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文稿网!

广学会大楼

范文之家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广学会大楼

    广学会大楼Christian Literature Society Building

    128 Huqiu Rd.. Designed by L.E. Hudec. Completed in 1932. Reinforced concrete structure.

    地点:虎丘路128号

    上海市优秀近代建筑保护单位

    上海市第一批登记不可移动文物

    现在使用单位:不详

    19世纪七八十年代基督教各教会在上海和外地大中城市办了许多学校,大、中、小学都有。那时外国人办学有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缺少教科书和其他有关教材,英文书还可以到英、美等国去购买,而中文书则非得自行编印不可,于是1877年传教士大会成立了学校教科书委办会,英国人韦廉臣主持其事,他得到故乡苏格兰格拉斯哥圣教会支持,获得了一笔款项,事业有了进展,不久,就有一个问题产生,即仅仅编印教科书范围太狭窄,于是韦廉臣就扩大业务,成立了一个出版机构——同文书会,曾请海关总税务司赫德任董事。1890年韦廉臣去世,由山西浸礼会差会传教士李提摩太任总干事,1894年将中文名改为广学会,英文名不改,简写为C.L.S.。

    广学会最初在熙华德路(今长治路)租屋办公,后迁至江西路、蓬路(今塘沽路)等处。1905年在河南路设发行所。1908年又在窦乐安路(今多伦路)造三层楼房。至1932年在博物院路(今虎丘路)兰心戏院原址建造了九层的广学会大楼。

    在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兴起之前的清末民初,广学会书局是中国最大的出版机构。李提摩太主持广学会25年,关于其宗旨,他有这么一句话:“要感化中国,没有比文字宣传见效更快的方法了。”其出版物除教科书外,还有《泰西新史提要》、《中东战纪本末》、《万国通史》、《格物探源》等,当时中国人热衷于学习西方,这些书都有一定的销路。

    img41

    

    广学会大楼

    广学会还出版十余种刊物,影响最大的莫过于中文期刊《万国公报》,原为1868年创刊的《教会新报》,1874年改名。主编为传教士林乐知,中国人有沈毓桂、蔡尔康等名士,他们推广此刊物也费尽心思,有一年慈禧大寿,加开万寿恩科,广学会就在考场外分送《万国公报》三千册。后来八国联军进入北京,有教士闯进紫禁城,看到光绪的书桌上就放着《万国公报》(李提摩太曾是光绪的顾问)。

    广学会大楼于1930年动工,1932年落成,占地面积613平方米,建筑面积4089平方米,钢筋混凝土结构,外墙用深褐色面砖。由建筑设计大师邬达克设计,耗资银35万两,建筑材料和设备都来自国外。

    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我国最大的出版机构商务印书馆和中华书局兴起,广学会出版的教科书连教会学校也采用不多,宗教图书方面,青年协会书局等的出版物比较新颖,广学会渐衰,但由于其后台较有实力,尚能维持。太平洋战争时,迁到成都,日本投降后又回上海。1949年广学会的外籍人士纷纷回国,一切活动终告停止。

    1957年大楼为房管部门接管,长期为上海市文化体育用品进出口公司的办公场所。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