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文稿网!

β-内酰胺类(

范文之家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β-内酰胺类(

    

    是国际上受重视和最畅销的抗生素,我国近年来发展相当迅速,在临床上应用占有相当的位置,尤其危重患者更为多用。这类抗生素均具有β-内酰胺环的结构,这是它们发挥抗菌作用的关键部位,对细菌呈杀菌作用,故均为杀菌药。根据药物主核的不同,β-内酰胺分为下列几类:①青霉素类,基本结构为6-氨基青霉烷酸(6-Aminopenicillanic acid,6APA);②头孢菌素类及头霉菌素类,基本结构为7-氨基头孢烷酸(7-Amino-cephalosporanic acid,7ACA);③碳青霉烯类,基本结构为6APA环上S改为C,S移到侧链;④单环内酰胺类,仅含内酰胺单环;⑤β-内酰胺酶抑制药。

    1.青霉素类 青霉素是第一个用于临床的抗生素(1940年),它对革兰阳性菌、螺旋体、放线菌等均有良好的抗菌作用,属“窄谱”抗菌药。它对人体毒性极小,是革兰阳性菌感染时的首选药。然而,它也具有一定的缺点,如抗菌谱窄,金葡菌易产生耐药性;不耐酸,不能口服;可产生危险的过敏性休克等。新的半人工合成青霉素主要为克服青霉素缺点而研制的,但过敏问题仍未得到解决,新青霉素与原青霉素间仍有交叉过敏,只是休克发生率降低而已。现将较常用的新青霉素特点比较,见表1-1。

表1-1 常用新青霉素类特点的比较

    

    2.头孢菌素及头霉菌素类 头孢菌素及头霉菌素类的基本核是7-氨基头孢烷酸(7-ACA),如在7位上加入甲氧基,即为头霉菌素,对β-内酰胺酶的稳定性较多数一代头孢菌素强。

    (1)头孢菌素类:头孢菌素类抗菌作用强,对青霉素酶比较稳定,临床疗效高、毒性低,过敏反应较青霉素少见。因此,该类抗生素为临床医师及患者所乐用,新药也不断涌现,目前上市的头孢菌素类可分为3代,各有其特点。

    第1代头孢菌素的特点:①对革兰阳性菌包括耐青霉素G金葡菌有效;对阴性菌较差,对杆菌科细菌基本无效;②对各种β-内酰胺酶不稳定,远较第2、3代头孢菌素差;③对肾脏具有一定毒性,与氨基糖苷类或强利尿药合用时尤易发生。

    较常用的第1代头孢菌素有头孢噻吩、头孢氨苄、头孢唑啉及头孢拉定,各药主要特点见表1-2。

表1-2 常用第1代头孢菌素的比较

    

    第2代头孢菌素的特点:①对革兰阳性菌及革兰阴性菌(包括多数肠杆菌科)均有较强抗菌作用,但对铜绿假单胞菌无效;②对各种β-内酰胺酶比较稳定;③对肾脏毒性小。

    常用第2代头孢菌素有头孢孟多及头孢呋辛。头霉素类中的头孢西丁、头孢美唑的抗菌范围与第2代头孢菌素接近,故一并比较,见表1-3。

表1-3 第2代头孢菌素及头霉菌素类的比较

    

    第3代头孢菌素类特点:①对革兰阳性菌作用较第1代头孢菌素弱,但对革兰阴性菌包括铜绿假单胞菌及肠杆菌科均有较强的作用,对脆弱类杆菌作用弱;②对多数β-内酰胺酶更稳定;③有一定量渗入脑脊液中;④对肾脏基本无毒性。

    第3代头孢菌素包括:头孢噻肟、头孢唑肟、头孢甲肟、头孢哌酮、头孢他定、头孢曲松,国内尤以后3种常用。它们之间的比较,见表1-4。

表1-4 三种注射用第3代头孢菌素的比较

    

    口服头孢菌素:较常用的口服头孢菌素包括第1代的头孢氨苄、头孢羟氨、头孢拉定、头孢克洛,第2代的头孢呋辛酯(头孢呋肟酯)及第3代的头孢烯噻羧肟、头孢布丁等,头孢克洛及头孢他定已于前述,其他品种的抗菌作用及临床应用特点,见表1-5。

表1-5 口服头孢菌素的比较

    

    (2)其他β-内酰胺类抗生素: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