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文稿网!

完整历法《太初历》

范文之家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完整历法《太初历》

    《太初历》是汉代实施的历法。它是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部完整统一、而且有明确文字记载的历法,在天文学发展历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汉成帝末年,由刘歆重编后改称“三统历”。

    《太初历》以正月为岁首,以没有中气的月份为闰月,使月份与季节配合得更合理;首次记录了五星运行的周期;把二十四节气第一次收入历法,这对于农业生产起了重要的指导作用。汉代初年沿用秦朝的历法《颛顼历》,以农历的十月为一年之始,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渐觉这种政治年度和人们习惯通用的春夏秋冬不合。

    古时改朝换代,新王朝常常重定正朔。公元前104年,司马迁和太中大夫公孙卿、壶遂等上书,提出废旧历改新的建议。司马迁提出三点理由:《颛顼历》在当时是进步的,现在却不能满足时代的要求了;《颛顼历》所采用的正朔、服色,不见得对,是不能适应汉代的政治需要的;用《颛顼历》计算出来的朔晦弦望和实际天象太多已不符合了。因此建议改为“正朔”。

    在这三条理由中,汉武帝认为第二条理由即政治上的需要是最为重要的。改历的目的就是借以说明汉王朝的政权是“受命于天”的。汉武帝不是单纯地把它看做科学上的技术问题,而是关系到巩固政权的大事。

    司马迁等人的建议,促成了我国历法的大转折。汉武帝征求了御史大夫倪宽的意见之后,诏令司马迁等议造汉历,开始了在全国统一历法的工作。于是,一场专家和人民合作改革历法的行动开始展开。汉武帝征募民间天文学家20余人参加,包括历官邓平、酒泉郡侯宜君、方士唐都和巴郡的天文学家落下闳等人。

    我国古代制历必先测天,历法的优劣需由天文观测来判定的原则。当时人们对于天象观测和天文知识,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这为修改历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司马迁等人算出,公元前104年农历的十一月初一恰好是甲子日,又恰交冬至节气,是制定新历一个难逢的机会。这种测天制历的做法,这对后代历法的制定产生十分深远的影响。

    接着,他们又从制造仪器、进行实测和计算,到审核比较,最后一直认为在大家准备的18份历法方案中,邓平、落下闳等人所造的八十一分律历,尤为精密。

    在司马迁的推荐下,汉武帝识金明裁,便诏令司马迁用邓平、落下闳等人所造八十一分律历,罢去其他与此相疏远的17家,并将元封七年改为太初元年,规定以十二月底为太初元年终,以后每年都从孟春正月开始,至季冬十二月年终。

    新历制定后,汉武帝在明堂举行了盛大的颁历典礼,并改年号元封七年为太初元年,故称新历为《太初历》。

    《太初历》的颁行实施,既是一件国家大事,也是司马迁人生旅程中值得纪念的一座里程碑。司马迁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

    从改历的过程我们可以看到,当时朝野两方对天文学有较深研究者,可谓人才济济。特别是来自民间的天文学家数量之多,说明在社会上对天文学的研究受到广泛的重视,有着雄厚的基础。《太初历》的原著早已失传。西汉末年,刘歆把邓平的八十一分法作了系统的叙述,又补充了很多原来简略的天文知识和上古以来天文文献的考证,写成了《三统历谱》。它被收在《汉书?律历志》里,一直流传至今。

    如果说《太初历》以改元而得名,那么《三统历谱》则以统和纪为基本。统是推算日月的距离,即推算日月运行所经历的距离远近;纪是推算五星的见伏,即推算五星的显现和隐没。统和纪又各有母和术的区别,母是讲立法的原则,术是讲推算的方法。所以有统母、纪母、统术、纪术的名称;还有岁术,是以推算岁星即木星的位置来纪年;其他有五步,是实测五星来验证立法的正确性如何。

    此外还有“世经”,是考研古代的年,来证明它的方法是否有所依据。

    这部历法是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一部完整的天文著作。它的内容有造历的理论,有节气、朔望、月食及五星等的常数和运算推步方法,还涉及到基本恒星的距离,可以说含有现代天文年历的基本内容,因而《三统历谱》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年历的雏形。

    从《太初历》至《三统历谱》,其在历法方面的主要进展是多方面的。

    首先,《太初历》的科学成就,在于历法计算上的精密准确。《太初历》以实测历元为历算的起始点,定元封七年十一月甲子朔旦冬至夜半为历元,其实测精度比较高,如冬至时刻与理论值之差仅0.24日。《太初历》的科学成就,又在于第一次计算了日食和月食发生的周期。交食周期是指原先相继出现的日月交食又一次相继出现的时间间隔。食年是指太阳相继两次通过同一个黄道和白道交点的时间间隔。

    其次,《太初历》精确计算了行星会合的周期,正确地建立了五星会合周期和五星恒星周期之间的数量关系。在五星会合周期的测定和五星动态表编制的基础上,《太初历》第一次明确规定了预推五星位置的方法:已知自历元到所求时日的时距,减去五星会合周期的若干整数倍,得一余数。以此余数为引数,由动态表用一次内插法求得这时五星与太阳的赤道度距,即可知五星的位置。

    这一方法的出现,标志着人们对五星运动研究的重大飞跃。这一方法一直应用到隋代都没有什么大的变动。

    最后,《太初历》是为了适应农时的需要。司马迁等人制订《太初历》时,将有违农时的地方加以改革,把过去的十月为岁首改为以正月为岁首。又在沿用十九年七闰法的同时,把闰月规定在一年二十四节气中间无中气的月份,使历书与季节月份比较适应。这样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四季顺昌了。二十四节气的日期,也与农时照应。

    总之,《太初历》的制订,是我国历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一次历法大改革,是中华文明在世界天文学上的不朽贡献。

    拓展阅读

    西汉建国之初,娴习历法的丞相张苍建议继承秦的《颛顼历》。但因有人反对未能实行。后来太史令司马迁等把这个问题又重新提到日程上来,拉开了改历的序幕,并最后完成了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完整的历法《太初历》。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