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文稿网!

波普尔的证伪主义模式

范文之家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波普尔的证伪主义模式

波普尔的证伪主义模式_自然辩证法概论

    二、波普尔的证伪主义模式

    1963年,英国著名科学哲学家波普尔在《猜想与反驳:科学知识的增长》一书中突破归纳主义累积模式,提出了一个富有批判精神的科学发展理论。他认为科学发展是一个不断地证伪理论、推翻理论的过程,它不依赖于在观察基础上的归纳,而是通过“问题→假说→否证→新问题”的四段认识模式发展的。其中,猜想与反驳是科学发展过程中最基本的环节。

    1967年,他在《没有认识主体的认识论》一文中,进一步把科学知识的增长模式表述为著名的四段图式:P1→TT→EE→P2。其中,P1表示问题(problem),TT表示试探性理论(tentative theory),EE表示批判性检验、排除错误(elimination of error),P2表示新的问题(problem)。其具体过程是:

    第一阶段,提出科学问题。波普尔认为,科学始于问题,而不是始于观察,为什么呢?因为,观察渗透着理论,观察事实的陈述和观察事实的确证都必须借助于理论,所以,观察不是科学的起点,同时理论也不是科学的起点,因为理论是为了解决问题而提出的,只有问题才是科学的起点。传统的归纳主义者认为,科学始于观察,由观察得到感性认识和事实材料,然后通过归纳推理得到科学认识。波普尔否认归纳推理能得到科学认识,也否认科学始于观察。波普尔认为,观察都是带着问题,都有预定的观察范围和预期的观察结果,没有问题就无法观察。问题激发我们去观察,去实验、去发展科学,问题引出种种竞争的理论,所以问题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动力。那么科学问题从何而来呢?波普尔说,问题就是矛盾,新的观察事实与旧理论之间的矛盾,新理论与旧理论之间的矛盾,同一理论自身内部的矛盾,这些都会产生出科学问题。

    第二阶段,提出试探性理论。有了问题就要谋求解决问题,提出各种理论见解试图对问题给出合理的解释。波普尔否认科学理论是归纳出来的,那么理论来自何方呢?理论是猜想出来的。波普尔认为,在提出试探性理论时应当大胆地猜想,这种猜想可以不受已有理论的约束,也不受事实材料的约束,甚至可以近乎编造故事或神话。要充分发挥抽象思维,依靠灵感和直觉,才会有创造性的见解。传统的归纳主义者认为,开普勒行星运动三定律是由天文观测资料归纳出来的,波普尔则认为,从观测资料怎么也不可能归纳出椭圆轨道等概念,它是开普勒大胆设想的结果。开普勒还曾设想过其他形状的轨道,只因与观测结果不符而放弃。伽利略发现了自由落体定律,实际上他从不曾研究过真正的自由落体,自由落体仅是他的想象。由大胆猜想提出的各种试探性理论,当然有很多不科学的成分,因而应当对之仔细评价和筛选。在用观察和实验进行检验之前,首先要运用逻辑推理方法进行检验和评价,波普尔称之为“前验评价”。前验评价的方法是;从每个试探性理论推导出若干的推论,然后对这些推论进行分析比较。首先,看一个理论自身是否存在矛盾。如果从某个理论推导出了互相矛盾的推论,那就应当放弃它。其次,不具可证伪性的理论不是科学的理论,应当排除。再次,具有可证伪性的理论,如果已被已有的事实证伪,应当排除。最后,在具有可证伪性而又尚未被证伪的理论中,应选择可证伪性高的理论。通过了前验评价的试探性理论,其中仍可能有错误,甚至是整体性错误,需要进一步应用后验评价,排除错误。

    第三阶段,排除错误。即进行后验评价,就是从经得起前验评价的试探性理论中推导出预见性的推论,然后进行观察和实验,看结果是否与推论相符。这是波普尔证伪主义科学发展模式中关键性的一环,能通过后验评价者,才能被科学界承认。后验评价分为两步。首先,理论推断与观察和实验结果相矛盾者,理论将被排除,一致者理论将得到保留。波普尔否认理论能被观察和实验证实,他称那些得以保留的理论为得到确认的理论。其次,对同样一个问题,被确认的理论可能不止一个,应选择确认度高的理论。可证伪度越高的理论,通过后验评价得到的确认度也越高。

    第四阶段,提出新的科学问题。经过后验评价,有了得到确认的理论之后,原先的问题,即第一阶段中的P1,就暂时有了答案,在此基础上,科学发展又会提出新的问题P2,科学就是这样不断向前发展的。

    证伪度、确认度和逼真度是理解波普尔证伪主义发展模式的关键。“证伪”概念在波普尔的理论中处于核心地位,他不仅把它看作是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标准,更把它作为他的方法论基础。一个理论的证伪度就是它的经验内容或信息内容的容量,体现了该理论的可检验程度。理论的可证伪度越高,即它排斥、禁止的越多,它潜在的证伪者越多,给我们提供的关于世界的知识也就越多。容易被证伪的理论其可证伪度就高,不容易被证伪的理论其可证伪度就低;理论表述的内容越普遍,它所提供的信息量越大,可证伪度就越高;理论表述的内容越精确,它的可证伪度就高。从逻辑上看,一个好的理论,应当是可证伪度高的理论。

    可证伪度是理论评价的重要标准,但不是唯一标准,理论还必须接受经验的检验,这就涉及确认度的问题。确认度是对确认的量度,是指一个理论经受经验检验的程度。确认度的高低取决于理论的证伪度的高低。确认度与证伪度并不是一回事,证伪度高的理论其确认度并不一定高,即它可能很快就被实验证伪了。然而确认度高的理论必须有很高的证伪度。

    既然科学的发展就是不断证伪,那么是否存在客观真理以及我们能否认识客观真理?波普尔的回答是肯定的。在他看来,真理就是符合事实。科学理论所具有的这种逼近真理的性质就是“逼真性”,逼真性的程度就是“逼真度”。科学研究就是对真理的不断逼近,一个理论越进步,它就越符合事实,其逼真度就越高。

    知识链接

    波普尔对人类知识的划分

    1.第一类:常识。2.第二类:经验性知识。3.第三类:神话故事、传说。4.第四类:科学知识。5.第五类:哲学。6.第六类:艺术知识。7.第七类:宗教。

    波普尔证伪主义科学发展模式勾画了一幅科学知识在矛盾斗争中发展的图景,反映了20世纪科学革命中知识增长的动态特征,它包含有合理思想。第一,他把科学看成一个永不停息的动力学系统,强调科学发展是一个不断革命的过程,他反对逻辑实证主义仅仅对科学进行静态的逻辑分析,强调从动态角度来揭示科学知识增长的机制,从而在现代科学哲学的发展中开创了动态研究科学理论发展模式的先河。第二,他把“问题”看作科学发展的动力,认为“科学和知识的增长永远始于问题,终于问题——愈来愈深化的问题,愈来愈启发新问题的问题。”[2]问题是认识的起点,又是认识的终点,它推动着科学认识的发展。第三,他强调发挥思维的能动作用,主张在科学探索中要大胆猜测,反对狭义的经验主义。第四,他强调任何科学理论都可能包含错误,在真理与谬误这对矛盾中,把可错性提高到认识论的高度来分析,旨在强调一种革命的批判精神,使人们以科学的批判态度来对待现有的一切,这有助于克服思想僵化,促进科学进步。

    但是,波普尔的证伪主义模式也存在明显的缺点和错误。第一,他在强调科学通过批判、否定而前进,通过“不断革命”而发展的时候,却否认科学知识的继承和积累,否认科学发展包含着量变渐进的过程。第二,他强调猜想、想象、灵感在科学假说中的作用,不仅削弱了假说形成过程中的经验基础,而且忽视了对假说形成过程可能的逻辑性解释。尽管在对假说的验证中,他强调了经验的重要性。他说:“只有‘经验’才能帮助我们确定与事实有关陈述的真假。”[3]“理智的直觉和想象极端重要,但它们并不可靠……观察、推理甚至直觉和想象的最重要功能,是帮助我们批判考察那些大胆的猜想,我们凭借这些猜想探索未知。”[4]第三,他在反对归纳主义、推崇演绎法的同时,却片面地否定了归纳法的作用。第四,在证实和证伪的关系上,他认为证实是相对的,证伪是绝对的,忽视了在实践中两者的对称性和复杂性。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