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文稿网!

四大徽班进京,京剧诞生

范文之家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四大徽班进京,京剧诞生

    

    京剧,一门高雅的传统艺术,精美绝伦、举世无双。国人把京剧称为国粹,国际上也将京剧看做是中国文化的代表之一。京剧产生发展至今已经有200多年的悠久历史,同我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一脉相承。

    与中国其他地方戏曲稍有不同的是,京剧姓“京”,却不是在北京土生土长的。不过,它的诞生与清代的乾隆皇帝有着非同寻常的关系——天子脚下,紫禁城内,它在皇帝的目光中悄然萌芽。

    公元1790年,清乾隆五十五年。这一年是乾隆皇帝(爱新觉罗·弘历)的80大寿,宫廷里忙着筹备一场盛宴,而戏曲则是这场盛宴的重中之重。因为乾隆喜欢听戏,尤其偏爱江南的戏曲,据说他每次南下巡视,都要请江南的各大戏班到场演出。所以在这场举足轻重的寿宴上,各个著名戏班进京祝寿,以悦龙颜,也是理所当然的了。万般挑选后,扬州的安徽籍盐商江鹤亭组织的、以著名戏曲艺人高朗亭为台柱的三庆徽班也拿到了一张“皇家专场演出”的“入场券”,从扬州奔赴紫禁城献艺。徽班是徽人的戏班,除了演唱徽戏(二黄、吹腔、拨子)外,也演唱昆腔、梆子以及其他的杂腔,因此,徽班并不完全就是徽戏。三庆徽班来自安庆,是以徽班合京、秦两腔而组成,故取名“三庆”。

    据记载,祝寿演出规模盛大,从西华门到西直门外高粱桥,每隔数十步设一戏台,南腔北调,四方之乐,群芳竞艳,绚丽之极。生旦净丑,唱念做打,或弦歌高唱,或抖扇舞衫,前面还没有下台,后面又已然开场,可谓群戏荟萃,众艺争胜。这一场规模宏大的盛宴下来,乾隆十分满意。

    在这场众芳集合的大舞台上,第一次进京的三庆徽班毫不逊色,崭露头角之后便非常引人瞩目。徽戏优美的曲调,通俗易懂的剧本,新颖而具有浓郁生活气息的演出不仅使得乾隆皇帝展颜,也赢得了北京老百姓的心。特别是三庆班的台柱高朗亭,这个安徽安庆的小伙子入京时才16岁,生平饰演旦角,擅长二黄腔,技艺精湛。时人在《目下看花记》里这样称赞他:“宛然巾帼,无分毫矫强。不必征歌,一颦一笑,一起一坐,描摹雌软神情,几乎化境。”祝寿结束后,三庆徽班没有马上离开京城,而是留了下来,这一留便踏下了京剧最初的足印。

    三庆班在紫禁城“火”了。如果说此前的北京剧坛是京腔、秦腔、昆曲等多种声腔剧种争胜并荣,那三庆的出现就开辟了“‘徽’主沉浮”的新时期,从此徽班稳坐“京都第一”的宝座,一举压倒昆腔、京腔、秦腔,出现了各大戏院争演徽戏的局面。而徽班在保持自身特色的基础上,也耳濡目染了京城的昆曲、弋阳腔、梆子腔等剧种的表演技艺,取长补短,充实自身。

    于是,原本准备折回的三庆班彻底打消了离开的念头,并让其他的徽戏班子也陆续前往紫禁城。此后的几年间,陆续又有十几个徽班进京,在逐渐融合的过程中,形成了今天我们耳熟能详的“四大徽班”——三庆、四喜、和春、春台。

    四大徽班各具特色,用当时的流行的话来说,就是“三庆的轴子,四喜的曲子,和春的把子,春台的孩子”。“三庆的轴子”意思是说三庆班擅长演有头有尾的整本大戏;“曲子”指昆曲,意思是说四喜班擅演昆腔剧目,故有“新排一曲桃花扇,到处哄传四喜班”的竹枝词;“把子”指武戏,意思是说和春班的武戏火炽,最受欢迎,多演《水浒》、《施公案》、《三国》等武戏;“孩子”指童伶,意思是说春台班的演员以青少年为主。

    至嘉庆初年,徽班在北京戏曲舞台上已取得主导地位,据《梦华琐簿》记载:“戏庄演剧必‘徽班’。戏园之大者,如‘广德楼’、‘广和楼’、‘三庆园’、‘庆乐园’,亦必以‘徽班’为主。下此则‘徽班’、‘小班’、‘西班’,相杂适均矣。”

    四大徽班各有特色,各专一长,雄踞了北京的剧坛,也正好形成了京剧艺术成长的温床,拉开了京剧产生的序幕,轰轰烈烈的“四大徽班进京”作为专门的历史事件,被写进了京剧艺术这本巨书的扉页。

    公元1820—1832年,清道光年间,随着湖北的汉调入京,又引起了北京戏曲界内的一次新的革新。当时,大批汉调演员入京,著名的有王洪贵、谭至道、余三胜等。因徽班阵容强大,汉戏难以单独成班与徽班抗衡,又由于徽、汉两个剧种在声腔、表演方面有血缘关系,所以汉调演员进京后大多搭徽班演出,有的还成为徽班的主演。这样,徽、汉合流,演变成一个新的剧种——京剧。其中不得不提的关键人物是程长庚——他把徽音、京音、楚音兼收并用,脱俗创新,卓然成家,承前启后,成为京剧的开山祖师。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四大徽班也几易台柱。在其他剧种的冲击下,四大徽班也开始面临解散的危局。影响最大,资格最老的三庆班在清光绪十六年(1890)解散,它在北京演出了整整100年。四喜班曾排演了孔尚任的名著《桃花扇》,也在光绪中期散去。春台班地位不次于三庆班,它解散于光绪二十六年(1900),是四大徽班中存续时间最长的。和春班,嘉庆八年(1803)在北京组建,至同治初年解散,存续了60年左右,是四大徽班中历史最短的。四大徽班解散后又曾有以“三庆”、“四喜”等为名组班者,为时都很短暂,并在宣统二年(1910)之前相继散去。

    徽班以进京祝寿开启了他们帝国京城的艺术之旅,最后也在京谢幕。徽班的历史虽然结束了,而脱胎于徽班的京剧最终成为享誉世界的艺术瑰宝,从某种意义上,这对于徽班来说,可谓得到了新生。

    链 接

    所谓“同光十三绝”,就是指徽班进京后由演唱徽调、昆腔衍变为京剧的13位奠基人,他们都是技艺非凡的表演艺术家。画家沈蓉圃参照了清朝中叶画师贺世魁所绘《京腔十三绝》戏曲人物画的形式,将这13位前辈的剧装扮相画在了一幅画面上,挂在北京前门廊房头条东口听诚一斋店铺里,传世之后,称为“同光十三绝”。

    画中绘老生4人:程长庚饰《群英会》之鲁肃,卢胜奎饰《战北原》之诸葛亮,张胜奎饰《一捧雪》之莫成,杨月楼饰《四郎探母》之杨延辉;武生1人:谭鑫培饰《恶虎村》之黄天霸;小生1人:徐小香饰《群英会》之周瑜;旦角4人:梅巧玲饰《雁门关》之萧太后,时小福饰《桑园会》之罗敷,余紫云饰《彩楼配》之王宝钏,朱莲芬饰《琴桃》之陈妙常;老旦1人:郝兰田饰《行路训子》之康氏;丑角2人:刘赶三饰《探亲家》之乡下妈妈,杨鸣玉饰《思志诚》之闵天亮。

    “同光十三绝”中均是当时各行当的代表人物。当时净角能称绝者不少,如何桂山、穆凤山、钱宝峰、金秀山等,但画中未绘入一人,据传因绘者不善勾画脸谱所致。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