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文稿网!

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

范文之家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

    

    在当年的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中与路易十四的孙子争夺西班牙王位的奥地利查理大公,于1711年继承哥哥约瑟夫一世的皇位成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六世。但是这个查理六世一直没有儿子,他的兄弟也没有男性后代。根据当时奥地利的继承法,女性不能继承王位。查理既不想让自己这个欧洲最古老的王室到此终结,也不愿意家族的世袭领地像西班牙那样遭到分割。所以,查理六世未雨绸缪,于1720年颁布了一份“国事诏书”,规定所有奥地利的领地是永远不可分割的,如果他死后没有男嗣继承人,除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称号外——皇帝不能由女性担任,奥地利的王位由他的长女玛丽·特蕾萨继承。此后,德意志的诸侯和一些大国都陆续承认了“国事诏书”。

    可是,1740年,当仅23岁的玛丽·特蕾萨依照诏书的规定成为奥地利首位女大公时,诸侯和大国们就出尔反尔了。他们以为,玛丽·特蕾萨是一个年轻的女孩子,少不更事,软弱可欺,所以违背诺言,纷纷提出领土或王位要求。

    

玛丽·特雷莎(1717—1780)

    在这些背信弃义的人当中,萨克森选侯和巴伐利亚选侯提出了继承权的问题。这两个人分别娶了皇帝约瑟夫一世的长女和次女,也就是玛丽亚·特蕾萨的堂姐,虽然约瑟夫的女儿出嫁时都宣布放弃继承权,但是身为堂姐夫的两位选侯还是以继承权为借口,向年轻的姨妹发难。普鲁士国王腓特烈二世则提出,作为承认玛丽亚·特蕾萨继承权的补偿,奥地利将西里西亚割让给普鲁士。法国虽然没有什么具体的要求,但是对于削弱自己宿敌哈布斯堡家族的任何机会都不会放过。最后,一个由法国和普鲁士领头,有巴伐利亚、萨克森、西班牙和撒丁参加的反奥联盟形成了。

    玛丽亚·特蕾萨天生就具备帝王气派,她临危不惧,勇敢顽强,决心捍卫她的王位和奥地利领地的完整。她说:“虽然我是一个可怜的女王,但是有一颗男人的心。”她表示,自己无论遇到多大的阻力都不会后退。

    腓特烈二世在领土要求遭到女王的拒绝后,于1740年12月16日进军西里西亚,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爆发。继普鲁士之后,巴伐利亚与法国以及西班牙军队也加入战争。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与七年战争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看作是同一场战争。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埋下了七年战争的种子,而七年战争最后奠定了结局。

    必须得承认,腓特烈是一个不喜欢军事的军事天才。他的军事战略是典型的“先发制人”,这主要是由普鲁士较弱的国力以及处于欧洲中心的地理位置所决定的。因为敌人很容易迫使它两线或多线作战,也很容易进入到它的核心地区,所以,为避免被动,腓特烈二世经常在战争中采取主动攻势,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和七年战争都是以先发制人式的突然袭击开局的。

    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实际上是两场战争的合称,彼此的战场和争夺的目标完全不同。在欧洲大陆对垒的双方是得到英国支持的奥地利对得到法国支持的普鲁士、巴伐利亚、萨克森和西班牙等国。在海外,战争主要在英国、法国之间进行,战线从北美延伸到西印度群岛和印度。总的来说,海外英国取得了胜利,大陆法、普集团占了上风。但是,长期的战争消耗使各国都难以承受,都产生了和平愿望。1748年签署的《亚琛和约》其实是在双方出现财政困难、无力再战的情况下达成的一个妥协。虽然玛丽亚·特蕾萨的继承权得到承认,但是被迫把西里西亚割让给普鲁士。西里西亚是欧洲纺织工业中心,为德意志最为富庶的省份之一,后来为普鲁士提供了1/4岁入。

    显然,好强的女王决不会咽下这口恶气,她说:

    上帝的怜悯使我得以坚强,使我能够在他为我安排的布满荆棘、痛苦和泪水的道路上徘徊前进;就算战斗到最后,我宁可卖掉最后一条裙子,也绝不放弃西里西亚!

    而法国,又一次在海外的较量当中输给英国,虽然占领了奥地利的尼德兰,也被迫交出。奥地利要复仇,法国不甘心失败,所以,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并没有解决任何争执,《亚琛和约》注定了只是一个停战协定,无法带来长久的和平。

    尽管战争到1748年才正式结束,但挑起事端的普鲁士却从1745年就退出战争,对其他国家间的厮杀作壁上观。从此到1756年七年战争爆发,腓特烈二世赢得了10年的和平建设时期。

    腓特烈很清楚,自己夺取西里西亚后便成为报复的对象;而一旦玛丽亚·特蕾萨找到新的资源和同盟之后,便是自己倒霉之日。事实上,腓特烈虽然打赢了战争,但是与其他大国相比,普鲁士仍然是一个十分脆弱的国家。首先,它的领土是由碎片组合而成的。东部的东普鲁士被波兰王国所切断,西部的威斯特伐利亚行省中间隔着许多独立的德意志政治实体。领土的不连贯既带来了管理上的问题,也使其难以集中力量形成整体优势,在战争时期更容易遭到敌人的入侵和占领。其次,它是大国当中人口最少的。1756年,加上刚刚掠夺来的西里西亚,普鲁士人口一共也才有450万,此时英国的人口为800万,法国人口为1800万。再次,安全形势不容乐观。普鲁士人口最密集的西里西亚有半数是天主教徒,在情感上更亲近奥地利;柏林到萨克森边界仅仅70公里,而萨克森选侯是天主教的波兰国王奥古斯特三世,将腓特烈看成是一个不讲规则的土匪。

    为了改变这种脆弱、危险的处境,腓特烈整军经武,积极为下一场战争做准备。他把经济置于国家控制之下,以备战时之需;把收入的75%以上花在维持军队上,使父亲1740年留下的8万人军队到1756年扩充至15万人;他用严酷的惩罚训练军队,以养成士兵无条件服从的习惯。

    蓬皮杜夫人

    (1721~1764)

    法王路易十五的情妇,社交名媛。她凭借自己的才色,影响了路易十五的统治和法国的艺术。她兴建了埃弗勒宫,即今天法国总统府爱丽舍宫;资助出版了《百科全书》;在她的关心下,法国的文学艺术空前繁荣,伏尔泰的著名悲剧《唐克雷蒂》就是献给她的,她与另两位激进人士狄德罗和孟德斯鸠也过从甚密。据称她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而鼓动路易十五参加七年战争,前线的将军甚至收到她用眉笔画的作战图。七年战争失败后,蓬皮杜夫人因染上肺结核去世。伏尔泰称赞她“有一个缜密细腻的大脑和一颗充满正义的心灵”。

    至1750年代,普鲁士的外交形势日趋严峻,战争的脚步越来越近了。腓特烈与英国交好、缔结《白厅条约》(保证英王在德意志的汉诺威领土不受侵犯,并以武力“对付侵犯德意志领土完整的任何国家”)的举动大大触怒了与英国争夺海外殖民地的法国。而奥地利女王玛丽·特蕾萨从来也没有忘记卧薪尝胆,为了夺回西里西亚,惩罚骗子、强盗、普鲁士国王腓特烈二世,她的首相考尼茨亲王成功地联合俄国女沙皇伊丽莎白·彼得罗芙娜和法王路易十五。这样一来,到1756年七年战争爆发前夕,欧洲就发生了一场所谓的“外交革命”,即同盟关系的重新组合。这里不变的对立关系有两组:英国对法国,奥地利对普鲁士,上次战争是英奥结盟对法普,这次变成了英普结盟对法奥。为什么称“外交革命”?因为新的组合不仅颠覆了上一场战争的同盟关系,而且改变了法奥之间200多年的敌对和英奥之间近100年的合作,变化之大,有如一场革命。俄国加入到了奥地利一边。在对峙的两个阵营中,一方是英国和普鲁士,另一方面以法国为核心,包括奥地利、俄国、萨克森、西班牙和瑞典。至此,战争双方已经做好准备。

    奥地利、法国、俄罗斯三个欧洲强国首次站在同一个战壕上,而普鲁士则除了远在海外的英国,在大陆上没有一个盟友。眼见形势不妙,腓特烈二世再次先下手为强,于1756年8月29日进军萨克森,七年战争爆发。他声称,为了对付玛丽·特蕾萨、俄国伊丽莎白·彼得罗芙娜女皇、法国路易十五的情妇德·蓬帕杜尔夫人这三条裙子的阴谋,他不能坐以待毙。战争的先机就是要看谁先占领萨克森和夺占他的国库。

    从当时的情况看,形势对普鲁士极为不利,因为几乎整个欧洲大陆的国家都联合起来反对它,盟友英国显然不可能在欧洲投入太多的兵力,英国此刻的注意力正集中在海外。所以,腓特烈二世的第一枪打得多少有些令人意外,虽然这是奥地利考尼茨亲王最希望看到的,因为根据1756年5月1日的《凡尔赛协定》,除非普鲁士有明显的侵略行为,法国才会反普。现在,奥地利如愿以偿。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