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文稿网!

中国人民银行的货币政策中介目标

范文之家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中国人民银行的货币政策中介目标

    六、中国人民银行的货币政策中介目标

    在中国人民银行调控金融、调控经济的方式由直接调控向间接调控的转换过程中,其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目前,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主要有四个,即货币供应量指标、再贷款计划、信贷规模和利率指标。

    (一)货币供应量

    1995年,中国人民银行首次将货币供应量列为货币政策的控制目标之一,其具体操作指标是现金和存款准备金(M0和M1)。

    (1)现金控制。由于中国目前的信用经济尚处于初始阶段,信用形式及信用流通工具比较单一,货币乘数意义较小(即商业银行派生存款货币的能力不如西方国家的商业银行),现金在基础货币中占的比重较大,所以,中国人民银行的现金发行和管理使用指令性计划。由于现金的可控性较差,流通中现金的变化并不能完全反映一般货币流通的变化,因此还需要对其他指标进行监控。

    (2)货币供应量。中国人民银行对存款控制的重点是现金和活期存款(M1)。由于活期存款主要是企业在银行的结算账户存款和机关团体存款,是生产资料市场购买力的主要媒介手段,因此,单位活期存款水平的高低与生产资料价格水平密切相关,控制住M1,就能对消费物价和生产资料价格施加影响。随着间接调控机制的完善和调控手段的健全,中国人民银行已经把M2作为控制重点,这样有利于中长期货币政策的制定。

    (二)再贷款计划

    再贷款计划指的是中国人民银行对商业银行发放再贷款的计划规定额度。长期以来,再贷款计划是中国人民银行进行直接调节的一个主要中介目标,它操作起来具有直接、准确的特点,对商业银行的贷款能力和创造货币的能力有很大的影响。但是,这个手段十分僵硬,没有弹性。随着我国银行业自我约束能力的提高,伴随着1994年我国外汇体制的改革,外汇人民币占款的比重不断增加,再贷款在基础货币发行中的主渠道作用已经消失,中国人民银行不再将再贷款计划作为主要的中介目标。

    (三)信贷规模

    信贷规模是指中央银行对银行信贷经营能力进行数量的规定,它由中央银行根据各银行存款规模、国家经济发展需要、地区平衡等因素权衡,以指令性计划的方式下达。随着我国银行商业化进程的加快,自我约束能力的提高,银行间竞争的加剧,以及企业融资渠道的多元化,我国中央银行已将信贷规模由指令性计划改为指导性计划。

    (四)利率

    在我国计划经济时代,利率水平的变动不是直接由借贷资金的供求决定的,而是由中央银行的利率政策决定的,它不可能成为间接调节中有效的中介目标。自1998年以来,中国加大了利率体制改革的步伐,总体目标是实现利率市场化。具体来说,一是把货币市场金融工具的利率几乎完全放开,随着市场主体和交易的不断深化和完善,同业拆借利率和短期国库券利率等即将成为我国资金市场的基准利率;二是扩大了金融机构的定价权限。中国中央银行不断扩大商业银行存贷款利率波动的幅度,2005年则完全放开了商业银行贷款利率的上限和存款的下限。三是不断完善利率制度建设。中国利率市场化的进程很快,利率有望成为可选择的中介目标之一。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