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文稿网!

澶渊之盟的内容_澶渊之盟在哪里

范文之家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澶渊之盟的内容_澶渊之盟在哪里

    澶渊之盟的内容_澶渊之盟在哪里

    五代时,石敬瑭为做皇帝,向契丹称儿割地,拱手相送了燕云十六州的土地,使中原失去了屏障,由此埋下了战争的祸端。

    早在宋朝建立之前,契丹就已建国,国号辽。宋朝建国以后,每代皇帝都念念不忘要收复燕云十六州,宋太宗就曾两次大举攻辽。而辽朝则因为五代时周世宗曾夺走十六州的瀛州(今河北河间)和莫州(今河北任丘),故而以收复失地为名,不断南下。就这样,数十年来,宋辽战争不断。随着辽朝国力的增强,辽圣宗统和十七年(999)、十九年(1001)、二十年(1002)、二十一年(1003),辽军连续南下,宋军接连失败,令当时在位的宋真宗忧心忡忡。

    就在真宗一筹莫展之际,他正确的用人策略使形势出现了转机。北宋景德元年(1004)七月,宰相李沆亡故,宰相位空缺,真宗选中了毕士安。按照宋制,宰相一般由三个人担任,至少也要由两个人担任。于是,真宗就让毕士安再推荐一个人,毕士安便向真宗推荐了年轻有为、慷慨忠义的寇准。他对真宗说:“如今边境多事,需要的就是这种不计个人得失、敢想敢干的人。”其实真宗早就想用寇准,但又觉得他太年轻,所以想让毕士安这样年高有德之人扶持一把,如今毕士安一番话正合真宗的心意,于是毕士安和寇准被同时任命为宰相。()

    寇准十九岁中进士,早在宋太宗在位时就得到重用,可惜他嫉恶如仇过于刚直的性格终不为太宗所容,被贬为知州。这一次真宗重新起用他,可以说是找到了扭转宋军败势的良方。

    当寇准听说北部边境常有小股辽国士兵出没,便断定辽军要大举进攻,于是他告诉真宗要加紧练兵。果然不出寇准所料,闰九月十三日,辽圣宗、萧太后率大军倾国出动,气势汹汹开进宋朝边境,直抵黄河岸边的澶州(今河南濮阳),威胁宋朝都城开封。急报飞来,朝廷上下一片恐慌,真宗也是惊慌失措,唯有寇准镇定自若,一副胸有成竹的样子。寇准的镇定可不是装出来的,因为他很清楚,各要塞已有重兵把守,而辽军多年兴兵,国力已弱,此时又孤军深入,必败无疑。

    而参知政事王钦若则不同意他的观点,反驳说:“去年四月,辽军南下,我们的部署和现在相同,怎么就打败了呢?何况上次来的只是辽的大将,而这次辽圣宗、萧太后亲自率军,这怎么能取胜呢?”寇准不想与他争辩,只说了一句:“我自有我的主意。”真宗迫不及待地想知道寇准的妙计,当晚就把寇准召了来询问对策。寇准说:“以往我军失败,都是因为士气不足,此次,臣请陛下御驾亲征,将士们必然士气大增,还愁不胜吗?”这条妙计可是真宗万万没有想到的,他没有当即答应寇准,而是又召见了毕士安,问他寇准的想法是否可行。毕士安当然是举双手赞成,这促使真宗下定决心亲至澶州。

    这时,辽军与宋军已经开战了,寇准一方面调兵遣将部署兵力,另—方面为真宗御驾亲征积极作着准备。辽军不断攻城,宋军坚守城池,几次交锋,辽军没占到一点儿便宜,反而接连损兵折将。萧太后见到战事不顺十分烦恼。这时,有一人借机劝说萧太后与宋朝罢兵结好。萧太后身边怎么会有人劝她与宋朝结好呢?这人可不是辽人,而是宋朝的降将,名叫王继忠,他曾是高阳关副都部署,在一次与辽作战时,被辽将活捉。萧太后觉得他是个人才,便厚待于他,他也就成了萧太后的亲信。但王继忠毕竟是宋人,看到家乡父老惨遭屠杀,于心怎忍,于是便提出了议和的想法。此时的萧太后年事已高,连日鞍马劳顿,已令她心力交瘁,何况又难操胜券,还不如罢兵议和呢。所以,王继忠一提出议和,可谓正中下怀,萧太后即刻令他修书一封转呈真宗。

    真宗收到信后,先是怀疑对方议和是真是假,而后又提出要辽朝先派使者来求和,以避免他们提出割地的条件。而辽朝那边则提出要宋朝先派使者,双方各执己见,谈判还没开始就告吹了。

    在此后的一个月内,宋军捷报频传,萧太后再次提出议和。而此时的真宗却在宋军连胜之时决定由宋朝先派使者,拱手把主动权让给了辽朝。

    这时,真宗也已起程,向澶州进发。一路上,真宗胆战心惊,越临近澶州,离辽军也就越近,真宗开始后悔此行,再加上一些主张南下金陵避难的人的挑唆,真宗动摇了,心生返程的念头。但寇准等人力主继续向北进发,尽快赶到澶州。真宗无奈,只得前行。这一天,真宗在殿前都指挥使高琼的胁迫下,终于登上了澶州北城门楼,天子的黄龙旗在城门上迎风飘扬,城下的将士们群情振奋,山呼万岁。辽军见了这阵势,士气大减,而且在此之前,辽军的一员猛将萧挞凛被宋军射死,更使其锐气大挫。此时真宗似乎应乘胜退敌,但他还是希望议和以求暂安。

    真宗派出的使者曹利用几经周折终于到了辽军营寨,但双方各执一词,谈判无果。辽又派使者见真宗,真宗对于辽提出的归还二州的要求当然不答应。已经是宋朝的土地了,怎么可以再割让给辽朝?不过,对于给辽金帛,他倒是很慷慨,只要每年不超百万就行。但寇准却不这么想,本来他是主张一分也不给,一定要一举击败辽朝,以绝后患,但真宗却想尽快停战,哪怕是只换得数十年安宁,也心满意足。寇准虽然无法说服真宗,但他还是警告曹利用,岁币不许超过三十万。正是有了寇准这句话,曹利用到了辽营后,据理力争,毫不退让,先是坚决拒绝归还土地的要求,而后又紧守三十万大关,最终与辽达成了每年向辽纳绢二十万匹、银十万两,共计三十万两的协议。同时辽圣宗又提出与宋朝结为兄弟之国的建议,从此罢战息兵。随即,宋辽据此订立了盟约,这就是“澶渊之盟”。

    澶渊之盟使宋辽之争以一种和平的方式得到了解决,但岁币却如同一副枷锁,使宋朝一步步走向了被动,以至贻害无穷。但在澶渊之盟订立后的数十年间,宋辽边境安宁,百姓安居乐业,特别是中原与北部边疆的经济文化交流得到了加强,促进了民族融合。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