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文稿网!

民间筐编技艺

范文之家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民间筐编技艺

民间筐编技艺_中国长白山文化

    第四节 民间筐编技艺

    满族特色的筐编艺术,在东北这块土地上绵延流传,在其历史进程中,与汉民族的筐编艺术,互相交融,得到长足发展。

    长白山丰富的森林资源为满族的筐编艺术提供了取之不尽的材料资源。

    用树皮编筐是长白山满族艺术的典型特色,可用于编筐的树皮主要出自白桦木和椴木。

    长白山区的筐编艺术,由于材料、用途、满族审美习俗的差异而形成了造型的不同、编结工艺的不同、大小的不同等差别,可谓丰富多彩。

    一、背筐

    背筐即能背的筐。背筐是山里人必备的生产生活用具,往往一家几口人就有几个背筐,按男、女、大人、小孩而筐的大小有别。同样是背筐,所用的编结材料多有不同,造型也有所区别。

    传统的树皮背筐用桦树皮编结,这是满族人创造的桦树皮文化的一部分。而如今在山里通用的树皮背筐,多用椴树皮,这是因为椴树皮更有韧性,并且采皮容易,编结方便。

    二、梁儿筐

    梁儿筐即有梁儿的筐,这种筐可挎,可以拐,可以提,可以挑,这些不同的使用方法都与筐梁儿有关。带梁儿的筐有许多种,这取决于用途的不同,筐的大小、筐的形状,编筐的材料也不相同,但共同之处都有筐梁儿。

    三、篓筐

    篓筐是从筐口儿至筐底较深的筐,是一种多为底儿大、肚儿大、口儿小的筐。这种筐没有梁儿,这些特点是由于篓筐的用途决定的。

    (一)席篓儿

    这是用苇篾编的篓筐。秋天,芦苇长成,取其秆,破开成扁片儿,刮去内瓤儿,即成苇篾,其编结工艺如同编席。也有的用高粱篾编结,其工艺同上。

    席篓儿工艺精细,表面光滑,美观大方,放置室内使用。可用来存放细软之物,如姑娘的手帕、头饰、袜子、花线等,也有的农妇用来存放鸭蛋。

    (二)鱼卧子

    鱼卧子,是山里人捕鱼的筐具,卧在水中,鱼、蛤蟆等进入筐内,只能进,不能出。

    捕鱼,有多种手段,除了用网,又创造了用鱼卧子捕鱼,就是在小河儿水浅又流急的哨口处,将编成的鱼卧子侧卧在河水中,筐口儿冲着上游,没在水中,筐两侧用石头挤压住,以免被水冲走,筐口儿的两侧用河石垒成“坝”,向前斜着延伸到河两岸,使河水的主流,只能从筐口儿流过。水中的鱼、蛙等顺湍急的流水进入鱼卧子里,因水急,进到筐里就出不来了。多是晚上下卧子,早晨去起卧子,一夜工夫,筐里装了许多鱼,杂以蛙类等。在通化县石湖一带见到的鱼卧子多是用杏条儿或紫穗槐条子、柳条儿编成,其造型独特。鱼卧子的编结工艺较为复杂,按团筐的技法打底儿,在筐腰身编结中强调有放有收的变化,水平较高的编结能手才能完成。

    (三)酒篓

    酒篓是典型的筐篓,是盛装白酒用的大容器。

    酒篓是用柳条编成的篓筐,其造型独特,底儿是长方形的,腰身向上逐渐扩展,呈上宽下窄,然后陡然收口,口是圆的。酒篓底长约60厘米,宽约40厘米,高约50厘米,口径约20厘米。酒篓能盛装白酒100斤左右。酒篓用杏条或柳条编结,因造型有方、圆、宽、窄等变化,所以对编结技术要求很高,难度很大,非老匠人莫属。编好的酒篓,里外两面要糊毛头纸,这是一种用麻布等纤维生产的纸,拉力好。然后往纸上涂猪血或牛血,晒干后再涂,连涂几遍,这时,酒篓就不漏了。纸糊在篓里面和外面,不能磨损,酒篓能使用多年。

    四、花筐

    这是一种编结工艺独特的筐,以紫穗槐条子、杏条为材料,筐底儿编法同团筐,条子不破开,在筐腰儿的中段条子斜穿编结,编出三角形,形成一圈花纹,故名花筐。编结花纹的目的,一是为了透气、通风,二是如此编结省工、省料。

    花筐多用来盛装个体较大的农副产品,如苞米棒子、土豆、萝卜、苹果、梨等。因透气好,在储存、运输过程中不会霉变,同时因省减了编筐材料而减轻了重量,也减少了运输费用。

    常见的花筐是圆桶状,有的上沿有两个耳子,便于提拿,底径约60厘米,高约70厘米。也有椭圆形的花筐,底儿约100厘米×60厘米,高约70厘米。还有一种小花筐儿,是扁的,上面有提梁,也叫小拎筐儿,十分别致、精巧,内盛细软或糖果之类,是农家室内的陈设之物。

    五、囤儿筐

    囤儿筐是一种容积大、承重大、不能移动的筐,是用来储存粮食的。

    囤儿筐一般都较大,为桶状,底径1至2米,高1米左右。囤儿筐多用粗壮的紫穗条子或二年生红杏条编成,编结技艺同团筐。

    还有用稻草编结囤儿筐的,编结方法同稻草编结鸡轱辘,其形状、大小略同条子编囤儿筐,储存作用也相同。草编囤儿筐多在远离山林的村屯农家编结与使用,因为在这里割取树条儿已是十分不易,而稻草却是取之不尽,是就地取材的体现。

    长白山区是满族文化的发祥地,筐编艺术就是其中的重要内容,长白山满族的筐编民间工艺,是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产生与发展的,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复杂的过程。

    首先是长白山筐编艺术在发展过程中受到了周边民族的影响,诸如朝鲜李朝的文化影响,特别是汉族文化的影响。

    来自中原的柳编技艺——麻绳勒编制品,如笸箩、簸箕等,受到长白山区满汉群众的喜爱,这些筐编制品密实、结实、实用、美观,所以广为流传。一些本地匠人、农民也学会了柳编技艺,这种柳编筐在长白山区的广泛使用还与柳编材料广泛分布有关,在长白山林海中,有数十种柳树,适于作柳编的柳条儿有十余种,可说漫山遍野、俯首可得。

    来自中原的竹编具,细密、精巧、耐用,却因长白山区没有竹生长,解决不了筐编竹材,因此未能立足。

    使用草苴材料的编结是长白山筐编艺术的重要部分,这里植被茂密,用于编筐的乌拉草、蒲草、芦苇等,都是长白山区独具特色又普遍生长的植物,得到了广泛的使用,诸如鸡轱辘、草囤等。

    清末以来,水稻的种植从朝鲜、日本传入东北,由于长白山区水源丰富,气候适宜,水稻产量高,所以水稻的种植面积逐渐扩大,成为中国重要的水稻种植区。

    随之而来,稻草成为随处可得的编结材料,同时稻草茎叶长、韧性好、色泽好,又稻草可常年保存,取用自如,所以在筐编中几乎取代了乌拉草、蒲草等材料,得到广泛应用。

    这种变异,是社会的进步、发展形成的,使长白山筐编艺术突破了原来的材料局限,变得更为丰富、更为实用了。

    还有,在树条材料中,杏条是长白山特有的、应用十分广泛的筐编材料,用杏条编结的筐,种类繁多,构成了长白山筐编艺术的主体。

    长白山筐编艺术的个性与满族及其先民的审美习俗、审美意识是相辅相成的。剽悍、粗放、豪爽的民族性格使筐编艺术产生了粗犷、朴拙的风格并得以绵延。

    《长白汇征录》在满族的生活器具方面写道:“东山(指长白山)无陶器,皆以木代,粗笨异常,不雕不凿,朴不而坚,依然鸿荒之世。”正是这民族个性,使长白山区的筐编艺术具有了独特的个性,保留了山林木文化的“本皮本色”,经过数百年的岁月,经过周边文化的冲击而不为所变,如背筐、拐筐、囤儿筐等,都依然保持传统的面貌。长白山区的筐编艺术以实用为根基,并经历了历史的考验。在满族先民生产、生活实践中产生的树皮背筐经受住了周边民族文化冲的洗礼,顽强地得以延续,至今不衰。这是因为山林生活的切实需要,树皮材料的广泛存在,自编自用的生产模式是树皮背筐生存的关键。是这独特的自然环境与切实需要创造了树皮背筐生存的关键。是这独特的自然环境与切实需要创造了树皮背筐艺术。

    一个民族和它的文化在历史的进程中绝不会是孤立的,它必将与周边的民族、周边的文化发生千丝万缕的联系,相互沟通、相互借鉴、相互融合,从而促进了本民族文化的发展,纯而又纯的文化、一成不变的文化是不存在的。

    长白山满族筐编艺术同样经历了这样一个进程,这是一个使民族文化不断向前发展的进程。由于长白山独特的地理环境,由于满族历史进程的独特经历,由于满族及其先人独特的民族个性、审美意识……使长白山满族山林文化的典型之作——筐编艺术以它鲜明的民族特色、地域特色屹立于民间艺术之林。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