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文稿网!

血浆晶体渗透压对红细胞的作用

范文之家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血浆晶体渗透压对红细胞的作用

    (一)血液的比重

    正常成人血液的比重为1.050~1.060,其高低主要取决于红细胞数量的多少。血浆的比重为1.025~1.030,红细胞的比重为1.090~1.092,它们的值分别与血浆蛋白质、红细胞内血红蛋白的含量呈正相关。利用红细胞和血浆比重的差异,可以进行血细胞比容和红细胞沉降率的测定以及红细胞与血浆的分离。

    (二)血液的黏滞性

    血液的黏滞性是由血液中的血细胞、血浆蛋白等分子或颗粒之间的摩擦所致,是形成血流阻力的重要因素之一。血液的黏滞性为水的4~5倍,主要取决于红细胞的数量和它在血浆中的分布状态;血浆的黏滞性为水的1.6~2.4倍,主要取决于血浆蛋白的含量。严重贫血病人红细胞数量减少,其血液黏滞性下降;大面积烧伤患者,水分大量渗出血管,血液浓缩,所以血液黏滞性升高。当血流速度小于一定限度时,红细胞可叠连和聚集,血液黏滞性升高使血流阻力增加,影响循环功能的正常进行。

    (二)血浆pH值

    正常人血浆的pH值为7.35~7.45。血浆pH值能够保持相对恒定主要依赖于血液中的缓冲对的缓冲作用,以及肺、肾的排泄功能。血液中的缓冲对包括血浆缓冲对和红细胞缓冲对,血浆缓冲对中最重要的是NaHCO3/H2CO3;红细胞缓冲对中最重要的是KHb/HHb。pH<7.35时称为酸中毒,pH>7.45时称为碱中毒,酸中毒或碱中毒都会影响组织细胞的正常生理活动。

    (四)血浆渗透压

    1.渗透现象及渗透压 渗透现象是在半透膜隔开的两种不同浓度的溶液之间,水分子从低浓度溶液通过半透膜向高浓度溶液扩散的现象(因为半透膜只允许水通过,不允许溶质通过)。渗透现象(图3-3)也可以理解为高浓度溶液中含有较多的溶质颗粒,因而具有较高的吸引和保留水分子的能力,能够通过半透膜,将低浓度溶液中的水分子吸引过来。渗透压就是指溶液所具有的吸引和保留水分子的能力。其大小取决于溶质颗粒数目的多少,而与溶质的分子量、半径等特性无关。渗透压的基本单位是mol/L,其意义是如果一升溶液中含有6.023×1023个溶质颗粒,则产生的渗透压(吸引水分的力量)为mol/L。由于体液渗透压很小,故医学上通常用mmol/L作为单位来表示渗透压的大小。渗透压大,则吸引水分的力量强,反之,吸引水分的力量弱。

    图3-3 渗透现象和渗透压示意图

    2.血浆渗透压的组成 血浆中溶质的吸水力量称为血浆渗透压,包括血浆晶体渗透压和血浆胶体渗透压两部分,前者构成血浆渗透压的大部分,由血浆中的小分子晶体物质(主要是NaCl)形成,后者所占比例极小,由血浆中大分子的蛋白质(主要是白蛋白)形成。

    3.血浆渗透压的生理作用 由于细胞膜和毛细血管壁是具有不同通透性的半透膜,因此血浆晶体渗透压和胶体渗透压表现出不同的生理作用。

    (1)保持血浆晶体渗透压相对稳定是维持血细胞及其他组织细胞正常功能活动的重要条件。血浆中的大部分晶体物质不易通过细胞膜,而水分子能自由通过。在正常状态下,细胞内、外的渗透压基本相等,而且血浆的晶体渗透压保持相对稳定,水分子出入细胞的量保持动态平衡。以血浆的正常渗透压为标准,与血浆渗透压相等的溶液称为等渗溶液,其大小相当于0.9%NaCl(生理盐水)或5%葡萄糖溶液。高于血浆正常渗透压的溶液称为高渗溶液,低于血浆正常渗透压的溶液称为低渗溶液。红细胞在高渗溶液中因为失水而皱缩,在低渗溶液中则因吸水而膨胀(图3-4)。

    图3-4 晶体渗透压对红细胞的作用

    (2)血浆胶体渗透压是影响水分进出毛细血管的重要因素。毛细血管的通透性较大,小分子晶体物质很容易透过毛细血管壁,而胶体物质分子较大不能透过毛细血管壁。因此,只有血浆胶体渗透压能够控制血浆与组织液之间的水分交换。虽然血浆胶体渗透压较小,但对保持水分出入毛细血管以及水分在体内各组织的分布具有重要作用(图3-5)。

    图3-5 血浆晶体渗透压与胶体渗透压作用示意图

    链接> > >

    等渗溶液和等张溶液

    等渗溶液可使细胞保持正常形态和大小,但并非每种物质的等渗溶液都能使悬浮于其中的红细胞保持正常形态和大小,如1.9%尿素溶液与血浆等渗,但红细胞置于其中会立即破裂溶血。这是因为尿素能自由通过红细胞膜,导致红细胞内渗透压增高,水进入细胞,红细胞肿胀、破裂而发生溶血。临床上把能使悬浮于其中的红细胞保持正常形态和大小的溶液,称为等张溶液。因此,等张溶液就是由不能自由通过细胞膜的溶质所形成的等渗溶液,0.9%NaCl既是等渗溶液也是等张溶液;而1.9%尿素是等渗溶液,却不是等张溶液。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