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文稿网!

速胜论者自以为是

范文之家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速胜论者自以为是

    

    (引用之六十六)

    “自以为是”这个典故,也是出自《孟子·尽心下》第三十七章:

    (孟子)曰:“非之无举也,刺之无刺也。同乎流俗,合乎污世。居之似忠信,行之似廉洁,众皆悦之,自以为是,而不可与入尧、舜之道,故曰‘德之贼’也。”(《孟子·尽心下》第三十七章)

    孟子说:指责他却找不出什么缺点,责备他又没什么可责备的地方。他不过是同流合污。平时好像忠厚老实,处事也似乎方正廉洁,大家都喜欢他,他也自以为正确,但却与尧舜之道格格不入,所以说他是“德行的损害者”。

    这里的“自以为是”,意思是认为自己的观点和做法都正确,不接受他人意见,形容主观,不虚心。

    1938年5月,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一文中指出:

    然而速胜论者也是不对的。他们或则根本忘记了强弱这个矛盾,而单单记起了其他矛盾;或则对于中国的长处,夸大得离开了真实情况,变成另一种样子;或则拿一时一地的强弱现象代替了全体中的强弱现象,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而自以为是。总之,他们没有勇气承认敌强我弱这件事实。(《毛泽东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版,第458页)

    毛泽东在《论持久战》这篇文章的开头即说:“全世界人民都关心这个战争。身受战争灾难,为着自己民族的生存而奋斗的每一个中国人,无日不在渴望战争的胜利。然而战争的过程究竟会要怎么样?能胜利还是不能胜利?”中国的前途命运如何,一时成了人们关注的中心问题。

    为了回答这一敏感性的中心问题,1938年5月毛泽东写出了《论持久战》这篇宏论,他在论证中国抗日战争是持久战的同时,批驳了“亡国论”和“速胜论”。

    “速胜论”主要表现:一是在抗战初期,许多人有一种毫无根据的乐观倾向,他们把日本估计过低,甚至以为日本不能打到山西。这主要表现在共产党内。在抗日战争的头半年内,党内存在着一种轻敌的倾向,认为日本不值一打。其根据并不是因为他们感觉自己的力量很大,他们知道共产党领导的军队和民众的有组织的力量在当时还是很小的;而是因为国民党抗日了,他们感觉国民党有很大的力量,可以有效地打击日本。他们只看见国民党暂时抗日的一面,忘记了国民党反动和腐败的一面,因而造成了错误的估计。

    二是淞沪战争爆发后,有些人说:“只要打三个月,国际局势一定变化,苏联一定出兵,战争就可解决。”把抗战的前途主要地寄托在外国援助上面。这主要表现在国民党内。如国民党内的亲英、亲美派,一方面消极抗日,一方面又幻想依赖外援迅速地取胜。蒋介石国民党他们的抗战是被迫的。既已被迫抗战,他们就一心希望外国的迅速援助,他们既不相信自己的力量,更不相信人民的力量。

    针对这种“速胜论”和“亡国论”等论调,毛泽东在文章中指出:“抗战十个月以来,一切经验都证明这两种观点的不对:一种是中国必亡论,一种是中国速胜论。前者产生妥协倾向,后者产生轻敌倾向。他们看问题的方法都是主观的和片面的,一句话,非科学的。”

    毛泽东在文章中引用孟子“自以为是”一语,在于批评“速胜论”者的错误看法。“速胜论”者看问题要么夸大中国的长处,过于低估日本的力量;要么拿一时一地的强弱现象代替了全体中的强弱现象,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毛泽东批评速胜论者片面地看问题,一针见血地指出那些“速胜论”者的通病是:“他们没有勇气承认敌强我弱这件事实。他们常常抹杀这一点,因此抹杀了真理的一方面。他们又没有勇气承认自己长处之有限性,因而抹杀了真理的又一方面。由此犯出或大或小的错误来,这里也是主观性和片面性作怪。”进而指出其危害是:“勉强行去,败军亡国,结果和失败主义者没有两样。”

    实践证明毛泽东的论断是正确的。中国的抗战即没有速胜,也没有亡国。中国人民经过了艰苦卓绝的八年浴血奋战,终于赢得了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