照表

    

    资料来源:根据OECD文献和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分类目录等综合整理形成。

    按技术密集性对制造业进行分类,某种程度上可以反映一个行业乃至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制造业发展水平。但是,对这种分类方式的片面使用,往往容易形成对一个地区产业发展水平的错误判断。这里所谓片面使用主要涉及两个方面,都是由于未能很好把握这一分类标准的实质。

    一方面,按技术密集性对制造业进行分类,分类标准是与高水平的创新活动、高强度利用已有技术和创新、劳动力的高知识密集型特征联系在一起的,产品本身的技术和功能创新程度不是该分类依据的标准,同时用于分类的R&D强度指标的详细数据也不十分充分。所以,并不是所有高技术产业的产品都一定有高技术含量,生产出有高技术内容的产品的产业不一定属于高技术产业,一些中低技术甚至低技术产业的产品也可能含有高技术的内容,如纺织品产业属于OECD产业技术分类中的低技术产业,但用高级人造纤维制作的服装就有高技术内容。

    另一方面,在一个地区将一个高技术产业与一个高技术产品联系在一起的,是该产品生产过程在该地区地理上的集中性。当由于产品生产工序可分而形成产品价值增值环节在空间上分离并跨区域分布后,即使某产品属于高技术产品,生产该产品的产业从整体而言属于高技术产业,但对在价值链中承担低附加值(往往同低的技术密集度联系在一起)环节的某个地区而言,不能简单认为该地区的与此高技术产品相应的产业是高技术产业。中国目前在笔记本电脑制造方面的发展现状可以认为是一个例证。

    为此,从技术密集性角度看待制造业,有必要区分高技术产业与高技术产品,有必要关注区域在产业价值链上承载的功能,以更准确地把握区域产业的技术水平。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