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文稿网!

赤潮_海洋的灾难_海洋工程

范文之家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赤潮_海洋的灾难_海洋工程

赤潮_海洋的灾难_海洋工程

赤潮——海洋的灾难

赤潮又称“红潮”,有人也称它为“有害藻类”。近年来,随着它发生次数的增加,范围的扩大和危害的加重,人们对这位不速之客已不那么陌生。

赤潮是一些浮游生物在一定的条件下爆发性繁殖和密度过大引起海水变色的自然现象。多在近岸、内海、河口、港湾或有上升流的水域,特别是暖流海湾水域发生,一般晚春和早秋季节为多发期。目前赤潮已是一种全球性的海洋灾害。

如果只从颜色上称它为赤潮,其实并不确切。赤潮颜色是由占优势的浮游生物种类的色素决定的。蓝藻类束毛藻、夜光藻等生成的赤潮呈红色,因为这些藻类体内含有丰富的红色胡萝卜素;腰鞭毛虫类、硅藻等产生的赤潮为褐色;涡鞭毛藻和绿色毛藻引发的赤潮则是绿色。其他还有白色、黄色,甚至无色。赤潮只是各种色潮的统称,统称的由来可能与赤潮多为红色或近于红色有关。发生赤潮的海水常常有黏性和腥臭味,赤潮因此又称“厄水”,渔民则直呼为“臭水”。

开心问答

什么是赤潮?

人们发现赤潮由来已久,在我国古书和西方《圣经》中均有记载。《圣经》中这样描述赤潮:“河里的水都变成了血了,鱼都死光了,河里出现了一股腥臭,埃及人也不能喝水了。”732年日本记录了相模湾和伊豆内海发生的赤潮现象。1831-1836年,达尔文在“贝格尔”号航海记录中记述了智利海面由蓝藻类束毛藻引发的赤潮:“‘贝格尔’号有一天经过一片泥浆一样的海水,很像一条膨胀的河流。”赤潮是海洋污染的信号。在一些工业化国家的沿海海域,由于大量污水排入海洋中,尤其是含氮、磷较为丰富的污水,会导致海水养分过剩,从而促使一些浮游生物爆发性繁殖,以致引起海水变色,形成赤潮。

1982年,美国东海岸的赤潮导致在3200千米的沿岸海域禁止对贝类进行商业性捕捞。1987-1988年从新泽西州到佛罗里达州沿岸,有700头海豚死亡,科学家经过一年的调查,发现是赤潮毒素造成的。在美国,赤潮对海洋生态造成的影响要数1987年夏天在纽约萨福克一处海湾发生的最严重。该湾是有名的扇贝养殖区,这次赤潮造成的养殖损失高达18亿美元。而且由于赤潮生物大量繁殖,阻挡了光线,整个海底海草全部死亡,通常每年春、秋两季来湾内觅食的鳕鱼、鲭鱼,数量大大减少。()

我国近年来赤潮发生的频率也越来越高,地区也越来越广。

例如1977年天津大沽口一次原甲藻赤潮波及范围达560平方千米,持续20天之久,导致大量死鱼漂浮海面;1983年4月,广东大亚湾发生的赤潮就使附近的惠阳县渔业损失75吨,网箱养鱼死亡一吨。

1988年12月23日至26日,广东省大鹏湾盐田至南澳镇沿岸一带二十多千米长、2—3千米宽的海面上发生赤潮,海水变成了粉红色。沙渔涌码头附近,水面几乎全被赤潮生物覆盖。入夜,海面荧光闪烁,不时有死鱼漂浮海面,发出腥臭味。这次赤潮从23日开始,24日最严重,25日开始减弱,海水由粉红色逐渐变成乳白色胶质纤维团状,26日基本恢复正常。

赤潮的危害很大,尤其是对海洋渔业生产,因为赤潮会导致鱼、虾、贝、蟹类的大量死亡。以前人们认为鱼类死亡的原因是赤潮藻类大量繁殖和死亡分解时造成缺氧引起的。现在人们弄清楚了,赤潮藻类产生的毒素是鱼类致死的主要原因。

赤潮对人类也会造成很大的危害。这往往是因为人们误食了以赤潮藻类为食物的动物,如蛤蜊、扇贝等造成的。赤潮藻类产生的毒素是一种内毒素,当鱼或有壳水生物吃了这些藻类之后,并不对它们自己产生毒害,而是把毒素积累、储存起来,储存期可达几个月,而且毒性并不减弱。当人们吃了这些动物并积累了足够的毒素之后就会中毒。受害者会感到唇舌和手指麻木,不久就会侵袭到隔膜,死亡率达1%。

赤潮这一海洋污染的危险信号已经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特别是在我国沿海城市,工业的高速发展,一定要控制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排放量,努力做好污水的处理工作,以保持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保护好海洋水质,保护好海洋渔业资源。

答:赤潮是指水中浮游植物量增大,使海水变色的现象,颜色通常在暗红-茶色之间变化居多,赤潮不仅使鱼类(特别是无处逃难的养殖鱼)因鳃塞而致死,而且在某些赤潮发生时,生物体内的有毒物质经食物链被贝类富集,成为贝类中毒的原因。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