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文稿网!

理性和知识的范围

范文之家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理性和知识的范围

    

    现代性哲学的典型形态是德国古典哲学。德国古典哲学的创始者是伊曼努尔·康德(Immanuel Kant,1724—1804)。在世上万物之中,有两个最根本的领域引起了康德的终身关注,一个是浩瀚无际的宇宙星空,一个是崇高至上的道德法则。而他的哲学主要的也是关于这两者的规律及其相互关系的系统探讨。康德因创立先验唯心主义而在人类思想发展史上占据了极其重要的地位。

    康德属于大器晚成的哲学家。1781年,《纯粹理性批判》第一版出版时,康德已经57岁。1783年,《任何一种未来形而上学导论》出版;1785年,《道德形而上学的原理》出版;1786年,《自然科学的形而上学原理》出版;1787年,《纯粹理性批判》第二版出版;1788年,《实践理性批判》出版;1790年,《判断力批判》出版。他接着发表了《只在理性限度之内的宗教》(1793),《道德形而上学》(1797)和政治哲学方面的两篇重要论文:“论一种普遍的说法:在理论上可以为真,但在实践上行不通”(1795)和“论永久和平”(1795)。1798年,他的最后一部著作《论官能》出版,康德已经74岁。[3]

    康德称自己的哲学为批判哲学。所谓“批判”指的是理性成为万物的唯一尺度,一切事物都必须接受理性的审查。并且这种批判进而成为理性的自我批判。我们一般称康德哲学为先验的主观唯心主义哲学。它主要由四部分所组成,即本体论上的二元论,认识论上的现象论和不可知论,伦理学上的自由意志论、善良意志论和自律论,以及美学上的非功利趣味论。

    康德在本体论上既承认有一个外在的客观的世界存在着,那个世界能够脱离人的主观性而存在,他称之为自在之物。但他又认为自在之物永远在人的视野之外,是人的认识能力所无法达到的。康德明确地划分了两个世界。一个是在人的主观的视野之外的世界,那个世界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那是一个除此之外没有任何规定的世界。另一个世界是在人的主观的视野范畴之内的世界。那个世界能够为主体所知。然而其形式、其规律是由人赋予的。因此,知识永远都只能是主观的知识、现象的知识。

    康德把真正的知识规定为普遍和必然知识。他同意唯理论者的观点,认为在自然科学中,如在物理学和数学中,存在着这样的知识。因此,他承认自然科学是能够成立的。他又同意经验论者的观点,认为真正的知识是关于现象的经验知识,而不是关于事物的本来面目的知识。因此,他承认超越于经验世界之外的,关于物自体的知识,即形而上学是不可能的。我们只能认识我们所经验到的知识。知识由两个环节所构成,一个是先天的先验形式,即理性所具有的整理知识的能力,一个是后天的经验材料。所以,康德承认有必然的普遍的知识。但是这种普遍性和必然性不是来自事物本身,不是来自事物的客观性,而是由主体,由理性赋予给事物的。所以,康德的知识是主观的知识。知识的内容来自经验,但是,知识的形式来自先验的认识能力。康德承认存在着自在之物,我们能够思考和想象自在之物,但是他否认我们能够认识自在之物。

    《未来形而上学导论》是《纯粹理性批判》的简写本。在这部著作中,康德对他面临的主要哲学问题,以往哲学流派,主要是经验论和唯理论的优缺点作了清晰的阐述。

    康德所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是:“科学的形而上学是否可能?”康德考察了当时已经成熟的且获得重大发展的物理学和数学。他论证了自然科学是可能的。但是,康德经过论证,归终证明,一种科学的形而上学仍然有待于被建立起来。

    我们在这里引用康德《未来形而上学导论》的“导言”和“前言”来展开有关讨论。在“导言”里,康德主要讨论了写作目的:“我的目的是要说服所有那些认为形而上学有研究价值的人,让他们相信把他们的工作暂停下来非常必要,把至今所做的一切东西都看做是没曾做过,并且首先提出‘像形而上学这种东西究竟是不是可能的’这一问题。”[4]康德提出了形而上学是不是科学的问题。康德一针见血地提出,在哲学领域里存在着各种弄虚作假和哗众取宠的人物。他说:“其他一切科学都不停在发展,而偏偏自命为智慧的化身、人人都来求教的这门学问却老是原地踏步不前,这似乎有些不近情理。同时,它的追随者们已经东零西散,自信有足够的能力在其他科学上发挥才能的人们谁也不愿意拿自己名誉在这上面冒风险。而一些不学无术的人在这上面却大言不惭地做出一种决定性的评论,这是因为在这个领域里,实在说来,人们还不掌握确实可靠的衡量标准用以区别什么是真知灼见,什么是无稽之谈。”[5]因此,提出一种科学的哲学观,或一种科学的形而上学是一项迫在眉睫的工作。

    在《导论》的“前言”,康德主要探讨了以下几个问题:

    1.关于形而上学的源泉

    康德认为,形而上学的知识不同于经验科学的知识。康德说:“形而上学知识这一概念本身就说明它不能是经验的。形而上学知识的原理不仅包括公理,也包括基本概念,因而一定不是来自经验的,因为它必须不是形而下的(物理学的)知识,而是形而上的知识,也就是经验以外的知识。这样一来,它就既不能根据作为真正物理学的源泉的外经验,也不能根据作为经验心理学的基础的内经验。所以它是先天的知识,或者说是出于纯粹理智和纯粹理性的知识。”[6]形而上学知识是“纯粹哲学知识”。

    2.关于先天综合判断的论述

    康德提出了真正的知识,即先天综合判断知识的可能性问题。康德认为,唯理论关注先天的演绎知识,关注知识的形式方面,但在知识的内容方面却缺乏创新;经验论关注后天的经验知识,关注知识的内容方面,但是在知识的普遍性和必然性方面缺乏说服力。前者为分析判断,后者为综合知识。两者各有优点和缺点。康德试图克服两者的缺点,综合两者的优点。于是他提出了“先天综合判断”命题。康德认为,先天综合判断是可能的,在数学和物理学领域里人们取得的科学进步实际上证明了它的存在。

    3.“形而上学究竟是可能的吗?”

    这是《导论》的总问题。康德现在面临的问题是,先天综合判断在哲学领域、在形而上学领域是否可能。康德最终证明形而上学是不可能的。我们的认识只能停留在经验的世界里、现象的世界里。我们不能获得绝对真理,关于本质的世界的知识是不可能的。康德否定了世界最终的可知性。他把这个领域留给了信仰,为宗教留下了地盘。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