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文稿网!

科学心理学

范文之家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科学心理学

科学心理学_科学创造的心理学研究

    

    一、灵 感

    在40多年前的一天,我国杰出的科学家、地质力学创始人李四光家中的小狗正跟着小猫钻洞,但洞实在太小,小狗怎么也钻不进去,急得汪汪直叫。李四光的女儿跑来赶狗,李四光却笑着说:“你是否学学牛顿,在这个洞口旁边再开一个阿龙(狗名)可以通行的大一点的门呢?”李四光这么一提牛顿,却启发了自己,他一下子想起了反作用力,从而提出“地应力”这个概念(图1)。

    我国著名的生物学家朱洗,为了培养一种经济价值高的新蚕种,曾经选择了许多种蚕与印度的蓖麻蚕杂交,经过两年多的实验都没有得到满意的结果。可是一个夏天的晚上,一只樗蚕蛾扑火而来,在灯前翻腾。这个飞进实验室的不速之客使朱洗猛然想到樗蚕、蓖麻蚕是同属,怎么不可以用它们来杂交呢?经过实验后,果然获得了成功。

    上述这两件事就是科学心理学中称之为“灵感”的例证。在文学、艺术的创作中也有不少类似的情况。

    那么,灵感到底是怎么回事呢?灵感是创造性活动中的一种心理现象,即突然产生的、科学的新思想、新概念和新方法。它的产生说明了科学家的创造活动从“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境地进入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新境界。美国科学家普拉特和贝克曾经就灵感问题进行过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在他们所调查的科学家中,有33%的人常发生灵感,50%的人偶尔发生,17%的人没有发生灵感。

    灵感虽然是突发的,但它是长期创造性活动的必然结果。在灵感降临时,一个人的智力水平超出了创作者平时的智力水平。这是智力发展飞跃的标志,犹如瓜熟蒂落。宋人辛弃疾有一首词中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灯火阑珊处”犹如灵感的闪现,而“众里寻他千百度”就是灵感闪现的基础了。

    

图1 李四光的一次灵感发生于……

    虽然灵感是人们长期进行的创造性思考的产物,但灵感的闪现却常常发生在长期的、紧张的思维之后的暂时松弛状态,如散步、钓鱼、听音乐、赏花、赏月或与人讨论、交谈、争论的时候。阿基米德一次入浴,忽然有悟,跳起来就跑到街上狂呼:“我发现了!我发现了!”他发现了比重原理,即阿基米德原理。

    灵感的特点是什么?灵感在科学创造中的作用如何?灵感的心理与生理机制是怎样的?科学家如何捕捉灵感?这些问题都是属于科学心理学研究的范畴。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科学心理学是科学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其主要研究:①科学创造心理的规律,例如科学创造的心理过程、老中青科技工作者的创造心理特点、灵感问题、机遇问题等;②科技工作者的智力因素(例如观察力、记忆力、思维能力、想象力、操作能力等)和非智力因素(例如情绪、意志、兴趣、性格等)对科学创造的作用;③科技工作者的群体心理及其对科学创造的影响;④科技工作者的选择、培养与使用的心理学原则与方法。

    科学心理学对于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有什么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呢?一个科技工作者如掌握了科学创造心理规律,就能自觉地进行科学活动,提高科学创造的效率。而研究科技工作者的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与科学创造的关系,又对于开发科技工作者的智力,培养科技工作者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有积极的作用。研究科技工作者群体心理,有利于建立合理的科技工作者的群体结构,有助于建立科研工作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促进科技工作者齐心协力,联合攻关。一个科研管理者若能运用科学心理学中关于个体差异、量才使用、心理允许、竞赛心理、合作与友谊等心理学原则选拔与使用科技工作者,那么,他所管理的科研单位必能造成人才济济、硕果累累的兴旺状态。

    

图2 谁属创造力的高峰

    科学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其中主要包括作品分析法、谈话法、个案调查法、统计分析法、观察法、实验法等。如作品分析法,就是通过科技工作者的作品来研究他们的科学创造心理。科技工作者的作品如新产品、新工艺、技术上的发明、科学上的创造等都是科技工作者创造力的产物。它是反映科技工作者创造力最真实与最具体的材料。通过作品分析可以看出科技工作者的创造水平及其特点。在科学心理学的研究中,往往根据研究问题的性质采取不同的研究方法。一般采取综合的方法,或者以某种方法为主,其他方法为辅,或者交错使用几种方法。各种方法都有自己的长处,也各有其局限性。

    三、科学心理学在国外

    科学学是现代科学发展的产物,它始萌于20世纪20~30年代,在60年代得到迅速的发展。作为科学学一个分支的科学心理学,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受到重视。1935年,波兰科学家奥索夫斯基夫妇发表了题为《科学的科学》的论文,第一次系统地阐述了科学学的研究范围。他们论述了科学学研究的五个方面的问题,而科学心理学是其中第二个方面的问题。国外对科学心理学开展了很多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英国科学家贝弗里奇在他所著的《科学研究的艺术》一书中,用大量篇幅论述了科学心理学的内容;心理学家莱曼及其助手从一些化学家、物理学家、数学家、天文学家和发明家等的年龄与科学成就的关系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系统的研究;美国心理学家特尔曼着重研究了科学家的人格特征。

    四、起 步

    20世纪70年代后半期,科学学在我国也迅速地发展起来了,科学心理学的研究受到了重视。心理学工作者、科学管理工作者、自然辩证法工作者与其他方面的科技工作者都开始对科学心理学进行研究。其中,对科学创造的最佳年龄、科学创造的灵感、科学创造的机遇、科技工作者的智力开发、科技工作者的心理素质、选拔科学人才的心理学方法等问题研究较多,并取得了初步成果。我国科学心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密切结合我国科学界的实际情况和四个现代化对科技工作者及科学管理工作者提出的心理要求。

    五、老中青创造心理的特点

    创造心理的基本成分是创造性能力(即创造力),也就是独创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它主要包括创造性思维与创造性想象。

    老中青科技工作者的创造心理各不相同。青年科技工作者的创造心理特点是:处在创造心理的大觉醒时期,对科学创造充满憧憬;受传统的习惯势力束缚较少,敢想敢说敢做,不为权威名人所吓倒,有一种“初生牛犊不怕虎”的闯劲;创新意识很强,敢于标新立异,思想活跃,心灵手巧;在创造上已崭露头角,孕育着更大的创造性。

    中年科技工作者在创造心理上的最大特点是处于人生创造的高峰期。中国科学院曾对院内北京地区的1978~1979年获得重大成果一、二等奖的科技人员的年龄进行了调查。结果是:35岁以下的占2.8%;36~40岁的占24%;41~45岁的占40.7%;46~50岁的占23.5%;51~55岁的占4.5%;56~60岁的占2.8%;61岁以上的占1.7%(图2)。其中,出成果的“高峰”年龄是41~45岁。上海和天津两市1979年颁发的602项重大科技成果奖中,属于中年科技人员的成果占91.28%。

    老年科技工作者科研经验丰富,判断力比较准确,情绪稳定,善于指导科学方向。那种认为老年智力严重衰退、丧失创造力的想法,其实是一种误解。事实证明,不少老年人还具有较高的创造力。在科学史上,古今中外创造力旺盛的老年科学家也屡见不鲜。至于一些老年科学家创造性能力衰退的现象,主要是由于缺乏创造性动机、安于现状、不求上进、思想保守等因素造成的。因此,在一个科研集体中,老中青三代科技工作者,发挥各自的创造心理优势,人人扬长避短,就可以在一个研究群体中互补,为我国科技现代化做出更多的贡献。

    (《现代化》,1982年第10期)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