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文稿网!

两次典型的经济危机

范文之家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两次典型的经济危机

第五节 两次典型的经济危机

    自19世纪20年代开始,资本主义世界多次发生了以生产过剩为主要特征的经济危机。1825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作为资本主义世界第一次经济危机,是全面、完整了解经济危机的历史起点;1929—1933年资本主义第一次世界性经济危机,对整个资本主义世界打击最为严重,史称“大萧条”,是深刻理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经典材料。这里简要介绍比较这两次有代表性的经济危机。

    一、资本主义第一次经济危机

    1825年秋,英国爆发了第一次全国性的经济危机,危机历时七八个月,到1826年夏结束。这是资本主义历史上第一次出现的由生产过剩引发的经济危机,由此,揭开了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序幕。

    (一)经济危机背景

    19世纪20年代的英国经济,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局面。商品价格迅速上涨,利润源源不断变成英格兰银行的黄金储备。1819年为360万英镑,1820年为820万英镑,1821年为1120万英镑,1822年为1010万英镑,1823年为1270万英镑。从1821年到1825年,伦敦交易所共对欧洲和中南美洲国家发行了4897万英镑公债,而英格兰银行对国内私人贷款却急剧萎缩。这些公债转过来又成为对英国商品的购买力。英国输往中南美洲的棉纺织品从1824年的150万英镑,激增至1825年的395万英镑。出口猛增一方面刺激生产和投资迅速扩大,另一方面则导致原材料价格上涨,从而出现了供给严重超过需求的现象。1825年下半年,物价终于开始下跌,经济系统中蕴藏着经济危机的风险。

    (二)经济危机导火索——波耶斯铁路公司倒闭

    1824—1825年铁路是一个被人看好的项目,投机铁路盛行,英国境内一下子就出现20多家铁路公司,吸引了投资者的目光,当时股市的狂潮,创下19世纪英国股市的最高点,此时,一家名为波耶斯的殖民地公司,发行的公司债无法兑现,在无法偿还自己债务、资金不足的情况下倒闭,导致第一批铁路公司倒闭,并引发了股市崩盘及经济危机,史称“1825年恐慌”,消息一经传开,立即引起人们的极度恐慌。

    (三)经济危机爆发

    由于投资人的减少,大量的铁路公司纷纷倒闭,进而使在铁路公司项目中曾投巨资的银行,瞬间面临资金紧张的危机。7月,股票行情猛烈下跌,随着银行巨额投资的亏损,曾在银行存款的储户,因担心储蓄资金的安全,而大量向银行兑现,导致银行资金的进一步紧张。有的银行就不堪资金链的断裂而被迫破产。金属储备减少迫使英格兰银行紧缩放款,引起银行的破产。银行的破产又引起商人和工厂主的破产,危机波及了英国所有的主要工业部门。11月份,总部设在普利茅斯的威廉·埃尔福德爵士银行倒闭,紧随其后的是以实力雄厚而闻名的约克银行。到了12月份,同样著名的波尔·桑顿银行也宣告破产。大量银行的破产致使英国经济爆发全面危机,机器制造业、建筑业以及其他几乎所有的行业都遭到了危机的沉重打击。整个社会经济处于极度的恐慌和混乱之中。

    (四)经济危机影响

    1825年经济危机使英国的实体产业和虚拟产业遭到重创,波及了所有的产业和工人,英国经济元气大伤,这对资本家和英国国力都是一个沉重打击。

    1.纺织业

    这场危机使纺织工业设备开工率下降了一半,纺织机械如花边机的价格下跌了75%—80%,机器工业首次受到危机的严重袭击。棉花消耗量下降了近50%。棉布价格下跌59%,1824年与1826年相比,英国当时重要的出口产品棉布出口从3.45亿码降为2.67亿码,减少了23%。仅曼彻斯特一地的织造宽幅绸缎的织机开工台数就减少了3/5,亚麻纺织品的价格下跌30%—40%,纺织工人的工资下降10%,工厂大面积停工。

    2.工商业

    经济危机致使大量商品卖不出去,物价暴跌,大量工商企业破产。据统计,1825年10月至1826年10月,破产的工商企业达到3509家。生铁价格下降27%,咖啡价格下降39%。黑色冶金业降低了11%—12%。1826年兰开夏失业人数90000人,布拉克本11000人,约克15000人。奥耳德姆有一半居民在赤贫状态中挣扎。

    3.金融业

    据统计,到1826年初,股票跌价造成的损失约达1400万英镑,英国在外国公债上净损失达1000多万英镑。1825年底,著名的英格兰银行的黄金储备从1824年底的1070万镑降至120万镑,英国银行在1825年到1826年仅仅一年的时间里,破产数量就高达80家,当时英国最重要的英格兰银行也一度岌岌可危,幸经法国资助渡过危机。

    二、资本主义世界空前严重的全球性经济危机

    1929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出现了资本主义第一次全球性的经济危机,而此次危机的开端是由美国股票市场的崩溃以及由此开始的金融危机的“大萧条”引发的。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世界爆发的空前的大危机、史无前例的浩劫。1929年10月下旬,以美国纽约股票市场大崩盘为标志,爆发了一场资本主义世界规模的生产过剩危机。这是一场史无前例的经济和政治大危机,它很快向欧洲、北美、日本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蔓延,并波及许多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和地区,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这次危机前后持续四年,使整个资本主义世界损失价值2500亿美元,比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物质损失还多800亿美元,成为到目前为止资本主义世界最为严重的一次经济危机。

    (一)经济危机时代背景——柯立芝繁荣

    1920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首次经济危机。危机过后,美国经济在股票、债券等“经济泡沫”的影响下迅速增长,创造了资本主义经济史上的奇迹。美国制造业飞速发展经历了哈定、柯立芝和胡佛三届共和党总统执政的快速发展的10年。1921年的指数水平为67,而1929年该指数已经到了119点,制造业保持了超过6%的增长速度。新工厂的建设和新设备的投入使用,为制造业的加速发展打下了基础。福特汽车公司总裁亨利·福特的话形象地表达了当时工业界对技术进步和资本扩张的自信,“美国人现在可以得到他想要的任意款式、任意色彩的福特汽车”。人们对经济前景的自信更集中体现在股票市场。在股市最狂热的1929年夏,美国封闭式基金的价格远远超过其资产净值,比二战后封闭式基金平均水平高出60%,这意味着资产的价格远远高于资产的价值。与此同时,整个美国社会的价值观念都在发生变化。虽然清教徒传统的价值观念仍在农村中流行,但在城市中的主导道德观念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美国证券市场兴起投机狂潮,“谁想发财,就买股票”成为一句口头禅,人们像着了魔似的买股票,梦想着一夜之间成为百万富翁。发财致富成了人们最大的梦想,投机活动备受青睐,有组织的犯罪活动以及享乐之风盛行。相当一部分人终日沉醉于物质享乐之中,而精神生活则日益浮躁和粗鄙,以至于许多美国历史学家把这时的美国称为精神上的“饥饿时代”或“疯狂的20年代”,在这短短十年中,政治生活中道德水平的低下达到无以复加的地步。

    像任何一次金融危机一样,1929年的危机前同样是一片欣欣向荣。社会中涌动的暗流,像银行不良资产增加、社会财富分配不公、社会信用受到破坏、上市公司行为扭曲,都被节节攀升的股市和对幸福未来的预期冲得无踪无影。20世纪20年代的繁荣虽然造就了一个资本主义发展的黄金时期,但这一繁荣本身却潜伏着深刻的矛盾和危机。

    首先是美国农业长期处于不景气状态,农村购买力不足。1919年农场主的收入占全部国民收入的16%,而在1929年只占全部国民收入的8.8%,农场主纷纷破产。此时农民的人均收入只有全国平均收入的1/3左右。

    其次,是美国工业增长和社会财富的再分配极端不均衡。工业增长主要集中在一些新兴工业部门,而采矿、造船等老工业部门都开工不足,纺织、皮革等行业还出现了减产危机,大批工人因此而失业。这一时期兼并之风盛行,社会财富越来越集中在少数人手中。全美最大的16家财阀控制了整个国家国民生产总值的53%,全国1/3的国民收入被占人口5%的最富有者占有;另一方面,约60%的美国家庭的生活水平还挣扎在仅够温饱的每年2000美元水平上下,更为严重的是,有21%的家庭年收入不足1000美元。此外,国际收支中的潜在危机也加深了美国经济的潜在危机。美国日益增长的经济力和供应大大超过国内外有支付能力的需求。这一切都预示着一场大危机的到来。

    (二)金融危机爆发——黑色星期四

    1929年10月24日,在历经十年的大牛市后,开盘第一个小时内,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股票价格雪崩似的跌落,人们歇斯底里地甩卖股票,整个交易所大厅里回荡着绝望的叫喊声,这一天,纽约股票市场抛出1300万股,超出正常标准的100万股以下。这一天成为可怕的“黑色星期四”,疯狂的股票投机终于引发一场经济大灾难,并触发了美国经济危机。然而,这仅仅是灾难的开始,灾难性的市场崩溃形式已经不可阻挡。29日,交易所股价再度狂跌,一天之内1600多万股票被抛售,50种主要股票的平均价格下跌了近40%。成了最糟糕的一天,标志着经济大危机时期的开始。一夜之间,“繁荣”景象化为乌有,一个星期内,美国人在证券交易所内失去的财富达100亿美元,两个星期内,共有300亿美元的财富消失,这相当于美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总的开支。

    1929年11月2日,美国《商业及财政记事报》说:“本周发生了世界上从未有过的股票市场灾难。”美国钢铁大王许华勃说:“我害怕,每个人都害怕。”各地谣言四起,投资者情绪恐慌,愤怒的群众已向华尔街进攻,全面的金融危机接踵而至。由于美国的经济基础在过去十年股市扩张中受到严重伤害,可怕的连锁反应很快发生:疯狂挤兑,大批银行倒闭,企业破产,市场萧条,生产锐减,失业人数激增,人民生活水平骤降,农产品价格下跌,很多人濒临破产。一场空前规模的经济危机终于爆发,美国历史上的“大萧条”时期到来。经济危机随即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形成了前所未有的、持续最久的世界经济大危机。在整个大危机期间,引起了金融货币、信用和财政的全面危机。金融危机逐渐转化为全球性的经济危机,此后,美国及全球进入了长达十余年的经济衰退和“大萧条”时期。

    (三)经济危机对美国影响

    大危机期间,股指从1929年363最高点跌至1932年7月40.56点,才宣告见底,最大跌幅超过90%。1928年美国发行的有价证券共13亿美元,到1933年只有160万美元。1929—1933年美国破产的银行共10500家,占银行总数的49%。

    大危机期间,失业人数达到有史以来的创纪录水平,失业率高达24.9%。大危机使工业生产大幅度下降,企业倒闭,大量工人失业。1932年美国的工业生产总值与1929年相比,下降了46.2%。危机期间美国的机床制造业下降了80%,生铁下降了79.4%(倒退了37年),钢铁下降了75.8%(倒退了28年),汽车下降了74.6%,采煤量下降了40.9%。最严重时汽车的开工率只有5%,企业倒闭数在13万家以上。

    大危机期间,美国的农产品价格指数下降了56%,农民总收入下降了57%。农业生产力的严重过剩引起了生产力的大倒退和大破坏,许多农场手工劳动取代了机器操作,农田管理质量急剧下降,谷物、棉花等农作物烂在地里或被当作燃料,牛奶、咖啡等饮料被倒入江海,牲畜被宰杀。在大危机的打击下,国民收入大幅度下降,美国国民收入减少了54.69%。

    (四)经济危机蔓延

    这次大危机的明显特点是持续时间长、危害程度深、渗透各个领域、波及全世界很多国家,是一场影响深远的财政、信贷、外贸、工业和农业的全面危机;它不仅影响生产领域,而且波及分配、流通等领域的经济和政治全面危机。以往经济危机周期的过程,是由危机、萧条、复苏、繁荣相继组成的,这次在大危机的谷底结束后并未出现繁荣,而是持续萧条,到了1937年又发生了短暂的经济危机。

    就全世界来说,大危机期间,整个工业生产水平下降了40%以上。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的贸易额缩小到1919年前的水平。全失业和半失业工人总数在4500万人左右。各国间展开了激烈的贸易战、货币战和资源战。资本主义世界大货币体系四分五裂,国际支付和资本输出几乎停顿。世界性大危机不仅使工业生产大幅度下降,而且蔓延到所有的农业部门。1929—1933年经济危机发生的原因以及各国的对策,如图二所示:

    

    图二:1929—1933年经济危机发生的原因以及各国的对策

    1.德国的经济萧条

    美国“大萧条”使德国经济遭受了沉重的打击,1928年这种衰退变得更加严重,1932年德国经济下滑到谷底。德国的经济活动严重依赖外国资本,然而1929年随着美国股市的崩溃使得美国对德国的投资资金减少。德国银行业的结构问题,加剧了工业萧条中财政和银行的危机。工业萧条导致了随后的财政和银行危机,其根源是德国银行业的结构性问题。1929年,德国私人银行自身与外来资金的比例约为1∶10,而柏林的大银行达到1∶15。到1930年底,德国私人银行外国债务约为260亿—270亿帝国马克,其中约有一半为短期债务,柏林的大银行有40%到50%的存款为外国资金。帝国银行对外国债务的增长提出过警告,但是由于帝国银行没有执法手段,因而无法强制管理私人银行。1929年德国私营股份银行的现金存款和在帝国银行强迫存款额的比例仅为3.8%。1929年到1930年,美国股票市场的崩溃导致大量资金从德国抽回。1931年奥地利爆发银行危机,作为中欧最大的银行之一的维也纳贷款银行停止支付对德国的款项引起了德国国内外债权人竞相挤兑德国银行。由于德国银行严重依赖外国资金,挤兑导致银行面临倒闭。政府不得不动用财政资金来整顿这些濒临倒闭的银行。银行危机导致了在很大程度上依赖贷款的农业部门的危机。当时,德国农业部门负债很大:1928年底有2/5的东德农庄是负债的,其中许多农业的负债额达到了本身资产的200%到300%。经济萧条以及收入水平的下降降低了对农产品的需求,导致农产品价格的大幅下滑,冲击了农民家庭企业。与1925—1929年相比,1930—1932年间生产牛奶和蛋类的农户收入减少30%,生产肉类的农户收入减少25%。尽管政府采取提高进口税、限制进口、在公开市场上收购粮食等措施,但是农业部门的收入在1932—1933年间还是仅仅为1928—1929年的40%。由于银行危机导致的负债剧增以及农业品市场的萎缩,德国经济萧条期间,农户和贵族庄园大量破产。

    2.法国的萧条

    法国也经历了20世纪20年代的经济繁荣和快速发展,但是经济增长在1930—1932年间急剧下滑,1932—1936年间下滑有所缓和,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才开始缓慢复苏。法国在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衰退被认为是相对缓和的。失业在最严重的时期也没有超过100万,少于1930年劳动力总数的5%。生产的下降也相对缓和,从没有超过1929年在商业和制造业产出的20%。法国的“大萧条”并没有伴随着银行危机,其间只有一家较大的银行倒闭。从1931年开始,很多国家都开始实施货币贬值,英国于1931年,美国于1933年分别实施贬值的政策。而法国由于政治的原因反对贬值政策以及资本控制,虽然这导致黄金的流入和相对价格的增长,法国仍然坚持不贬值的政策。此外,1935—1936年间的法国政府贯彻严格的通缩政策。在1935年的法案中,政府减少了10%的公共支出。1936年6月,社会主义者莱昂·勃鲁姆成立了人民阵线政府。新的劳动力市场规则的提出引起了劳动力成本的大幅上升。政府强制实施工资契约的集体议价。每星期的工作时间从48小时下降到40小时,同时还确立了带薪休假、企业设立职工代表等制度。40小时工作的实施以及投资的降低使得法国在开始缓慢复苏,到1938年经济达到一战前的水平。

    3.日本“昭和经济危机”

    20世纪30年代的世界性经济危机中,日本作为当时的资本主义国家也未能幸免。30年代初日本爆发了经济危机,在日本现代史上通常被称为“昭和经济危机”。日本在一战“战争景气”的刺激下完成了由农业国向工业国、由入超国向出超国的转变。但是一战后,日本经济一直处于景气与危机交替出现的状态。1929年美国股票市场崩溃,世界性经济危机爆发。1930年7月,日本民政党决定解除黄金出口的禁令,以战前价格恢复日本的金本位制。同时,在国内提倡消费节约和购买国货,消减内需以降低物价、减少进口。这一政策的实施导致日本经济出现衰退迹象,股市和物价开始下跌,经济一片萧条。因而,在黄金解禁引起的国内萧条和世界性经济危机的影响下,日本经济陷入了严重的危机之中。“昭和经济危机”从1930年持续到1932年,对金融、工业、贸易、农业等多个行业都产生了冲击,使工业总产值下降了30%以上。与美国危机爆发时物价和产量都有所下降相比,日本的经济危机只是表现为物价的下跌,而产量却不受影响。这次危机首先从商品和股票的价格暴跌开始。1930年的批发物价比1929年下跌了18%,1931年与1929年相比则下跌30%以上。不同类别商品批发物价变动也很快,物价自1929年秋开始下跌,到1929年末下降更为明显。不同部门价格下滑情况有所不同。受到贸易影响最为严重的生丝、棉纱等行业以及受设备投资影响的金属制品行业、建材行业等产品的价格迅速下滑。而农产品价格则在1930年秋由于大丰收而急速下降。另一方面,股票价格的跌幅也大体相当,如果把1914年1月的股票价格指数设定为100,那么1930年6月股票价格指数跌至74,1931年9月进一步跌至69。同时受到冲击的还有进出口行业。日本是一个资源贫乏的国家,所以十分依赖国际贸易来获取原材料,并通过世界市场销售产品。而经济危机却沉重打击了进出口贸易。1929年的外贸总额为43.6亿日元,1930年降至30.1亿日元,1931年又降至23.8亿日元。进口额1931年比1929年下降44%,出口额下降47%。其中,农副产品如生丝的出口下滑得十分明显,对农民收入下降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日本政府为了应对经济萧条,促进产业的合理发展,于1930年2月和6月分别设立了临时产业审议会和临时产业合理局。以倡导购买国货、统一商品规格等措施大力促进造船业以及钢铁业的合并。随后,又制定了通过卡特尔强化产业自主规制的《重要产业统制法》。此外,还通过修改《重要出口产品工业组合法》促进了以棉纺为代表的中小企业的卡特尔化。政府为应对“昭和经济危机”而实施的政策成为之后国家干预经济的开端。这种倾向被称之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昭和经济危机在日本历史上成为自由主义经济政策向国家干预转变的转折点。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