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文稿网!

自我效能感理论

范文之家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自我效能感理论

    五、自我效能感理论

    自我效能感是班杜拉最早提出的。它是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20世纪80年代以后,自我效能感理论得到了丰富和发展,也得到了大量实证研究的支持。

    班杜拉认为个人在目标追求的过程中面临一项特殊工作时,对该项特殊工作动机的强弱,取决于个人对其自我效能的评估。自我效能并非是对行为结果的预期,而是对自己有能力做某种行为的信任程度,它意味着个体是否确信自己可以成功地进行能带来某种可能结果的行为,而结果预期是个体对其行为可能带来的结果的一种期望。如学生知道注意听课就可以获得他所希望取得的好成绩,这是结果预期;如果学生感到自己有能力听懂教师所讲的内容,并且会认真听课,这就是效能预期。班杜拉认为,当个体确信自己有能力进行某一活动时,他就会产生高度的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水平高者倾向于选择富有挑战性的任务,遇到困难时勇于挑战困难,相信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一定能克服困难;在从事和进行活动时情绪饱满。因此,在个人获得了相应的知识、技能后,自我效能感就成为行为的决定因素。

    班杜拉等人的研究指出,自我效能感形成后,对人的行为将产生极为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决定人们对活动的选择及对该活动的坚持性。自我效能感高者倾向于选择富有挑战性的任务,在困难面前能坚持自己的行为,而自我效能感低者就相反。

    第二,影响人们在困难面前的态度。自我效能感高者敢于面对困难,富有自信心,相信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可以克服困难;而自我效能感低者在困难面前缺乏自信,畏首畏尾,不敢尝试。

    第三,影响新行为的获得和习得行为的表现。

    第四,影响活动时的情绪。自我效能感高者活动时信心十足,情绪饱满,而自我效能低者则充满恐惧和焦虑。

    班杜拉等人的研究还揭示了影响自我效能感形成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个人自身行为的成败经验。这一因素对自我效能感的影响最大。一般来说,成功的经验会提高个人的效能期望,反复失败则会使个人的效能期望降低。第二,替代经验。人们的许多效能期望是来源于观察他人的替代经验。这类经验是行为者通过观察示范者而获得的间接经验,它对自我效能感也具有重要影响。一个人看到与自己能力水平相当的示范者(榜样)在某项活动中取得了成功就会增强自我效能感,认为自己也有能力完成同样的任务;相反,看到与自己能力不相上下的榜样遭遇了失败,就会降低自我效能感,觉得自己取得成功的可能性也很小。第三,言语劝说。在影响自我效能感的各种因素中,言语劝说因其简便有效而得到广泛的应用,但由于它缺乏经验基础,所形成的自我效能感不是十分牢固。第四,情绪唤醒。班杜拉在“去敏感性”的研究中发现情绪唤醒也是影响自我效能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高水平的唤醒使成绩降低而影响自我效能感,只有当人们不为厌恶刺激所困扰时,更可能期望成功。

    自我效能感理论不仅指出结果预期会对人的行为发生重要影响,而且强调效能预期(自我效能感)在调节人的行为上具有更重要的作用,它克服了传统心理学重行轻欲、重知轻情的倾向,把个体的需要、认知和情感结合起来研究人们行为的动机,具有较大的科学价值。

    专栏阅读

    自我效能感与自我调控学习

    通过使用目标设定、自我监控、自我评价和策略使用等自我调控的学习,自我效能感的提高可以有效地促进学习者的学习。研究表明:学生越是能准确判断自己的能力,他们所选定的目标就越具有挑战性。在高中进行的一项社会调查中发现,将自我效能感与学期初所设定的个人目标联合起来预测学期末的学业成绩时,预测的准确性提高了31%。与此相似,将自我效能感与个人目标设定联合起来,其对大学生期末写作课的成绩的预测准确性也提高了35%。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