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文稿网!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范文之家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一语,出自《论语·学而》第六章: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馀力,则以学文。”

    孔子说的大意是:“年轻人在家要孝顺父母,在外要敬爱兄长;要慎于说话而讲诚信,博爱大众而亲近有仁德的人。这样实行了还有余力,就用来学习文献知识。”

    这里孔子所说“弟子”,有两种意义:对于长辈来说,是指年幼之人、为人子者;对于师长来说,是指受业的门人、学生。这里当泛指前者而言。

    本章所反映的孔门论学,重在德行。孔子的这席话,说明在他眼里,道德和学问两者之间,道德是第一位的。

    在孔子看来,年轻人有了道德,在家孝父母、敬兄长,言语慎重而守信用,博爱众人而亲近仁人,要是这样实践还有余力,那就用来做你的学问。否则道德不修,学问再好,于人于己都是无益的。

    由于孔门十分注意弟子的道德伦理教育,这使儒学适应了当时的社会需要。这个道理,也启示人们,教育学生和教育子弟,德育和智育要摆放到各自恰当的位子。

    1913年春,20岁的毛泽东以优异的成绩考取湖南省立第四师范学校。这年年底,毛泽东在课堂笔记《讲堂录》中写道:

    古者为学,重在行事,故曰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毛泽东早期文稿》,湖南出版社1995年第2版,第586页)

    看来青年时代的毛泽东还是很欣赏孔子“重在行事”的教育思想和为学之道。这里的“行”,可对译为“躬行”“实践”。

    孔子告诫弟子先要躬行“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然后,“行有馀力,则以学文”。学文,即以读书为学,指学习文献方面的知识。整句意谓躬行重于学文。这反映了孔子重视行事,重视道德教育,而把文献知识的学习放在第二位的思想。

    孔子的这一辩证思想具有进步性。不仅受到毛泽东的赏识,也对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学生时代的毛泽东就反对死读书,读死书;是不赞成“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

    早在1912年,他先考取长沙省立第一中学。但他对这个学校并不满意,感到学校的课程太浅,内容太旧,且校规烦琐。在他从一位国文教师那里借读了《御批通鉴辑览》以后,觉得与其在这里读死书,不如自修更好。这样,他在该校只读半年就退了学,订了自修计划,每天到湖南省立图书馆去读书。在这里,毛泽东第一次看到一幅世界地图,世界之大让他惊叹!他也是在这里起步“走向世界”。他读了许多反映18、19世纪西方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和科学成就的书籍,半年的自修生活,让毛泽东大开眼界,获得了大量的新知识,这是“四书五经”等传统文化中都完全没有的全新的道理。他认为这半年极有价值。

    哲人说:凡有所学,皆成性格。《讲堂录》中这简明凝练的几句话,似乎在毛泽东的一生中,处处可以看到深刻的影响和烙印。“古者为学,重在行事”,毛泽东一生重实践,重行事,重实学;“行有馀力,则以学文”,毛泽东一生之行乃职业革命家的艰险斗争和繁忙工作,这使他“行”之后的“馀力”并不多,但是他抓紧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读过的书报,真可谓之海量。孔子说的这八个字,他是完全做到了。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