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文稿网!

企业战略管理理论发展的第三阶段

范文之家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企业战略管理理论发展的第三阶段

    第四节 现代管理理论的新发展

    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迅速发展,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发展与知识经济的出现,世界形势发生了极为深刻的变化。面对信息化、全球化、经济一体化等新的形势,企业之间竞争加剧,联系增强,管理出现了深刻的变化与全新的格局。正是在这样的形势下,管理出现了一些全新的发展趋势,涌现出一些新的管理理论和思想。其中具有较大影响的理论有:企业文化理论、质量管理理论、知识管理理论、战略管理理论、学习型组织理论、企业流程再造理论、企业核心能力理论、供应链管理理论、客户关系管理理论、公司治理理论等。下面将简单地介绍几种重要的管理理论。

    一、战略管理理论

    战略管理理论,又称企业战略理论,其研究开始于20世纪60年代,70年代得到了进一步发展。80年代后期,美国企业战略管理进入了“衰落”阶段。90年代以后,战略管理理论再次受到普遍重视。代表人物为美国著名战略管理学家安索夫、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迈克尔·波特教授和安德鲁斯教授等。

    “企业战略”一词最初是由美国学者安索夫在其1976年出版的《从战略计划走向战略管理》一书中提出的。他认为,企业战略是指将企业日常业务决策同长期计划决策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系列经营管理业务。之后,“企业战略”成了时髦用语,各种解释不下几十种,至今为止仍没有形成统一的定义。

    由于对企业战略存在不同的理解,对什么是战略管理同样意见不一。主要有以下两大流派:

    1.行业结构学派

    这一学派认为公司必须在有吸引力的行业中竞争。如何选择有吸引力的行业,是战略管理的首要任务。另一项重要任务则是如何在已经选择的行业中定位,企业可根据行业结构特点,摸清盈利潜力,实施一种可建立防御性竞争地位的战略。企业超额利润是由外部环境特征决定的,而不是由公司特定的内在资源和能力决定的。

    2.内部资源学派

    这一学派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兴起,与行业结构学派相反,它认为战略管理过程的主要因素来自企业的内部环境,企业战略管理在于资源整合产生能力。一个企业的资源可分为三类:物质资本资源(Physical Capital Resource)、人力资本资源(Human Capital Resource)和组织资本资源(Organizational Capital Resource)。单项资源无法产生持续竞争优势。只有当生产设备和公司运行的其他因素有效地成为一个整体时,它才能成为战略相关资源。总的说来,正是通过一系列资源的组合和整合,形成了持续竞争优势。在制订战略行动时,内部环境比外部环境更重要,公司独特的资源和能力为战略提供了基础,应当注重制订战略所需资源的积累。

    上述两种学派的观点,在西方企业管理的实践中,都能证明其正确性。由此,对战略管理可界定为:根据企业外部环境和内部经营要素确定企业组织目标,保证目标的正确落实,并使企业使命最终得以实现的动态过程。

    战略管理理论认为,研究和实施战略管理的最好方法是采用适当的模式。战略管理模式所显示的战略管理过程,分为三个阶段:(1)战略制订。包括制订任务陈述,外部环境因素分析,内部环境因素分析,建立长期目标,评价和选择战略。(2)战略实施。包括确定年度目标,为战略实施制定相关政策,资源配置,确定与战略实施配套的组织结构及奖励制度。(3)战略评价。美国战略管理学家理查德·鲁梅特提出了可用于战略评价的四个标准:一致、协调、可行、优越。

    二、学习型组织理论

    彼得·圣吉(Peter M.Senge)于1990年出版了名为《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的著作,这本著作一出版立即引起了轰动。彼得·圣吉用全新的视野来考察人类群体危机最根本的症结所在,认为人们片面和局部的思考方式及由此所产生的行动,造成了目前切割而破碎的世界,为此需要突破线性思考的方式,排除个人及群体的学习障碍,重新就管理的价值观念、管理的方式方法进行革新。

    彼得·圣吉提出了学习型组织的五项修炼,认为这五项修炼是学习型组织的技能。

    第一项修炼:自我超越。自我超越的修炼是指学习不断深入,并加深个人的真正愿望,集中精力,培养耐心,并客观地观察现实。它是学习型组织的精神基础。自我超越需要不断认识自己,认识外界的变化,不断地赋予自己新的奋斗目标,并由此超越过去,超越自己,迎接未来。

    第二项修炼:改善心智模式。心智模式是指根深蒂固于每个人或组织之中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模式,它影响人或组织如何了解这个世界。个人与组织往往不了解自己的心智模式,故而对自己的一些行为无法认识和把握。第二项修炼就是要把镜子转向自己,先修炼自己的心智模式。

    第三项修炼:建立共同愿景。如果有一项理念,能够一直在组织中鼓舞人心,凝聚一群人,那么这个组织就有了一个共同的愿景,就能够长久不衰。如宝丽来公司的“立即摄影”,福特汽车公司的“提供大众公共运输”,苹果电脑公司的“提供大众强大的计算能力”等,都是为组织确立共同努力的愿景。

    第四项修炼:团体学习。团体学习的有效性不仅在于团体整体会产生出色的成果,而且其个别成员学习的速度也比其他人的学习速度快。团体学习的修炼是“深度汇谈”。“深度汇谈”是一个团体的所有成员提出心中的假设,从而实现真正一起思考的能力。“深度汇谈”的修炼也包括学习找出有碍学习的互动模式。

    第五项修炼:系统思考。组织与人类其他活动一样是一个系统,受到各种细微且息息相关的行动的牵连而彼此影响着,这种影响往往要经年累月才完全展现出来。我们作为群体的一部分,置身其中而想要看清整体的变化,非常困难。因此,第五项修炼,是要让人与组织形成系统观察、系统思考的能力,并以此来观察世界,从而决定我们正确的行动。

    三、企业流程再造理论

    从20世纪80年代初到9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包括日本)的经济发展经过短暂复苏后又纷纷跌进衰退和滞胀的泥潭,国际竞争已达白热化程度。另一方面,企业规模越来越大,组织结构臃肿,生产经营过程复杂,最终导致“大企业病”的产生并日益严重。

    1993年美国的迈克尔·哈默(Michael Hammer)和詹姆斯·钱皮(James Champy)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提出了企业再造理论(亦称为企业流程再造或业务流程再造),并于1994年出版了《企业再造》一书。该书一出版就引起了管理学界和企业界的高度重视,迅速流传开来。所谓企业再造,是指“根本重新思考,彻底翻新作业流程,以便在现今衡量表现的关键上,如成本、品质、服务和速度等,获得戏剧化的改善”。企业再造理论认为,由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Adam Smith)在其著作《国富论》(The Wealth of Nations)中创立的劳动分工论是建立在大量生产基础上的,而现在是“后工商业”时代,市场需求多变,企业不能再以量求胜,而是以质、以品种求胜。按劳动分工论组建起来的公司无法发挥高度的弹性和灵活性以及市场应变能力,因为社会大生产的发展,使劳动分工越来越精细,协作越来越紧密。相应地,企业行政管理结构和生产经营组织结构也越来越复杂,这样管理及生产经营成本不断上升,管理效率不断下降,企业应付市场挑战的能力越来越呆滞。所以要求“彻底抛弃亚当·斯密的劳动分工论,而面对市场需要,在拥有科技力量的状况下,去重新组织工作流程和组织机构”。在重组中,强调将过去分割开的工作按工作流程的内在规律,并在良好的企业文化基础上重新整合和恢复起来,通过水平和垂直压缩,合并工作,扁平组织,简化流程,提高效率,节约开支,从而达到企业减肥和增强竞争能力的作用。

    四、公司治理理论

    公司治理理论是研究公司治理结构的管理理论。关于公司治理的争论,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首先在美国兴起。

    公司治理,又称公司治理结构、法人治理结构,是现代企业制度中最重要的问题。狭义的公司治理结构是指在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的情况下,关于所有者和代理人之间的关系的制度安排,由股东大会、董事会、高层管理人员及监事会等组成。广义的公司治理结构是一种据以对公司进行管理和控制的体系。它明确规定了公司的各个参与者的责任和权利分布,诸如董事会、经理层、股东和其他利害相关者,并且清楚地说明了决策公司事务时所应遵循的规则和程序。同时,它还提供了一种结构,使之用以设置公司目标,也提供了达到这些目标和监控运营的手段。更广义的公司治理结构是企业所有权安排的具体化,企业所有权是公司治理结构的一个抽象概括。

    公司治理理论认为,公司制企业的本质特征是两权分离条件下的委托-代理关系。两权分离容易引发经理们的道德祸因与败德行为,即在最大限度地增进其自身效用时作出不利于他人的行为。公司治理理论的主要内容如下:

    1.公司治理结构的核心问题

    (1)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对应,均归属于股东;(2)削弱“内部人控制”,即公司由受所有者控制转变为受经营者控制,可采用接管、代理权竞争、大股东、竞标制度、财务结构、产品市场竞争、雇员参与管理、雇员持股计划等因素抑制“内部人控制”现象。

    2.公司治理结构的设计原则

    (1)股东权利;(2)对股东的平等待遇;(3)利害相关者在公司治理结构中的作用;(4)信息披露和透明度;(5)董事会的责任。

    3.公司治理模式的比较

    公司治理模式是关于公司的权力、利益和业务等在股东、经理层、董事会、监事会和公司其他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分配规则和调节方法。

    本章点评

    自从有了人类社会,就有了早期的管理实践活动,长期的实践经验的积累,形成了早期的管理思想。但把管理思想进行总结、提炼并系统化为管理理论则是在19世纪末才开始的。西方管理理论的发展经历了下面四个主要阶段:古典管理理论阶段、行为科学管理理论阶段、现代管理理论阶段和现代管理理论的新发展阶段。本章介绍了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和韦伯的行政组织理论等;还介绍了行为科学管理理论的产生及其主要内容,以及现代管理理论中渐趋成型的一系列管理理论体系(学派),并择其要点介绍了“管理科学”学派、“决策理论”学派、系统管理学派、经验主义学派和权变理论学派等的主要内容及其特征。最后,本章对最新的且具有较大影响的几种管理理论进行了介绍。

    复习思考

    1.管理理论的发展分为哪几个阶段?为什么这样划分?

    2.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的核心思想和主要内容是什么?为什么把泰罗称为“科学管理之父”?

    3.泰罗的科学管理与当今的我国企业管理有什么关系?试作说明。

    4.法约尔的14条管理原则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法约尔的管理思想与泰罗的管理思想有何差别?

    5.试述霍桑试验及其对管理实践与理论的贡献。

    6.行为科学理论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是什么?

    7.现代管理理论主要包括哪些学派?各学派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