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文稿网!

寻访西周甘棠树

范文之家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寻访西周甘棠树

    

    祝喜堂

    清代文学家、画家刘文瀚,任职岐山县令期间,于1845年春天,前往召公故地刘家原,目睹“老杆横枝”的西周甘棠树,春花怒放的壮美景象:雪堆般的万朵银花,摇曳开放,光华灼灼,清香漫溢。刘文瀚感慨万千,抚今思古,现场为甘棠树写真,为后人绘画出一幅栩栩如生的甘棠树的全景图,并写下了历史纪实名作《甘棠图记》。他写道:“夫由周以来,积三千余载,虽金石之物,莫不剥烂,而一树犹无恙,然耶!否耶!”时间流逝200多年之后,当我们再次拜读这段哲人的至理名言时,我们的心灵被它震撼了,震撼源于“一树犹无恙”的这棵甘棠树三千多年生命长青的奥秘!

    由此,我们多次深入寂静的召公故地刘家原,执意地寻访这棵已被人们淡忘过的沉默的甘棠树。也一步步从尘封的表层,走进曾被深深掩埋过的“历史矿层”,收获新的探索和发现……

    走进甘棠树

    刘家原位于岐山县城西南4公里处的大平原上,古称“树亭川”。一条雍水河(今横水河)像长长的碧玉飘带,从村北原下蜿蜒向东流过。

    北魏地理学家、文学家郦道元当年曾经徒步踏入这棵召公甘棠树下,他在《水经注》中写道:“雍水又东迳邵亭,世谓之树亭川。亭,故召公之采邑也。”如今,因甘棠树实名的这块召公圣地,改名为刘家原,召公亭已不复存在,给世人留下一个面目全非、迷离幻梦般的历史疑团,这棵西周甘棠树今在何方?因为只是一棵普通的树木,年长日久,即使岐山召公故地的人也逐渐对它淡忘了。我们几回回站在刘家原上,眺望大平原上纵横的田野、村庄周围密密的白杨树和桐树林,满目茫然,忧心忡忡。但我们并没有灰心,继续冒着严寒,在刘家原一带追寻这棵甘棠树的踪影。

    2002年11月,我们终于在刘家原村寻找到农民刘森。他被人们誉为“甘棠树的活历史”“一生义务护树人”。刘老现年86岁,脚腿有疾,行走不便,拄着双拐。但他却乐于充当我们的向导,欣喜地一瘸一拐带领我们,来到这棵西周甘棠树下。

    仰望这棵甘棠树,我们眼前突然一亮:它那么苍劲挺拔、枝繁叶茂,树干直径大约半米,树高20余米,在这寒冷的初冬时节,周围的杨树、桐树早已落叶飘零、黯然失色,而这棵甘棠树密密层层的绿叶,在凛冽的寒风吹刮下,不但没有脱落,还呈现出坚韧而持久的生命活力:叶片由绿转成橘红,它在阳光的映照下,浓荫深处,一抹金黄,向阳枝头,一片嫣红,劲风掠过,满树叶片飒飒飘展,翻飞舞动,闪烁着万点金斑,燃烧着火红的火焰。

    顷时,它那壮美的风姿,生命的光焰,也点亮了我们的身心和思绪,我们和刘森老人在树下流连忘返,话说古今,逐渐走入甘棠树三千年的历史隧道中,探索它那深深植入召公故土的根须和脉搏。倾听刘森这位纯粹来自民间百姓的访谈,比翻阅书本更能逼近甘棠树真实而鲜活的历史。

    刘森老人流畅地低声吟出三千年前《诗经》中的《甘棠》:

    蔽芾甘棠,勿翦勿伐,召伯所茇。

    蔽芾甘棠,勿翦勿败,召伯所憩。

    蔽芾甘棠,勿翦勿拜,召伯所说。

    ——《诗经·召南·甘棠》

    这时,我们又惊叹又佩服,如今这民歌还能经久不衰流传在民间,充分显示出甘棠树在民间的生命活力。随即,刘老引导我们转进甘棠树东北偏僻荒凉的墙角下,乱石蒿草地上有一块巨大的半截青石碑,据刘老讲:“碑身已被砸碎烧了石灰,现残留的碑头,上面刻着活泼泼的《甘棠》石雕画,现在没人知道它。”来到此地,我们亲自清洗了覆盖在碑头上的尘土和杂物,一副生动传神的古代石刻浮雕画清晰地重见天日了——碑头大约1米左右,碑厚30公分。雕刻着翻腾盘旋的蛟龙,片片鳞甲,层层突现。碑头的下面,是三方平行排列的精雕细刻的图画。左面一幅是一只凤凰在蓝天白云间展翅翱翔,中间一幅是召公坐在生机盎然的甘棠树下,为百姓“决狱政事”(《史记语》),从画面上两名平民的神情上不难看出,他们对召公发自内心的爱戴和亲情。在这幅石刻画面上,难能可贵的是召公真正的“平民”衣装、“平民”作风,召公没有丝毫身为西周王朝开国重臣高高在上的官场派头——召公在乡村田野上的甘棠树下,而不是在等级森严、大门难进的官府。他为百姓排忧解难,只为“不扰百姓”。

    召公“不扰百姓”的宗旨,正是保护百姓利益的前提。因此,这棵普通的甘棠树才值得活在天地之间,活在百姓心中。百姓发自内心的声音,唱出了不朽的《甘棠》。春秋时代的历史典籍《左传》说得好:百姓“思其人犹爱其树”,西汉司马迁在巨著《史记》中,不但为召公立传,还高度评价了召公“巡行乡邑”,在甘棠树下为民“决狱政事”的爱民政风,《史记》中这段记载,更证实了民歌《甘棠》一诗,源于历史的真实。

    热爱、保护甘棠树的民风,薪火般一代又一代地在中华大地上传承着,她犹如阳光雨露滋润着这棵西周甘棠树在三千年间“犹无恙”,在刘家原茁壮地生长着。

    风雨甘棠树

    刘家原村二组的老农民刘西,现年92岁,是刘森的儿时伙伴,也是位一生义务保护甘棠树的人。

    他对我们说:“清代宣统二年7月22日,生长了三千多年的甘棠树被日夜怒吼的狂风刮倒了,这是它第一次遭到的灾害。它被刮倒后,多亏当地人及时抢救,将它扶正,又用铁圈箍在树身,树又活过来了。”刘西老人说:“当时年代,他还没有出生,他长成小娃后,才听到上一辈的老人说到这个大事情。现在的甘棠树多亏刘森带人义务保护。”

    我们翻开《岐山县志》上的记载,证实了刘西老人关于甘棠树第一次被大风刮倒过的事实事件。刘西老人回忆道:

    八国联军攻占紫禁城后,慈禧太后逃到西安,清政府处于风雨飘摇之中。清廷在接到岐山县杏园村开明人士武敬亭有关“甘棠树”情况的奏折后,立即决定修建召公殿、保护甘棠树,并将这一宏伟工程委托当时岐山县教育局的刘耀先负责实施。刘耀先原籍刘家原村,号称“八贡”,享誉三秦。当时,清廷隆重出榜招考能工巧匠,榜文曰:“盖高要盖低,盖宽要盖窄。”这一项工程建筑难题。看似矛盾难解,实则统一和谐。经过公开审定,最终建筑蓝图和工匠确定了,随之,清廷立即拨下三千两白银,修造召公祠。宏伟的召公大殿的房基高达1.2米,五根描龙绘凤的巨柱无不烘托出殿宇的高大壮美,体现出当初建筑构图的合理设想。

    刘西老人说:召公大殿竣工之后,慈禧太后亲笔给大殿题写了巨大的匾牌,上书“甘棠遗爱”四个大字,题字上方,是一方清廷“光绪癸卯御赐”的金色大印。

    这块珍贵的匾牌,长约2米,现今保存在刘家原中学的图书室中。说起这块匾牌,还有一段鲜为人知的曲折故事。

    1967年,这块大匾牌随着召公祠被红卫兵捣毁而失踪了。当时,刘森老人忧心如焚、四处奔走,苦苦寻找这块大匾牌,为此,他整整寻找了27年。直到1994年,刘森老人才在一名教师的宿舍里,找到这块大匾牌。当时,那位教师把它当做床板在使用,并用铁钉钉在木架上,经过协商,刘森老人用自家的5块新床板,换回了这块留有几处钉眼的大匾牌。后来有人想以重金购买它,都被刘森老人断然拒绝。刘森老人对我们说:“我保存它,不是为我个人。我想总有一天,会把它挂在重新修好的召公大殿上。”

    话说回来,继续回到“风雨甘棠树”的正题上。

    1936年7月10日(即古历5月20日),一场特大暴风第二次把甘棠树刮倒了,一支国民党军队路过刘家原,目睹刮倒的甘棠树后,部队一位参谋长立即给中央政府发了加急电报,报告甘棠树的劫难,国民中央考试院院长戴季陶接到电讯后,认为这是“国粹夭折”,并设法抢救甘棠树。当即,戴季陶派一批专家,快速赶到刘家原,为甘棠树“会诊”,虽经尽心设法抢救,仍以无果告终。当时岐山县教育局的刘耀先发动刘家原村民,将倒地的甘棠树庞大的躯体,抬到召公大殿里,用木制支架把它支撑起来,还精心砌封窗户,以防偷盗抢劫。从此,作为“国粹”的甘棠树躯体完好无损地一直保留到1967年(“文革”中又被毁灭)。

    然而,1937年春天,出人意料的奇迹出现了,在前年被大风刮倒甘棠树的根址上生出一棵幼小的甘棠树苗。当年狂风刮倒了树干,却刮不断它深深生长的树根。刘家原的百姓欣喜若狂,他们在这棵小树的四周修筑了坚固的围墙,把它精心地一年又一年保护着。今日的甘棠树,树龄已达70年。它就是西周甘棠树的第二次再生,犹如历经“涅槃”之后的“凤凰”,迎着风风雨雨,吟唱着一支长青的《甘棠之歌》,响彻在召公故地上……

    喜忧甘棠树

    2006年春节,我们再次深入刘家原,徜徉在甘棠树下,与甘棠树一起默默忧思着、欣喜着……

    1998年,刘森老人带头捐资5000多元,各界人士捐资数万元,重新复制了《甘棠图》碑,这块石碑今日竖立在甘棠树下,修筑了护栏。提起这块《甘棠图》碑,还有一段值得记载的历史大事。1845年春天,著名文学家刘文瀚绘出《甘棠图》后,岐山县著名的“才子举人”武澄获知此事之后,即刻千方百计寻访《甘棠图》,历经2年他才寻找到精妙绝伦的《甘棠图》真迹,他独出心裁,把这幅甘棠图连同李文瀚的名作《甘棠图记》,全貌复制镌刻在一通锃亮的青石碑上,置立在周公庙召公大殿右侧。

    “甘棠遗爱”之民风,薪火相传创奇迹。在这块《甘棠图》碑存世53年后,即1900年,也就是慈禧太后为召公大殿亲笔题写匾牌的日子,武澄之侄武敬亭不仅参与创建召公大殿,又将家藏珍品李文瀚的《甘棠图》墨本,重新镌刻在一块石碑之上,竖立在甘棠树所在地的召公祠里。不料,这通举世瑰宝在“文革”时被砸毁了。我们在为它悲愤之时,欣喜地遇到了现时的刘森老人。在“文革”之后的20余年中,刘森老人设法寻找到这幅《甘棠图》墨本,又将它全貌复制镌制在崭新的石碑上,使它重见“天日”。我们有理由说,刘森老人的这一义举,值得载入中华民族文化史册,犹如汉代司马迁把这棵甘棠树写入“史家之绝唱”(鲁迅语)的《史记》,刘森老人义举的震撼波,超越了召公故地……

    1997年,中央电视台记者吕靓女士慕名赶赴刘家原采访刘森老人,与老人合影,为甘棠树录像,并向全国播放,甘棠树三月芬芳的花香、壮丽的风姿,久久荡漾在中华广阔的大地上。

    几十年来,刘森老人痴迷地寻找着、保护着现今残存的有关甘棠树的珍贵文物。目睹了保存在刘家原中学大院内3块巨大的抱鼓石,11个巨型青石柱础,从这批残留的鼓石纹上,我们依稀看到往日召公大殿宏伟的雄姿。可是,它在“文革”中又被捣毁了,这难道给世人留下的仅仅只是不痛不痒的回忆吗?

    更让我们忧思的,还是现今甘棠树的生存环境。刘森老人在2003年10月逝世,义务护树继承人刘杰等老人也已进入了晚年,我们在想,“甘棠遗爱”的良好风尚,是否还能继续代代相传……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