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文稿网!

“三纲六纪”的境界

范文之家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三纲六纪”的境界

    【国学笔记】

    ★人类自有社会以来,必然要有一种规则来维系,不然的话社会就会乱七八糟。现在马路上为什么要有交通警?为什么要有红绿灯?这就是一种规则,一种规章制度,要求大家都来遵守,这样社会生活才能进行。要是没有这些规则,社会生活就不能进行。

    ★中国哲学同外国哲学不同之处极多,其中最主要的差别之一就是,中国哲学喜欢谈论知行问题。我想按照知和行两个范畴,把中国文化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认识、理解、欣赏等,这属于知的范畴;另一部分是纲纪伦常、社会道德等,这属于行的范畴。这两部分合起来,形成了中国文化。在这两部分的后面存在着一个最为本质,最具有特征的、深义的中华文化。

    【品读大师】

    季老的老师陈寅恪先生曾经在《王观堂先生挽词·序》中写道:“吾中国文化之定义,具于《白虎通》三纲六纪之说,其意义为抽象理想最高之境,犹希腊柏拉图所谓idea者。”在陈寅恪先生看来,《白虎通》一书提到的“三纲六纪”是中国文化抽象理想的最高境界,就好比希腊的柏拉图提出的概念“idea”。

    季老对于这一观念十分赞同,并且进行了较为详细的阐述。首先,季老把中国文化划分为两个部分,即知的部分和行的部分。在行的方面产生影响的主要是儒家,而在知的方面起决定作用的则是佛道两家。而潜藏在二者背后的那个最具有中国特色的深义文化,就是“三纲六纪”等伦理道德方面的东西。

    为什么说“三纲六纪”等伦理道德是最本质的、最有深义的中国文化呢?季老举了佛教传入中国的例子来说明。原始佛教最根本的教义也有知和行两方面的内容,前者诸如无常、无我、苦等,后者诸如修行、膜拜、涅槃等。但是都完全没有伦理的色彩。然而佛教传入中国后,那些无父无君的主张与中国的“三纲六纪”完全对立,“在与中国文化的剧烈冲击中,佛教如果不能适应现实情况,必然不能在中国立定脚跟,于是佛教只能做出一些伪装,以求得生存。”

    由此可见伦理道德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和重要性。许多学者对此也深有感触。例如冯友兰先生曾说:“基督教文化重的是天,讲的是‘天学’;佛教讲的大部分是人死后的事,如地狱、轮回等,这是‘鬼学’;中国文化讲的是‘人学’,注重的是人。”梁漱溟先生则简明扼要地指出:“中国人把文化的重点放在人伦关系上,解决人与人之间怎样相处。”就连国外的学者也注意到了这一点。例如日本学者岩山三郎说:“西方人看重美,中国人看重品。西方人喜欢玫瑰,因为它看起来美,中国人喜欢兰竹,并不是因为它们看起来美,而是因为它们有品。它们是人格的象征,是某种精神的表现。这种看重品的美学思想,是中国精神价值的表现。”

    中国文化与世界上其他国家的文化必然存在一定的共性,但我们要关注的是它的特性。因此季老强调说:“中国文化的特性最明显地表现在它的伦理色彩,它所张扬的‘三纲六纪’,以及解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精神。”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