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文稿网!

教育系统生态理论

范文之家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教育系统生态理论

    (二)教育系统生态理论

    1.克雷明与哈肯的研究

    教育系统生态分析是一种注重全面联系、突出整体价值和强调动态过程、追求持续发展的教育生态研究方式。1976年,美国著名的教育家劳伦斯·亚瑟·克雷明(Lawrence A.Cremin)在《公共教育》(Public Edu‐cation)中正式提出“教育生态学”的概念,并进行了专章论述[12]。在克雷明广义的教育概念里,教育生态学理论框架是由教育结构(教育机构)、社会与学习者个人三因素构成的,而且它们之间还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关系。

    德国斯图加特大学教授赫曼·哈肯(Hermann Haken)在《协同学导论》(Synergetic:An Introduction)中论述道:社会的或自然界的,有生命的或无生命的,宏观的或微观的,这些看起来完全不同的系统内部却具有深刻的相似性。这是因为各系统内部的各子系统之间受相同原理支配,即:各子系统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合作,形成协同效应并各自组成为协同系统。协同性是系统的普遍性,若没有协同性,在干扰下系统就会瓦解,其结果和层次就会受破坏,功能就会随之消失或大大削弱[13]。这对于理解教育系统的结构及其子系统间的关系具有重要启示作用。

    2.布朗芬布伦纳的生态学模型

    1979年,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尤里·布朗芬布伦纳(Urie Bronfenbren‐ner)在《人类发展生态学》(The Ecology of Human Development)一书中详细介绍了人类发展所涉及的几个关键性的环境因素,即学校、家庭和社会因素等,并对它们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分析,提出了“四系统观”,由小到大分别是:微观系统、中观系统、外观系统和宏观系统[14]

    其中,环境层次的最里层是微观系统,指个体活动和交往的直接环境,这个环境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婴儿时期的微观系统仅限于家庭。随着婴儿的不断成长,活动范围不断扩展,幼儿园、学校和同伴关系不断纳入到婴幼儿的微观系统中来。对中小学生而言,除家庭以外,学校是对其影响最大的微观系统。

    第二个环境层次是中观系统,它是指各微观系统之间的联系或相互关系。布朗芬布伦纳认为,如果微观系统之间有较强的积极的联系,发展可能实现最优化;相反,微观系统间的非积极的联系则会产生消极的后果。儿童在家庭中与兄弟姐妹的相处模式会影响到他在学校中与同学间的相处模式。如果在家庭中儿童处于被溺爱的地位,在玩具和食物的分配上总是优先,那么一旦在学校中享受不到这种待遇则会产生极大的不平衡,就不易于与同学建立和谐、亲密的友谊关系,还会影响到教师对其指导教育的方式。此外,学校、同辈群体也是重要的中观系统因素。

    第三个环境层次是外观系统。这一系统是指那些儿童并未直接参与但却对他们的发展产生影响的系统。例如,父母的工作环境。儿童在家庭的情感关系可能会受到父母是否喜欢其工作的影响。外观系统还包括家庭的社会网络、当地政府等因素。

    img4

    

    图2‐1 布朗芬布伦纳的生态学模型

    第四个环境系统是宏观系统。宏观系统指的是存在于以上三个系统中的文化、亚文化和社会环境。宏观系统实际上是一个广阔的意识形态。它规定如何对待儿童,教给儿童什么以及儿童应该努力的目标。在不同文化中这些观念是不同的,但是这些观念存在于微观系统、中观系统、外观系统之中,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儿童知识经验的获得[15]

    与传统研究主要关注影响儿童的即时环境有所不同,布朗芬布伦纳生态系统理论将“环境”的范围拓展得更宽、更复杂,不仅包括了儿童周围的环境,还包括了影响儿童发展的大的社会、文化环境。

    在布朗芬布伦纳看来,个体在发展过程中并非是孤立的存在,而是能动地与周围的环境相互依赖、相互依存、相互作用。这个生态环境是由若干个联结在一起的系统所组成的,每一个系统都对儿童的发展有着复杂的生态学意义。各个系统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儿童的发展过程是儿童不断扩展对生态环境认识的过程。正是由于生态系统理论中的各个系统,如家庭、学校、社会、自然等因素发生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或进行着交互作用。正是在这种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中,个体才从中获得了发展。因此,从促进儿童全面发展的角度看,需要加强彼此的合作沟通。

    3.埃斯萨的同心圆理论

    美国学前教育专家埃斯萨(Eva L.Essa)提出了儿童发展的同心圆理论。埃斯萨指出,儿童生活的环境是由家庭、学校、社区这三个同心圆组成的。最靠近儿童的同心圆是家庭及其成员;第二个同心圆是学校及其朋友;最外面的一个同心圆是社区及其社区帮手[16]。埃斯萨认为,家庭、学校、社区中的成人之间,成人与儿童之间的关系对儿童发展极其重要;儿童的学习范围是从自己(如身体的认识)、家庭(如家庭成员)扩展到学校(如幼儿园教师和小伙伴)、周围的生活环境(如社区及社区中的工作人员)的;儿童随着年龄的增长会越来越对其所生活的家庭、学校、社区的生活感兴趣,并随生活的丰富程度而决定着成长程度。三者密切地协同运作,有助于儿童积极的自我概念的形成。这一理论的启示在于:遵循循序渐进地扩大孩子的学习视野,从孩子的内部世界走向外部世界;促进成人之间积极的相互作用,在教师、家长、社会人士之间缔结良好关系,即加强学校、家庭与社会的教育合作;密切成人与孩子之间的友好关系,促进孩子自尊心、自信心的发展[17]

    总而言之,教育生态理论和同心圆理论所主张的“学校、社区、家庭互相关联依存”的观点为从整个社会环境来研究教育问题提供了启示。近年来,国内外教育生态研究的迅猛发展,展示了生态学作为研究教育的立场、视角和价值取向上的独特价值[18]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