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文稿网!

奇妙的“箱型基础”

范文之家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奇妙的“箱型基础”

    他们是2006年下本年上岛的。

    吴峥早就知道曹妃甸钢铁大厂项目是首钢搬迁的重头戏,却不知道环境如此恶劣。

    狂暴的海风从渤海湾辽阔的海面上扑过来,一马平川地直接袭击到工地上,把细沙漫卷起来,如同无数双手臂一样猛烈地摇撼着简易的临时办公用房,先是将吹起来的流沙灌在窗槽里,窗槽装满了,又流到地面上。裤兜一揭,嘴一张,满是沙子,就闭不上嘴了。一旦刮起大风,那就更麻烦了,会把整个工地的黄沙搅动起来,天昏地暗,混混沌沌,能见度很低,二十米开外根本看不清。

    这让他情不自禁地想起了当年的知青生活。七八个知青挤在一个大土坯炕上,因为天气太冷,都戴着帽子睡觉。冬天烧劈柴因为火太大,有一次居然把土炕烧裂了,把被子都烤糊了。尽管曹妃甸条件艰苦,但比起当年下乡当知青的艰苦生活来要好得多了。

    因为工地上没有住房,只好租居在距离曹妃甸三十多公里的唐海县城的首钢长白机械厂简易宾馆。每天早晨乘大轿车上岛,下午返回住处。通岛路上全是装运石料的重载卡车,来来往往,川流不息,因为只有一条公路,所以经常堵车,一堵就堵半夜。

    首钢京唐公司2250毫米热轧薄板生产线,年产轧钢五百五十万吨。主流程的基建面积有三万多平方米,加上辅助设施共有四万平方米,这是一个足有一华里长的规模庞大、气势宏伟的巨型厂房。

    过去他在鞍钢搞2150毫米热轧生产线的时候,不存在地基问题,因为是建立在土质结构相对稳定的陆地上,一般打到几十米深就会遇到坚硬的岩石,基础比较稳固。在曹妃甸就大不相同了,这里原来是一片波涛汹涌的潟湖区,靠人工和机械吹填成了一片陆地,地基深处是沉积多年的泥土层。在泥土层与地面之间全被海水浸泡着,沙水混合,极其松软,巨型厂房建在海上沙漠上,如同巨大的船只漂浮在海面上,每时每刻都面临着位移的危险。

    如何防止位移,是地基处理中的首要难题。

    不仅他没有遇到过,所有首钢人都没有遇到过。

    百年大计,质量第一啊!

    他们研究来研究去,最后决定采用打竖桩的办法来增加地基的稳固性。一共打了五千多根水泥混凝土桩,总共达七十多万方混凝土!每根打进地里六十多米深,围绕着长方形地基的周围,形成一种类似箱子一样的布局。

    他给这种布局起了一个独特的名字——“箱型基础”。

    曹妃甸地基深处第一层是沙子,第二层是泥土。在沙子和泥土之间相距十多米,用六十多米混凝土桩固定,完全可以使“箱型基础”在相对稳定的地基上固定下来。

    “箱型基础”固定下来了,厂房也开始建设。下一步,就等着安装设备了。

    他不放心。

    有人不以为然:“已经打了五千五百多根竖桩,每根六十米深,已经把基础牢牢固定了,还会发生位移?没事,安装设备不会有问题。”

    他还是不放心。

    陆地建设,地基深处一般应该出现第三层,也就是最稳固的岩层,但是这里全是大面积的沙土混合的海绵层。一旦海水涨潮或者大面积降雨,海绵层就会膨胀,“箱型基础”同样会乘着这种膨胀发生位移,造成厂房地基基础严重变形。

    他决定先仔细观测一段时间,再做决定。

    观察的地点位于厂房地基一侧深五十米的“旋流井”。

    “旋流井”,是轧钢必备的工艺设施。因为在轧钢的过程中会产生一些氧化铁皮,必须从“轧沟”集中到专门配置的井里,然后利用轧钢后剩下的冷却水在井壁作用下形成一种旋流,使氧化铁皮均匀分布,否则就会形成堆积。氧化铁皮用抓斗抓出后,水被抽走,通过净化处理,实现循环利用。

    他们要求每吨轧钢的水耗指标是八吨,所以大量水源必须循环利用。“旋流井”的井底是用五米厚的混凝土筑成的,直径三十七米。抽水以后,周围水位下降,沙子也随水流动;如果不抽水,井底是干的,那就说明“箱型基础”是稳固的。反之,说明“箱型基础”有位移的潜在危险。

    事实证明了他的预见。

    3月份,开始立第一座轧机牌坊时,意外果然发生了。

    他特意安排人每天都对“旋流井”进行观测,结果发现每天水位都有变化。

    这说明的确存在着位移的危险。

    他果断决定:“立即停止安装!必须等基础稳定后再干!”

    一等就是漫长的两个多月,直到6月份“旋流井”水位彻底干了,证明“箱型基础”彻底稳定了,才恢复设备安装。一旦复工就开始昼夜兼程,最后还是把工期抢回来了,按期完成了设备安装任务。

    2007年1月,岛上还是寒冷的冬天,他们就开始了紧张的施工。7月5日,岛上是酷热的夏天,他们开始浇筑第一车混凝土钢桩基础。2008年3月6日,岛上是初春时节,他们开始立下了第一座轧机牌坊。2008年12月10日,岛上又是寒冷的冬天,一次试车成功。

    远在北京工作的爱人,一直想到曹妃甸看看。过去因为没有住处,他没让来。2007年底,爱人冒着严寒专程来到工地。这时,一座高大的巨型厂房已经巍然屹立在渤海湾的北岸,成为海上钢城壮丽的一景。

    回忆起创业的日子,人们都有无尽的感慨。

    他叫王树森。1965年4月出生,河北省三河县人。1982年考取天津大学管理系基本建设管理专业。1986年毕业后分配到唐钢基建处工作,后来被抽调到首钢京唐公司担任热轧作业部副部长。

    他是2007年5月1日国际劳动节那天上岛的,感觉非常荒凉,连一棵草、一棵树都没有,是个不适宜人类居住的地方。他去过塔克拉玛干大沙漠,觉得这里就和那里差不多。风一吹,就把沙子刮得到处都是,堆在门外有半尺厚,门窗都被沙子塞满了,根本开不开。从施工现场回来,进板房,先倒兜。他们每个人都配个墨镜,不戴上墨镜就出不去。他除了戴墨镜还得戴风镜,里外两层。夏天在曹妃甸最怕打雷,因为现场非常空旷,雷电一落地把电线劈断了,造成整个工地停电。还会发生风暴潮。有一次,他们接到当地气象台发出的特大风暴潮橙色预警,怕海水漫上来,只好当即全部撤离。当时的施工条件非常恶劣,只有一条通岛公路,整个厂区还没有一条路,最高的建筑就是电线杆。他们2250毫米热轧生产线作业部,只有临时搭建的四间木板房。那时打桩的施工单位已经进来了,是首钢保定勘察院和来自石家庄的河北建筑勘察院,只搭起了几间简易的帐篷。6月的一天下午,一场大风把施工单位所有的帐篷都刮到大海里去了,接着就是暴风雨。住处没了,所有的人都跑到他们的木板房里来。那时2250毫米热轧薄板生产线工程还是一个长一公里、宽两千多米的大坑。厂区的道路都是新开辟出来的,坑坑洼洼的,很不好走。车一进来,就陷了进去,下面全是泥!打桩一直进行到2007年5月中旬。首建集团和第三冶金建设公司也开进来了!首建集团搭了几间彩钢房,建了一个小型生活区。6月中旬,就开始做地下基础,平均深十米。11月,穿插着竖厂房立柱。2008年1月,钢筋混凝土结构开始出地面。3月,上厂房大梁,开始安装设备,立第一架轧机牌坊。8月,整个厂房安装封闭。9月,部分设备开始试车。12月10日,出第一卷钢卷。在全国钢铁企业中,一共有四条2250毫米热轧板材生产线,一个是太钢,一个是邯钢,一个是鞍钢,再一个就是首钢京唐公司。论技术装备,这里是最好的!最薄可以轧制到一点二毫米……

    现在,让我们把时间定格在2008年12月10日热轧出卷这一天。

    正是严冬,凄厉的西伯利亚寒流狂袭着曹妃甸。然而,2250毫米热轧薄板生产线车间里,却荡漾着如火如荼的热浪。所有的工程技术人员都聚集在高空通道上,瞪大眼睛,屏住呼吸,密切地注视着正在进行试车的生产线上火红的钢板缓缓冲来……

    钢坯开始从加热炉出炉,进入辊道……

    钢坯开始通过RI粗轧机……

    热轧板开始奔向精轧区……

    热轧板开始通过精轧机……

    “出来啦!”

    “出来啦!”

    “真的出来啦!”

    …………

    16时06分,第一卷高品质热轧板卷轧制成功!

    欢呼!

    雀跃!

    也有很多人哭了。

    这是一种久违的喜悦,一种久违的激动啊!

    吴峥谈起首钢京唐公司2250毫米热轧薄板生产线,自豪之情溢于言表:“我活了五十多岁,要想享福,可以在鞍钢;如果想挣钱,可以在广东;我之所以到首钢京唐公司来,是想干点儿事。干就干好,这是我的追求!我非常满意自己的作品——首钢京唐公司热轧生产线在世界上是最先进的,集中了二十多项先进技术,不亚于宝钢所有的生产线,可以说武装到了牙齿!”

    朱继民回忆说:“搞钢铁的人都知道,作为中国的大型钢铁企业,如果不能生产出供现代装备制造业所需要的现代化板材,那是一种耻辱。首钢人最早从20世纪70年代就提出搞2160毫米热轧薄板生产线项目,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一直没能实现。现在首钢京唐公司这套2250毫米薄板热轧生产线是在2160毫米热轧生产线原有设备的基础上进行集成创新和自主创新研制出来的,使首钢人多年梦寐以求的理想得以实现。可以设身处地想一想,如果我在现场,也会热泪横流!”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