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文稿网!

高血压病例

范文之家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高血压病例

    

    案例1

    张某,女,56岁。

    [初诊]1981年3月11日。患高血压病多年,每天服西药降压,血压高低不稳,经常头重如裹,甚则胀痛,胸腹胀满,便溏不爽,脉濡滑且数,舌淡红而胖大,苔白腻而厚。

    治法:芳香以化湿邪,苦温以燥中焦,展气以退其胀。

    处方:佩兰(后下)10克,藿香(后下)10克,薄荷(后下)3克,草豆蔻3克,半夏10克,陈皮6克,木香6克,大腹皮10克,片姜黄6克。6剂,每日1剂,水煎,早、晚分2次,空腹服用。

    [二诊]1981年4月8日。高血压病,每周服上药6剂,休息1天,连服4周,头重头痛腹胀等症均减,前方加减。佩兰(后下)10克,苦丁茶10克,菊花10克,晚蚕沙10克,竹茹10克,半夏10克,赤芍10克,决明子10克,旋覆花(包)10克。6剂,每日1剂,水煎,早、晚分2次,空腹服用。

    [三诊]1981年4月15日。心烦急躁时则头胀且痛,舌红胖大,苔白腻,脉沉滑。痰湿内阻,化热生风,治以理气化湿,潜阳息风。天麻10克,白术10克,石决明(先煎)12克,紫贝齿(先煎)12克,紫石英(先煎)12克,旋覆花(包)10克,菊花10克,半夏12克,茯苓10克,牛膝10克。6剂,每日1剂,水煎,早、晚分2次,空腹服用。

    【按语】高血压病属于中医学的“头痛”“眩晕”等证候范畴,在脏腑多与肝、肾、脾胃有关。中医学认为,长期的精神刺激、过食肥甘厚味、劳伤过度或年老肾亏,人体阴阳失调,是导致发病的主要原因。临床上主要分肝火亢盛、阴虚阳亢、阴阳两虚、血虚肝旺、痰湿壅盛、痰热内盛、气滞血瘀等证型进行治疗。本例患者初诊见头重如裹,胸腹胀满,脉濡滑且数,舌淡红而胖大,苔白腻而厚,便溏不爽等症,显系湿热内盛,阻滞气机所致,故赵老主用理气祛湿之法治之。方中佩兰、藿香、薄荷等,重在芳香以化湿;草豆蔻、半夏、陈皮等,重在苦温燥湿;木香、大腹皮、片姜黄等,重在疏畅气机。湿去气畅,则有利于平稳血压,解除头晕诸症。然经过月余治疗,虽然诸症渐减,但每心烦急躁时则头胀头痛发作,赵老认为其系痰湿内阻,化热生风所致,故三诊时在理气化湿同时,加入石决明、紫贝齿、紫石英等药,以重镇潜阳息风。在目前临床上,多数医生认为在内伤杂病中,只有血虚和阴虚才可以引起肝风内动,而出现头胀头痛等症,故治疗时多采用养血息风和滋阴息风之法。而本例患者,既有舌红胖大,苔白腻等表现,又有心烦急躁则头胀头痛等症状,显然这些症状不是一般常见的血虚和阴虚引起,而是湿热内盛,化火生风所致,故赵老采取非常之法,理气化湿与潜阳息风同用。由此可见,中医临床诊治任何疾病,都必须根据每一患者的实际表现,认真分析,仔细辨证,随证立法用药,不可仅凭想象而轻率行事。

    案例2

    梁某,女,53岁。

    [初诊]1983年11月7日。高血压病日久,体丰湿盛,经常头目眩晕,心烦,舌淡红而胖,苔白腻,脉象濡滑。

    治法:清化痰热。

    处方:紫苏子10克,莱菔子10克,旋覆花(包)10克,片姜黄6克,竹茹6克,黄芩10克,焦三仙各10克。6剂,每日1剂,水煎,早、晚分2次,空腹服用。

    [二诊]1983年11月21日。服上药两周,头目眩晕及心烦减轻,但近日胸闷,中脘亦堵满不舒,脉舌如前,痰湿内阻,用宣肃化痰方法。旋覆花(包)10克,片姜黄6克,瓜蒌10克,薤白10克,半夏10克,紫苏子10克,莱菔子10克,白芥子6克,冬瓜子10克。6剂,每日1剂,水煎,早、晚分2次,空腹服用。

    【按语】本例高血压病患者,无论初诊、二诊,单从脉舌来看,均系内有痰湿,但初诊见症以头目眩晕和心烦为主,故赵老认为其痰热明显,且上蒸头目为重,故治疗除用紫苏子、莱菔子、旋覆花等药以理气化痰外,特用竹茹、黄芩以清化痰热;二诊见症则以胸脘满闷为主,头目眩晕及心烦减轻,说明上蒸之热虽减而痰湿阻气反而加重,故治疗则随证变法,将清化痰热法改为理气化痰法,用药则去上方清化痰热之竹茹、黄芩,加半夏、白芥子、冬瓜子等药,以增强化痰祛湿之力,并加瓜蒌、薤白,增强理气通阳之力,以解胸脘满闷之苦。

    案例3

    韩某,女,53岁,1980年9月17日诊。高血压病,脉象弦滑且数,肝胆郁热上扰,经常头目眩晕,甚则头痛,舌瘦尖红。

    治法:清痰热,兼以凉血,育阴分,兼定头眩。

    处方:钩藤(后下)10克,晚蚕沙10克,菊花10克,炒地榆10克,龙胆3克,炒槐米10克,白头翁10克,黄芩10克,焦三仙各10克。6剂,每日1剂,水煎,早、晚分2次,空腹服用。

    【按语】本例高血压病患者,除症见经常头目眩晕、头痛外,赵老据其脉象弦滑而数,辨其肝胆痰热内郁,又据舌瘦尖红,辨其阴虚血热,故治疗既用钩藤、龙胆、黄芩、晚蚕沙、菊花等药,清化痰热,平肝息风;又用炒地榆、炒槐米、白头翁等药,凉血育阴,柔肝缓急。如此双管齐下,使痰热去,阴血足,气机疏畅,筋脉柔缓,则头目眩晕、头痛等症自除。

    案例4

    张某,女,50岁,1984年12月10日诊。高血压病多年,服西药降压效果不佳,今日血压200/100毫米汞柱,脉象弦细而滑,舌苔糙老且厚,经常头晕头痛,夜寐梦多,阴虚而肝阳上亢,且痰热蕴郁。

    治法:清化痰浊,泄其肝热,兼以育阴潜阳。

    处方:白蒺藜10克,晚蚕沙10克,菊花10克,牛膝3克,川芎6克,赤芍10克,首乌藤10克,竹茹6克,生牡蛎(先煎)15克,半夏10克。6剂,每日1剂,水煎,早、晚分2次,空腹服用。

    【按语】高血压病患者症状虽大多相似,如大多可见头晕或头痛之症,但究其致病之因及发病机制却不尽相同。如有因肝火亢盛者,有因阴虚阳亢者,有因阴阳两虚者,有因血虚肝旺者,有因痰湿或痰热内盛者,有因气滞血瘀者。另外,有单纯一种因素引起者,也有多种复杂因素引起者。因此,临床诊断时,除抓住其头晕头痛等主观症状以利辨病外,还必须结合其脉舌所见而详细分析,探究其病因病机,做出正确的证候诊断。只有做出正确的证候诊断,才能正确地立法和用药治疗。否则,仅凭头晕头痛之症,或仅靠西医诊断的高血压病病名,是无法进行正确治疗的。对该例患者的诊断,赵老正是在抓住其头晕头痛、夜寐梦多等症的基础上,又认为脉象弦细而滑为肝经郁热伤阴之象,舌苔糙老且厚为痰热蕴郁之征,故辨其为阴虚阳亢、痰热蕴郁之证,而以清化痰浊、泄其肝热、育阴潜阳之法治之。

    案例5

    李某,男,45岁,1984年3月5日诊。高血压病,今日血压170/130毫米汞柱,头目眩晕,后脑勺发紧,脉象弦滑,舌红绛而干,苔白而糙老,肝胆郁热,肾阴亏损。

    治法:清上实下,治在肝肾。

    处方:白蒺藜10克,沙苑子15克,生地黄10克,菊花10克,苦丁茶10克,竹茹6克,蝉蜕6克,僵蚕6克,片姜黄6克,川芎10克,珍珠母(先煎)20克。6剂,每日1剂,水煎,早、晚分2次,空腹服用。

    【按语】本例患者,除见高血压病常见的头目眩晕、后脑勺发紧等症外,又见脉象弦滑,舌红绛而干,苔白而糙老,故赵老辨其为肝胆郁热、肾阴亏损之证。肝胆郁热与肾阴亏损互为影响。肝胆郁热越重,则越易耗伤肾阴;肾阴越亏,不能制火,则肝胆郁热越甚。因此,治疗须一方面清泄肝胆郁热,一方面滋养肾阴,赵老所谓清上实下,治在肝肾,即是此意。方中用白蒺藜、菊花、苦丁茶、竹茹、蝉蜕、僵蚕、片姜黄、川芎等,正是疏肝解郁,清泄肝胆郁热以清上;沙苑子、生地黄、珍珠母等,正是滋阴潜阳以实下。由此可见,中医临床诊疗疾病,从诊察脉舌色症而搜集病情资料,到分析病因病机、辨证、立法、用药等,是一个非常复杂而环环相扣的系统过程,每一步都必须严肃认真,一丝不苟地对待,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错误,都会导致全盘诊疗的失败。

    案例6

    耿某,女,59岁,1985年3月18日诊。两脉弦滑有力,舌红尖绛,苔白而干燥,高血压病十余年,近日头目眩晕较甚,夜寐梦多,胃纳欠佳,时有腹胀,大便不畅,证属肝胆郁热。

    治法:苦泄折热,疏畅气机。

    处方:龙胆3克,川楝子10克,片姜黄6克,佩兰(后下)10克,生地榆10克,白头翁10克,竹茹6克,生大黄粉(分冲)0.5克,钩藤(后下)10克,菊花10克。6剂,每日1剂,水煎,早、晚分2次,空腹服用。

    【按语】从本例患者脉舌及症状来看,其病因病机既有肝胆郁热的一面,又有胃肠气机不畅的一面。肝胆郁热上扰清阳则头目眩晕,内扰心神则夜寐梦多;胃肠气机不畅则纳呆腹胀,大便不畅。赵老治之,一方面用龙胆、川楝子、竹茹、生地榆、白头翁等,苦寒清热凉血,以泄肝胆之热,一方面用佩兰、片姜黄、钩藤、菊花、大黄等,宣上导下,以畅周身气机。可谓法随证立,切中病机;药随法行,丝丝入扣。肝胆郁热除,周身气机畅,则头晕、梦多、腹胀等症自消。

    案例7

    李某,男,53岁,1984年11月12日诊。血压高多年,经常头痛鼻衄,舌红,苔薄黄,脉象濡滑,沉取有力。

    治法:清肝热,求其痛解,凉血分,以止鼻衄。

    处方:珍珠母(先煎)20克,桑叶10克,菊花10克,白蒺藜10克,苦丁茶10克,晚蚕沙10克,黄芩10克。6剂,每日1剂,水煎,早、晚分2次,空腹服用。

    【按语】该患者血压高而经常头痛鼻衄,舌红,苔薄黄,脉象濡滑,沉取有力,显然为肝郁血热所致,故赵老用桑叶、菊花、白蒺藜、黄芩、苦丁茶、晚蚕沙等,疏肝郁,清肝热以凉血分,以珍珠母清肝热并潜镇肝阳。肝经郁热透泄,肝阳不亢,则头痛自解;血得凉而不妄行,则衄血自止。

    案例8

    李某,男,72岁,1980年9月17日诊。高血压病多年,服降压西药及牛黄降压丸等中成药降压,效果不佳。形体消瘦,头晕乏力,腰膝酸软,夜间尿频,身体畏寒,咽喉干燥,舌红干瘦,苔白,脉沉细略数,阴阳俱虚。

    治法:双补阴阳。

    处方:熟地黄15克,生黄芪20克,川芎15克,补骨脂10克,桑寄生10克,生白术10克,当归10克,川续断10克,菟丝子10克。3剂,每日1剂,水煎,早、晚分2次,空腹服用。

    【按语】长期以来,在中医临床上,不少医生见高血压病患者,不是根据患者的脉舌色症认真辨证论治,而往往胸有成见,认为高血压病就是肝火亢盛或阴虚阳亢所致,故多采用清泄肝火或滋阴潜阳方法治之,结果见效者寥寥。更有很多高血压患者,见西药效果不佳或惧怕西药不良反应时,往往想用中药治疗,但不是请医生好好辨证处方,而是直接到药店里买点带有降压名称的中成药,如牛黄降压片、罗布麻降压片等,本想图方便省事,结果却效果不灵。岂知引起高血压病的病因病机非常复杂,必须根据具体患者的具体病情,进行认真的辨证论治,才可能取得良好的效果。本例患者,根据其主观症状及脉舌表现,当为阴阳两虚之证,治疗自当阴阳双补。之前所用牛黄降压丸,主要是治疗心肝火旺、痰热壅盛所致的高血压病证,用于阴阳两虚患者,显然是药不对证。

    赵老临床治疗慢性疾病,一般每次开药6剂,而治疗本例老年体弱患者,一次仅开3剂,意在及时观察疗效,以便随时根据病情变化调整用药,可见其对患者的良苦用心。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