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文稿网!

2021国家级高新区排名

范文之家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2021国家级高新区排名

    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中国各地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依设立时批准机关的层级,分为多个级别。其中,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China National High-Tech Industrial Development Zone),全称为“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简称“国家高新区”或“国家级高新区”,属于国务院批准成立的国家级科技工业园区,特点是依托于智力密集和开放环境,依靠科技和经济实力,吸收和借鉴国外先进科技资源、资金和管理手段,通过优惠政策和各项改革措施,实现软硬环境的局部优化,最大限度地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而建立起来的集中区域。

    1991年3月6日,《国务院关于批准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有关政策规定的通知》正式发布,批准设立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等26家国家级高新区。1992年11月9日,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增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批复》,同意在苏州等25个城市建立国家级高新区。加上此前已设立的北京市新技术产业试验区,国内共有52家国家级高新区成立。

    国家设立高新区的目的是:建立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基地;加速成果转化和科技创新创业的示范区;深化改革和加快体制创新的试验区;实施科技兴贸战略和对外开放的展示区;培养、造就高新技术企业和企业家的学校;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辐射源。为了贯彻这一目的,在国家级高新区内还有一个“高技术”产业导向,重点发展以下技术领域的相关产业:电子与信息技术;生物工程和新医药技术;新材料及应用技术;先进制造技术;航空航天技术;海洋工程技术;核应用技术;新能源与高效节能技术;环境保护新技术;现代农业技术;其他在传统产业改造中应用的新工艺、新技术。

    高新区建设的过程反映了各级政府在中国特色环境下探索更新创造财富手段的努力。吕薇[3]的以下看法很有见地:在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那个时期,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还没有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在这样的背景下,建立高新区事实上并不是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更多的还是因为科技部门要努力为科研院所转制和科技人员融入企业开辟一片用武之地。同时,地方政府为了扩大开发区的范围,发展地方经济,对建设高新区表现出了高涨的热情,试图增加一片小“特区”。尤其是中西部省份,正好借此机会进行开发建设。在大环境仍存在许多体制障碍的情况下,高新区确实为高新技术企业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相对较好的小环境,土地供应和税收减免为兴办企业带来了巨大的实惠,一大批高技术企业得以发展与壮大。

    高新区建设的过程也体现了对创新规律认识的逐步深化。1995年5月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做出《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指出“必须依靠科技进步解决好产业结构不合理、技术水平落后、劳动生产率低、经济增长质量不高等问题……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切实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对于高新区,该文件指出:“国家高新区是培育和发展高技术产业的重要基地,国家视其项目给予优惠政策。要建立良好的运行和管理机制,区内企业要率先建立现代企业制度。”1998年8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该文件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基础上,认识到技术创新和产业化是解决“科技、经济两张皮”问题的关键,指出“现阶段要进一步加大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综合配套改革的力度,增强为各类企业转化高新技术成果提供服务的功能,营造吸引、凝聚优秀科技人员和经营管理者创新创业的良好环境,成为技术创新、科技成果产业化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重要基地,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发挥辐射和带动作用”。吕薇[4]认为,从这两个文件关于高新区的论述可以看出,国家决策层对高新区和高技术产业发展的认识有了深化,从“重点培育一批大企业”转向“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从强调“科技进步”转向“科技创新”,强调企业是创新的主体。

    在1991年和1992年集中批建两批国家级高新区之后,在2010年之前的18年中,国家高新区的数量保持相对稳定,仅增加了杨凌、宁波、泰州和湘潭等四家,所以中国国家级高新区的数量有52家和56家两种说法,是不同时间序列上的产物。

    国家级高新区经过十年左右时间的发展,规模不断扩大,发展势头超过了“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大学科技园区”,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2001年9月,时任科技部部长的徐冠华指出,国家级高新区经过十年创业,初步建立了适合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新型管理体制和市场推进机制,已经从初创期进入了以产业化、国际化为核心的壮大阶段,从依靠优惠政策转向自主科技创新,今后若干年将开始“二次创业”。2005年8月,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提出了高新区“四位一体”的精神目标,即高新区要“努力成为促进技术进步和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载体,成为带动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强大引擎,成为高新技术企业走出去参与国际竞争的服务平台,成为抢占世界高新技术产业制高点的前沿阵地”。

    2010年9月和11月,国务院先后两次批准广东东莞、江苏昆山等27家省级高新区升级为国家级高新区,至此,国家级高新区数量达到83家。

    国家级高新区经过近20年的发展,2010年83家国家高新区共有企业55 243家,年末从业人员960.3万人,营业总收入105 917.3亿元,工业增加值21 410.0亿元,工业总产值84 318.2亿元,净利润6 855.4亿元,上缴税额5 446.8亿元,出口创汇2 648.0亿美元。83家高新区的工业增加值占全国第二产业增加值11.5%,出口创汇占全国外贸出口额16.8%,园区生产总值(31 703.4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8.0%,有力的支撑了国民经济健康运行。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